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说教是由来已久的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又一表现形式,从认识上看,有的源于对道德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使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变成超越现实经济条件的道德说教。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道德说教的阶级根源虽已消失,但道德说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是幻想可以不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向社会普及共产  相似文献   

2.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进行道德评价,赞扬和支持高尚的道德行为,批评和反对错误的道德行为,使人们扬善弃恶,使道德价值由小变大,由负变正,最终实现道德理想,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坚持价值尺度 评判道德价值的客观标准,只能是善恶。善恶的客观尺度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强烈的阶级性。皇宫里和茅屋中的人,所评尺度是相反的。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以阶级的利益来评价道德的善恶。凡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行为和事件,就是善;反之,就是恶。有利无利的具体尺度,就是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原则是评价的最高尺度,道德规范是评价的具体尺度。所以,凡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     
一、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一向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简单地回顾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第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把道德看作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问题,认为道德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们还特别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分化。例如有人这样说:“在分化为各种敌对阶级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对于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并使每个成员负有同等义务的统一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一定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们所主张的那种‘永恒的’道德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争论。然而,由于长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人性”成了一个令人忌讳的名词。阶级论与人性论似乎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同义语。其实,阶级性是人性的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里的具体人性。把阶级性与人性对立起来,就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说,古希腊的官吏道德思想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生活在官吏阶层身上的反映。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统治利益服务的。但从中也积淀着人类一些美好的道德思想因素,值得我们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来,阶级通常是以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式存在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贯穿每一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的作用,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各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同一阶级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  相似文献   

8.
作者针对一些人将道德理想和利益原则绝对对立起来的思想方法,指出,既反对道德虚无主义,也反对道德决定论。应力求把道德理想与经济政策较好地结合起来。当然,道德理想和利益原则有矛盾的一面。有时,  相似文献   

9.
很久以来,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道德和利益是彼此对立的,道德是超越利益的需求的。至于道德与安全的关系更没有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利益和安全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人类的基本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们的道德水平或情操,人为地规定一个不许突破的上限,这叫作道德封顶;对于社会衡量人们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象处理品一样随行就市,这便叫作道德降价。按照一般常识,这两种社会现象,都是前进着、上升着的社会或阶级所深恶痛绝,而为那种后退着、没落着的社会或阶级才会有的。人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个社会或者一个阶级的兴替。  相似文献   

11.
哲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阶级斗争属于社会存在。如关锋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则是对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阶级对立及其斗争事实的概括”(《春秋哲学史论集》,第106页)。这就是说,关锋认为阶级斗争属于社会存在。这种提法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人类社会没有秩序是无法生存的。社会秩序靠什么来维持?原始社会主要靠道德及风俗习惯来维持;在阶级社会,主要靠政治、法律和道德来维持;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彻底消灭了,政治、法律都消亡了,社会秩序就主要靠人们自觉的道德习惯、纪律来维持。所以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道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目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秩序要靠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道德、纪律等共同维持。因此,在重视法制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的作  相似文献   

13.
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事关占有财富的合法性、神圣性、长久性的道德证明。不同的社会阶级对财富有着不同的道德记忆,社会按某个阶级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认可并推崇其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凝聚力”,社会会形成一个占主流地位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并据此评价社会阶级占有财富的道德合法性。哈布瓦赫关于历史上社会阶级对财富道德记忆的考察有助于人们深化上述认知,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剥削阶级掩盖或美化剥削之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立场,讴歌勤劳致富、合法劳动、创新创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并使其成为社会主流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  相似文献   

14.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5.
石秀印  许叶萍 《学海》2005,16(4):15-3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结构的演变,其主要特征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在权力、收入方面的分化与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一对立由于其不可调和性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特别是所引致的劳资关系状况的研究,认为在变化了的情况下,中国尽管同样出现了劳方与资方在权力、收入维度上的分化,但是因中间阶层的出现而更多地呈现出"层级谱系"特征,这一多阶层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克思时代的"二元阶级对立".但是,由此出现的阶层间的结盟和风险转嫁会使社会低层处于不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利益和道德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利益的角度,道德可以分为无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又可以分为有物质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精神利益诉求的道德。有利益诉求的道德与无利益诉求的道德,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李奇同志著的《道德科学初学集》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发表过的九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有一部分是针对当时道德问题的讨论而发表的。例如:动机和效果的关系问题;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的问题;无产阶级道德原则和功利主义的问题;关于对立阶级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道德阶级性和继承性的问题等。作者在认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进步是带来道德的高涨、发展抑或堕落?这一直是理论界长期探讨的一个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个老问题又提到了理论思维面前。近年来对此展开了热烈的争鸣,提出了如下几种观点。 1 冲突统一论认为,历史进步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为什么对立?因为对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评价与对行为善恶的道德评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在推进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的合力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所以衡量社会进步的状况通常以生产力水平作为根本尺度。而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的,因此,评价道德进步与否的出发点则是人们的利益。历史评价本质上是事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共同体作为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内含道德要素,而道德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和纽带则是共同体生活的自然结果。共同体不但生成社会意识从而形成人们价值与行为的道德共识,而且塑造生活世界从而形成道德行为的赏罚机制,还衍生社会关系从而形成普遍化与多层次的道德文化,这使之成为道德生成与发展的前提性基础。依据道德的经济社会制约性原理,自然共同体产生朴素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虚假共同体衍生阶级或个人的本位主义道德,真正共同体生成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集体主义道德既是生产社会化时代利益整合的客观结果,又是人的社会本质与整全个性的德性复归,还是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自觉的逻辑前提,具有坚实的社会、历史与价值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苏联乌特金(С.Уткин)于一九六二年写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纲要》一书的第三章第四节和第六节。本文的总标题是原书第三章的标题。作者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法,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词句,来为其抹煞道德的阶级性和大肆鼓吹道德的“继承性”作辩护。例如,在前一节中,作者谈到,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各个对立阶级的道德类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因素”,说什么这些因素并不反映这一或那一阶级的特殊利益和地位,而是反映“任何人群的共同要素”,这就是所谓尊重老人、帮助孩子、谦逊、朴素,等等。他还说,在男人同女人的相互关系中也有一些“具有成为公理性质的道德规范”。在后一节中,作者认为道德有所谓“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他说:每新的一代在最初时期,从吃母奶时起就沾染了自己的环境、阶级和时代的心理、道德和习惯,以后,在其所处时代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之下,一部分道德习惯、规范和原则得到了保存,另一些被抛弃,还有一些则被“现代化”了。作者还大肆宣传资产阶级的“平等”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