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系20世纪西方思想界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1885年7月8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早年在德国攻读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亡瑞士和美国,世界大战结束后回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任教,后因反对当时民主德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于1958年到联邦德国在图宾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作,其中较著名的有《幻想的精神》(1918)、《当代的遗产》(1935)、《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1955)、《希望的原则》(三卷本,1954—1959)、《间离》(二卷本,1962—1964》和《图宾根哲学导论》(二卷本,1963—1964)等。在国外,布洛赫一直是研究20世纪西方哲学的学者所关注的人物之一,而我们国内对布洛赫思想的介绍几乎等于零,更不要说研究了。鉴于布洛赫在20世纪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和地位,本文试对布洛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说出把共产党人和布洛赫分开的东西是容易的。这里我指的不是老年布洛赫对“苏联的官僚主义”所作的动情感的、不恰当的指责,不是他对“社会主义的畸形发展”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自由”的指责,如此等等。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明确的和富有战斗性的政治态度同上述言论是对立的,他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时基本上始终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而首先是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布洛赫的哲学对于马列主义到底具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因为布洛赫认为自己是一位进一步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夏凡 《现代哲学》2006,30(3):45-5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原理》是理解其思想的最主要文本之一。但是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不够使得此书长期以来像天书一般无解。该文认为,只有理解《希望原理》的“史诗性”特征和“碎片性”特征,才可能进入布洛赫的这部著作。无论布洛赫的生平还是《希望原理》的思想内容、文本结构抑或精神气质,都与荷马史诗有重重关联。而布洛赫有意识运用的碎片化写作策略,又使得《希望原理》成为一部反体系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5.
幻想     
幻想叶洪军幻想是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幻想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尚未实现的事物所发出的想象和憧憬。人的伟大与渺小,可敬与可悲往往在于用幻想作为征服的武器。人的精神附着于日月星辰山水草木,就在浩茫的寰宇之间延伸了微若尘埃的肉体,这是何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他以极具感召力的思想主张和精神信念,以拯救中华民族于沉沦之中的卓越政治实践,创造了一个对中国人民的命运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时代。他整体革新的理论主张和进化发展的历史观念,他富有近代色彩的人性理论和展望人类未来的大同理想,以及他以民主与科学构造近代国家的实践理念,不仅表明了他自身洞察世界大势的深刻的理论眼光和哲学智慧,同时也表明了中华民族在生存危难时刻既审时度势又不屈不挠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意志。一、整体革新的理论主张冯友兰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哲学史“看起来好像是一…  相似文献   

7.
1961年8月恩斯特·布洛赫移居西德,以76岁高龄受聘为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次年,他发表了新版《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在这部关于黑格尔的杰出作品中,布洛赫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遗产的观点。布洛赫不仅把黑格尔视为独一无二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的哲学誉为一切百科全书式地世界化的辩证法的典范。但是,继承黑格尔的遗产决不能像黑格尔右派那样继承其政治哲学,特别是国家学说的衣钵,而要像马克思一样继承其活生生的辩证法,扬弃"哲学的假问题、意识形态和所谓世界精神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斯拉夫主义思想决不是与历史上的斯拉夫主义同时产生的。它始终都是俄国精神世界和精神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而只是非常偶然的和不恰当地因斯拉夫主义而得名。本世纪的斯拉夫主义思想史丰富多彩,其中充满大量政治性的和论战性的现象。我们今天把这些众说纷纭的现象放在一边,因为我们另有任务:区分和探讨该思想富有创造性的三大成分:斯拉夫复兴思想,欧亚思想和新教父哲学综合思想。这三种思想从其外表看,与斯拉夫主义的习以为常的样子大相径庭。它平常的样子是:奇妙无比,变化无穷,足以展示思想的创造力及其尽人皆知的无形性。我们想在这些变化中看到几个相互联系的片段,它们合在一起能描绘出一个整体的生动形象。以前人们喜欢并善于从造型和运动中看思想;这方面的大行家是ф.泽林斯基。本世纪初他在彼得堡发表过一组名曰《论思想的生命》的专论。我们的第一个片断:论斯拉夫主义思想的生命,恰好与泽林斯基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布洛赫恰恰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希望"要素,这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的创新所在。圣经宗教的本真遗产是对尘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基督教以及以后的基督教思想中所剩下的正是我们人类应当追求的自由的王国。在布洛赫那里,所谓"元宗教"并非"非宗教",而是遗产中的宗教,这意味着既与神的信仰决裂,又超越传统无神论去证实宗教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元宗教",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活动",创建一种既不同于有神论也不同于无神论的"没有神的王国",即全面发展人的本性,全面实现人的自由,走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王国"。  相似文献   

