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欣赏课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说,音乐欣赏课更加体现着音乐教育的深层。而新课改之后,音乐欣赏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音乐教育里面的音乐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岿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对美的音乐学生也不尽能感受,音乐本身也就会黯然失色。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对学生们的重要,那么在音乐课堂中,欣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只要我们换另一种思路,在音乐课堂上给流行音乐以应有的地位,我们就能期望音乐教育教学有较良好的效果。有些音乐教师虽然也认可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但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教科书所提供的音乐材料,而事实上,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可以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3.
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学生活泼喜动的特征,也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本文旨在阐明节奏游戏的种类及其在音乐教学中作为重要教学手段的作用。通过节奏游戏让具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学生快速地走进音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生活当中也可以巧用节奏等音乐元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音乐课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音乐教学问题。要加强基础音乐课的教学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实践机制,通过音乐教学塑造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是目前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即:音乐鉴赏、表现与创造之间;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音乐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以及音乐课堂内外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21实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音乐教学借助多媒体的强大性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当代的音乐教师应开阔视野,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学习领域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传统的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力培养,越来越不受师生欢迎。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策略,辅之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享受参与音乐带来的快乐,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钢琴演奏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特性,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旋律、调式、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钢琴演奏与音乐审美心理学所研究的各个要素如审美心理感知、审美心理想象、审美心理理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必要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基础,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研究视野及多视角的思维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幼师的教学中,视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学习其他音乐门类必备的先决条件。学习视唱可以培养辨音能力,加强音准和节奏感,丰富音乐语言,扩大音乐视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师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是幼师音乐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或县一级的地区。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现就如何提高幼师学生视唱能力和水平,将自己累积和体会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与大家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聆听音乐是学习音乐的核心方式,聆听音乐,推动了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将学生带进了乐的本质境界。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聆听,初听、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因此,音乐教学基本上是不能单单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并从中受益.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脚下的每一步,无不是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万事如此,音乐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和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是教学出发点和归宿,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可见,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安排的教学任务,采用的方法、策略以及要到达的效果都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教学目标是导向,是航标,一切脱离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行为,即使再生动,也是无效的.因此,坚实的教学目标,是打造情知共进高效音乐课堂的根本与保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坚实目标呢?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4.
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视唱练耳能力、音乐欣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达到对幼儿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能激发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而且在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认真上课,在音乐课堂心不在焉,试想,这样的音乐课堂何来有效?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追寻快乐教学,追寻实效课堂,试着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上感受学习之乐,体验音乐之美。在此,笔者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舍吉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教师。”初中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课堂也需“互动”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所感悟到研究我们的学生,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  相似文献   

17.
音乐学科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师范类音乐教学和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之间的共同性,同时,由于专业划分的不同,二者又各自具有明显的差异。当今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为音乐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现象:其一,从教学内容上主要为单一的教唱歌,以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其二,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是采用民间艺人师傅式的教授法,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形式上与其它文化课相类似而缺乏生动活泼艺术课的个性.这样的教学状态大致已维持了大半个世纪之久.虽然近十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改革的步子不大.在农村学校中单一教歌的状态更为普遍,而城市则以识谱为上占有相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改版,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怎样把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并喜欢上音乐课,进而成为高效课堂,这是每位音乐教师要面对的永恒课题.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关注“导课”、“语言”、“提问”、“对比”、“讨论”、“重点”、“课尾”等七个具体的教学细节,将会营造出高效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歌唱是歌唱者发自心灵的呼唤,是其自我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想通过歌唱学习来唤起孩子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使其体验音乐作品中的丰富内涵,首先就必须使孩子们真正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树立其音乐形象,使其与音乐元素相结合,赋予音乐元素以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为此,可以多采用欣赏法、范唱法,让美的旋律反复出现,不断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还要注意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以及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除此之外,还要将音乐的节奏与歌曲的意境相结合,将音乐的旋律与歌曲的情感相结合,将音乐力度与歌曲的表现相结合,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搞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