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一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启新、拓新与创新——论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生态伦理,繁荣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主要体现为:开辟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确立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原则,培育了人对自然的新态度,对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系统批判,明确了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扮演的新角色,对伦理学基本观念进行了新阐释,制定了人类行为新规范。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认为,人类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成员和后来者;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终极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些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系统整体论理念和复杂性研究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系统的目的性,整体的价值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学意义--兼与西方人类中心论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而是以道义为中心的,这构成了其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重要区别.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宋明理学家,这种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儒家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的主流方式,它视万物为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要求人类将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扩展到对待自然万物,把仁爱万物作为道德的最终完成和最高境界."人者天地之心"是儒家人类中心论的核心命题,依据这种观念,人类在为自己确立了"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不是拥有了主宰万物的权力,而是主动承担起了自然万物的"主持者"、守护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道义类型的人类中心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上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为我们突破和超越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一种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对于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人与自然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以及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的视角来看 ,生态伦理学的利益基础应当确立在人类的整体利益上。因而生存伦理学就应该为人类的整体利益做出理论上的合法性的辩护 ,并且在现实中为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做出明确的价值规约 相似文献
7.
江璇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2,43(3):22-25
对于科技的发展,不能非此即彼,采取极端的态度,而是应该采用审视和适应的态度来面对,应理性地分析科技所带来的危险与拯救的共存现象。因而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争议不是“会不会”的事实判断,而是“应不应该”的伦理价值表述。现代技术危机的实质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危机,而是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因而需要建立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机制,其决策必须由有责任感的、谨慎对待利益和风险的、尊重自主权和个人权利的、关注所有人利益和尊严的道德眼光来引导,必须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且需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8.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上看,元伦理学似乎对人类道德实践没有实际作用,因为它远离了客观现实生活,仅仅是对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偏离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旨趣和道路。然而,元伦理学并没有因此而丢掉其作为伦理学的学科身份。通过对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的分析,本文认为,它并没有和传统规范伦理学产生彻底“断裂”,只是谋求对伦理学的道德概念和判断进行科学的逻辑论证,以此保证其伦理学的“科学”品格,进而间接地对人类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现行伦理学把伦理学理解为关于道德的学问的片面性和忽视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缺陷 ,正面阐述作者对伦理学的性质以及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 ,也是价值哲学 ,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的意义在于 ,它能促进个人反思和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 ,从理论上为社会确立终极价值目标和构建价值体系 ,为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理论观念、一般原则和活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反思、批判、构建有机统一的思辨方法。作者主张把运用理论伦理学的观念和原则解决当代人类生活和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划分为领域伦理学研究、职业伦理学研究、人群伦理学研究 ,认为它们构成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 相似文献
11.
12.
Alexander M. Sidorkin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11,30(5):521-527
Educational reform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not successful, because we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e limits of its improvement. Education is understood as the artificial extension of human ability
to learn, as the product of learner's own efforts, and finally, as a series of historic forms of labor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13.
14.
论一神思想的精髓——以犹太思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犹太人最先提出的一神思想是人类社会现存的最重要信仰之一,也是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本文旨在探讨,在信仰以外,一神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一神思想与多神思想相比较到底在那些方面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创新,一种进步?在超越神学方面,一神思想对人类而言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FABRICE CORREIA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12,84(3):639-653
In his influential paper ‘‘Essence and Modality’’, Kit Fine argues that no account of essence framed in terms of metaphysical necessity is possible, and that it is rather metaphysical necessity which is to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essence. On his account, the concept of essence is primitive, and for a proposition to be metaphysically necessary is for it to be true in virtue of the nature of all things. Fine also proposes a reduction of conceptual and logical necessity in the same vein: a conceptual necessity is a proposition true in virtue of the nature of all concepts, and a logical necessity a proposition true in virtue of the nature of all logical concepts. I argue that the plausibility of Fine's view crucially requires that certain apparent explanatory links between essentialist facts be admitted and accounted for, and I make a suggestion about how this can be done. I then argue against the reductions of conceptual and logical necessity proposed by Fine and suggest alternative reductions, which remain nevertheless Finean in spirit.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自 1 965年 ,里伯 (Reber)发表了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以来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对其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认知、情感、技能的各个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内隐学习及内隐知识的存在性、有效性、广泛性和相对独立性。内隐学习的研究对认知学习理论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外显学习的理论既是一个挑战 ,又是必要的补充。这为人们从多维角度看待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认为 ,人们存在着本质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 相似文献
18.
19.
20.
Jan Bransen 《Inquiry (Oslo, Norway)》2013,56(3):33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