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情景引入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那么,如何让物理知识融入恰当的情境之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呢?笔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情境创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参与质量,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与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沟通已知和未知,联通数学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句话,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来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秦勇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28-128
开发校本课程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应用校本课程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创设情境和案例探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探讨在情境课堂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结果显示: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借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拟真历史情景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利用角色扮演体验历史情境可增强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物体十分感兴趣,容易形成有意注意。而且儿童学习时的认真程度,取决于对该知识的认识,取决于对该知识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异,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变为“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中心”,教学方法将转变为目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人人参与,互教互学。而“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运用,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更多的表达欲望,提高创新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蒋建敏  陈世兰 《心理科学》1998,21(3):285-285,282
1引言传统的心理学教学中只重视基本原理的传授,忽略了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没有突出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指导实践,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心理学教学中通过教育情境评析,能够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教育情境评析法的基本模式2.1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创设问题倩境进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启发下,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某些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单纯的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具有应用意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于虹 《四川心理科学》2014,(21):134-134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课本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一、重视情感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言三冬寒”。由此可见,一句话对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教学模式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熟练地使用着。可是一但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实际学情则会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冲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并满怀期待的学生探究过程,往往由于学生的先知先觉而得不到充分地展现,正是基于此原因,导致许多教师对预习后的课堂充满恐惧。而我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学好知识,关键就在于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难、累,反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会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勤于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自然事物认知偏好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琪 《心理科学》2002,25(5):558-561
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采用实验方法探索自然科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发现:1自然事物的认知偏好中存在内隐学习现象。2.自然事物认知偏好的表现非常复杂:年龄的影响并不显著,经验的影响不可忽视;3.性别差异十分明显,男生比女生的自然事物认知偏好更为肯定更为积极,很可能社会性别角色是造成自然科学学习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4.内隐组学习坦率好奇,倾向于把自然事物看得更熟悉更容易,具有更强的探究兴趣:外显组学生矜持审慎,倾向于把自然事物看得更陌生更难以理解,探究兴趣较弱。因此,科学教育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以致用;要帮助学生利用经验并从中获取乐趣、增长兴趣、树立志趣;要鼓励女孩子大胆挑战科学。  相似文献   

17.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十二册有关利息的计算时,为了使学生对怎样存款获得利息的多少有进一步的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借助这样的一道题:李佳有500元钱,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修订了中文版体育情境兴趣量表的信效度资料,构建了体育情境兴趣的模型结构,通过对被试学习过程中情境兴趣的测试与分析,揭示了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主因素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文版体育情境兴趣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解释总体变量;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即时愉悦感是激发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主要因素,而体育学习内容本身过高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不利于情境兴趣的激发。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三疑”课堂导学模式 “三疑”即质疑、探疑、解疑。在质疑环节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老师梳理问题,用这些问题驱动课题;探疑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解疑环节中,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迁移性的练习,提升学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