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感悟     
董爱宏 《天风》2004,(9):45-45
在教室的墙上,我曾精心地用绿色的卡片拼成一个大的"爱"字。最后将学生和我的名字写在上面,拼成一个由42个人名组成的"爱"字,因此告诉大家生活在一个爱的团契里。 还记得那一天我将我的名字填写在"爱"字的底部。作为柱角和注脚。从写成的"爱"字来看,我是在最底部,并且从写字的过程来说是最后完成的几笔。我想作为老师应藉着祷告托起他们,但最后我发现主在我身上是精心绘制的几笔。  相似文献   

2.
正前不久,我去参加一个职业技能培训,上课的何老师是北京的一个非常出色的创业者。两周后,何老师再次来到深圳的一个知名企业上课,我被他的团队成员请来协助他做一些准备工作。课后和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中一个负责人很好奇地问我:"据说何老师在深圳的学员至少有100个人,为什么选你来做助教呢?"我客气地回答她说:"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好吧。""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好吧。"这句话并不是我发明的。  相似文献   

3.
远方有多远     
正妈妈给我找了好几个起名字的"大师",有的是村里有威望的长辈,给我取名"梁志",又请教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给我取名"梁若涵",最后找到一个按照生辰八字取名的算命先生,最终给我定名为"梁远方"。在弟弟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是家中独女,万千宠爱集一身。从上小学起,我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可以说整个小学,记忆中我从没翻开过一本作业本,那时村里老师少,一个人承包所有的学科,像我这样不  相似文献   

4.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除了本我、自我之外,还存在着超我的状态。本我、自我互为存在,相互作用,超我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派、"食人岛"分别代表着一个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李安用一个自救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体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这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相似文献   

6.
弋杨 《中国宗教》2012,(9):78-80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有着2700年历史的城市。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历史悠久,所以,"2700年"不是打动我的理由。"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的出生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  相似文献   

7.
正了解和接受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方式,大人有大人的方式。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我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像水泥那样凝固下来。有一天,我带一个孩子看绘本书,故事讲"晴天有时会下猪"。拿起这本书,我刹那间就在想:这是幻想,荒诞的幻想,在现实中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现实是我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1)
<正>"上帝不会轻易推门闯入我的心灵,他在忍耐等待。"我出生在沿海一个经济相对富裕的城市,是家中的第五代基督徒。爷爷是传道人,在镇上的一个小教会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我的父母在1999年先后信主,现在他们已经做全职服侍。基督信仰与我的成长息息相关,甚至渗透到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可是我却从不以为然,直到我去年信主、重生……我时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信主前的30年——"有福到无可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的尊"我"思想既有一个形成的历史过程,也有一个隐然成形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存在论层面,王夫之论证了肉身性之"我"在尽孝、尽忠的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在道德领域中他激烈地批判历史上诸种"无我"论,要求挺立个体之"我"作为道德承担者与实践者的主体性地位,殷切呼唤豪杰精神,号召个体具有承担"大公至理"的道德担当意识。在认识论及社会历史领域,其尊"我"思想表现为重视"我"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主体的地位,在"变化日新"的历史过程中对"明日之吾"(即未来之我)充满着期待。王夫之的尊"我"思想是对阳明心学重视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正面继承与发展,初步体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重视个体精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1.
康拉德在他的"丛林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本我失控"的西方殖民者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黑暗的心》中的库尔兹。库尔兹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在非洲丛林中靠武力镇压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个"文明的"西方人变成了一个只承认"丛林法则"的杀人恶魔。他的"本我失控"的过程,既暴露了西方殖民进程的残忍与罪恶,也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个一对一的个案督导场景。咨询师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技术。她正在跟督导讨论一个刚做了两次的新个案,她重点想讨论其中的移情。咨询师:"我想和您谈一谈我正在做的个案。上次咨询中我感觉到一些奇妙的事情。"督导:"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来访者的信息吗?"咨询师:"哦,她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由于在恋爱关系上受挫前来咨询。"督导:"她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咨询师:"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智慧语丝     
正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李嘉诚象棋里我觉得最奥秘的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龙应台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作家戈尔丁说:"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而我想说,教育的智慧也不神秘玄乎,只要你去思考,去把握,它就在一些最平常的字眼中,"但是"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我发现它、实践它时,我很欣喜,也很想告诉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到"但是"的解释是: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的语气,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在语言应用中,它是一个常用词儿。然而,我们把它放在心理学的层面,它就呈多面性,具有魔变的效应。例如"我很努力","我很差",用"但是"可以连成:句  相似文献   

15.
飘逝的墨香     
近来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原因是电脑打字,疏离了笔墨纸砚。最可笑的是那次,同学打电话告诉我26号在"福庆楼"同学聚会。我随手抓起一支笔,记在纸上。挂断电话,我看到我竟然在白纸上记了个"fuqinglou"。看过后不禁哑然失笑,继而觉得很失落。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美丽的汉字从我手指缝里一个一个消失了。这个过程是悄无声息的,仿佛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个男性成人来访者的连续个案。目前是在第4次咨询后接受的督导。咨询师说得太多咨询师:"我这次想报告一个新个案。来访者是位26岁的男性,在读研究生。我很少做成年男性的个案,所以做个案的感觉会不一样。"督导:"能谈一下基本情况吗?"咨询师:"到目前为止已进行4次。我察觉在前三次当中我说得太多,比我平时说话要多,好像我不能克制自己少说话。"督导:"是因为紧张吗?你前面说这是一个男性来访者,而你很少做成年男性的个案。"咨询师:"我觉得不是。我能够  相似文献   

17.
正陈建斌是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第5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他凭借《一个勺子》和《军中乐园》一人独得"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三项桂冠。而在生活中的陈建斌和妻子蒋勤勤是娱乐圈中少有的"模范夫妻",他因此被称为"最大的人生赢家"。永远作为第一次陈建斌连夺金马三奖后,感言道:"这真是美妙的一天,对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今年是我的电影元年。我要感谢我的母校  相似文献   

18.
流转的我     
正文学令我痴狂,仿佛是永恒恋人。所以,我想象"你"是另一个我,在不同的世代中轮回。你是唐朝时的我,宋朝时的我,还是更早的,《楚辞》时代的我?你仍然悠游于那个时代,肉身虽已朽,灵魂依然留恋。我想你一定是个文人雅士,于丝竹管弦、诗词歌赋中陶然忘我。你于寒夜大雪中,与知己煮酒高歌。你于春园灿灿中,折一枝带泪牡丹,差童仆远赠伊人。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未来,你是谁?"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子命题是"未来,你可以是谁?"我l7岁时,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土木科系。就读土木科系以后,我碰到了我的音乐老师,她提供了一个"未来,我可以是谁?"的第二个选项,我接受了她的训练。两年之后,我发现,我开始有一个"未来,我想是谁?"的想法萌芽了。那个时候,学校有一位风云人物叫李骥。有一天,在李骥的乐团练习时,我刚好从外头经过,发现这个乐团鼓手好、贝斯好、吉他好,但是如果能够加进一个  相似文献   

20.
曹圣洁 《天风》2010,(1):4-5
<正>经文:加5:22别人并未以善意待我,或者我的善意并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我是否仍需以善意待人?在圣灵所结的九样果子中,有一样是"恩慈",英文圣经所用的词是Kindness,即"善意"。从这一个词中我们可以想到以下几方面的圣经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