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兰州西郊八宝川的窑街,是一座以出产煤炭、陶瓷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和文化教育的碰撞而诞生的窑街穆斯林文化交流中心,宛如夜空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令人注目。1993年初,马宏奇、叶军等几位有志于振兴穆斯林文化教育事业的热血青年,四处奔走,呼唤求援,在老知识分子白彰和马品博阿訇的大力支持下,借来民房2间,筹集图书2000余册(现有5500余册),率先办起了穆斯林图书室——这就是窑街穆斯林文化交流中心的前身。图书室开放后,吸引着很多求知若渴的青少年。经常组织一些读书的知识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2.
西安清真西寺位于西安市洒金桥街回民聚居地区。寺内图书室创办于1987年开斋节,在目前是西安清真寺中唯一设有对外开放的图书室。  相似文献   

3.
正田家炳先生是香港颇有名望的富豪,他热衷于国家的科技、教育及慈善事业,天文学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他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被誉为百校之父。与其他富豪不同的是,老先生生活非常低调,从来没有被媒体宣传过。田家炳出生于广东一户书香门第,自幼好学,立志要学业有成。他不幸年少丧父,与母亲相  相似文献   

4.
正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这儿的人都不识字,妈妈从外面来了,她是这儿第一个识字的人,此后办起了识字班、学校。学校有个图书室,书不多,老师定下一个苛刻的制度,要写100个毛笔小楷才可借得一本书。读书使人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家乡的人已经很富裕。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社会关系、机遇、方向的正确选择等,我认为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偶然看到  相似文献   

5.
学校氛围是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学校环境特征。它以成员的共同行为感知为基础,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PISA2003测试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考察了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土耳其的15岁学生及其所在学校的校长知觉的学校氛围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1)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数学课堂秩序,校长知觉的学生士气、学校消极行为对数学成绩的显著预测作用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2)数学课堂上的教师支持、教师负面状态、数学教师间的共识能显著预测部分国家/地区的学生数学成绩;(3)学生知觉的对学校的看法、校长知觉的教师士气对四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数学成绩均无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介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于1948年召开的第一次有关学校心理学的会议,此作为学校心理学始倡,以及会议分发给世界各国政府的问卷节要,讨论了学校心理学的不同任务,特别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特殊教育的随班就读的各项任务。本文还概述了学校心理学在智力甑别、社会适应、教学咨询和职业指导方面的作用;尝试性地提出了以前忽略学校心理学的问题,指出它在我国将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涛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23-123
学校管理文化是对师生具有正面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同化辐射等作用,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学校管理首先是一种观念文化,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制度、课程、行为方式和物质建设的集合体,学校管理也是一种行为文化,它又是以学校规章制度和物的要素为载体的一种实体文化,也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管理互动的行为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管理活动而产生的,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理想信念,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使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教师评定的学校适应量表对503名小学儿童进行三次测查,考察父亲/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长,儿童学校适应越来越好,女生的学校适应好于男生,父母对儿童的心理控制逐渐减少;母亲对儿童的心理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父亲,父亲对男生的心理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对女生的控制;(2)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均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时性和继时性负相关;(3)潜变量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显示,父亲/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现为两种不同的作用模式: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在T1、T2两个时间点上存在相互的负向预测作用,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则存在循环作用,即T1儿童学校适应显著负向预测T2父亲心理控制,T2父亲心理控制显著负向预测T3儿童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9.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但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敬畏书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被聘为北京图书节形象大使,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生涯时,他曾讲过这样一段话:1981年我刚由工厂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时,出版社还在北京的一个老四合院内办公,据说这大宅子原来是一个王爷府,看得出来历史上的阔绰。出版社的后院是图书室,最大的一间房,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学校文化即是“校长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了校长本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科学与否尚有争议,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校长对于学校文化创建起着核心领导作用。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必须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推动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2.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党和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视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安全教育和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事关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的同时,结合农村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依靠广大群众和师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正少年宫是我国在学校以外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教育和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机构,和社会上的"培训班"不同。学校少年宫是孩子们享受童年快乐和学习之趣的乐园,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对于家庭、社会而言,它为每一个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一直在探索学校少年宫建设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发现"童玩"是学校少年宫快乐开展的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还肩负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基的任务,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不仅有发展个性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性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了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思想教育,家庭德育对孩子的成长显示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家庭德育乃是学校德育的巩固,社会德育乃是家庭、学校德育的深入与实践.对于班主任来说,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德育教育,就要编织一张育人之网.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教程》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人力、才力、物力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校内外的有利条件,高效的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搞好学校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可以说,管理水平及其管理的有效性是办学的关键。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学校管理经历和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6.
<正>“双减”政策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发展。“双减”政策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对于小学阶段“双减”工作见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校风气,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全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的公共雕塑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达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品德,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将来成为全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2月18日至19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赴武当山道教学院考察教学工作。张继禹副会长认真查看了学院的图书室、电教室、活动室、食堂和学员宿舍等各项设施,并与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武当山道教协会和学院有关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学院建设和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普遍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行政化的手段和心理咨询服务,这些措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个体差异愈发显著,原有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本文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在对以往成熟的经验做了萃取的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原有的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