11.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马丁·瓦尔泽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家”,于尔根·哈贝马斯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谢林”,阿尔弗雷德·施密特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家”,瓦尔特·延斯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综合性人物”等等。布洛赫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  相似文献   

12.
1.问题在最近几个世纪中,一种自豪和乐观的精神使西方文化闻名于世:对作为人理解和驾驭自然界的手段的理性的自豪;对实现人类最渴求的希望即为最大多数人取得最大幸福的乐观。人的自豪是有道理的。他凭借着理性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其现实甚至胜过了各种神话故事和乌托邦的梦想与幻想。他利用了各种物质能力,它们将使人类能保证获得有尊严和生产性的存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尽管他的许多目的还未达到,但几乎毫无问题,这些目的是能够达到的。生产的问题(这是个老问题)原则上解决了。现在,人在他的历史上第一次能够感觉到,人类统一和为人而征服自然的思想不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难道他没有理由感到自豪,自信并对人类的将来充满信心吗?  相似文献   

13.
在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中,意识问题并不象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一书开头出现的细致的有关意识的不同高度及其各别内容的阐发,似乎不感兴趣。没法知道他是否接受或抛弃这些阐发。但是,不止一位的认识论者所喜爱的这些意识分析很可能是被放在马克思的兴趣范围之外了,马克思反对为理论而理论。其深刻的理由是:意识已不象在黑格尔那里那样处于总体的顶点;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不仅由于完成了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的政治革命而革新了中国的政治结构, 而且也由于把近代哲学的革命推进到顶峰而重建了国人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领袖,而且是革新传统观念的旗手、战士和思想家。他运用近代伟大的进化观念考察了宇宙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描绘了建立近代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基本道路;他以近代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历程为背景参照,一反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所崇奉的“知易行难”的传统路数,力倡了以“知难行易”为基本特征的近代科学理性精神;他从中国文化伦理精神和…  相似文献   

15.
王启康 《心理学报》1980,13(2):37-43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是复杂的,它的基础是混乱的,唯心主义的。但是在它的内部还存在着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成分。这些成分包括:关于心理的过程性的思想;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分析综合方法的思想;对人的基本心理过程的分类以及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思想。冯特的这些思想是他的体系中的积极的,有益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的。冯特的这些思想中有许多是与谢切诺夫的思想一致的,他们思想上的这些一致的地方,正好说明他的体系的科学性。但是,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唯心主义基础在他的科学活动中产生了有害的作用,堵塞了他真正深入研究心理规律的现实道路,使他的体系中还有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就连他的一些合理的思想,也由于这种限制,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小惠 《学海》2011,(3):166-169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詹姆逊最为明确地高举起乌托邦旗帜。他继承了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将总体性思想内嵌其中,并且始终把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建构,因此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乌托邦的本质是政治无意识,借助总体性方法,乌托邦实现对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揭示;而乌托邦的政治功能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凸显。  相似文献   

17.
在50年代,我国哲学家就注意到了恩·布洛赫(1885-1977)的《希望原理},但一直没有人写过评论。改革开放以来,徐崇温教授依据研究布洛赫的英文书,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向我国读者评述了布洛赫,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了欢迎。但我觉得,他有不少统漏。1993年8月,我在哲学所学术委员会上当面指出了这些问题。对此,他声明,它们来源于莱·科拉柯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主要流派》第三卷(牛津,1978年)。会后,我按照他的提示,查阅了这本英文书,以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我把查阅后的意见写出来,与他商榷。《“西万马克…  相似文献   

18.
布洛赫的一生说明了未来与过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正是他所有著作的核心问题。1885年布洛赫诞生在莱茵河畔工业城市路德维希港,父亲是巴伐利亚铁路职员。虽然他的家庭是被同化的犹太人,但他却受到某种宗教熏陶,并举行了他的“犹太男子成人礼”。显然,他的家庭生活不是知识分子式的,但布洛赫却是一个知识奇才。他十三岁就成了  相似文献   

19.
陈云的决策思想研究——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他以“慎重决策”、“多谋善断”、“处理麻烦问题的能手”闻名。他往往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提出和实施重大的决策, 特别是建国后的一些重大经济决策, 有效地扭转了当时的困难局面,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毛泽东曾称赞陈云曰“能”, 说解放初期的平抑物价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今天, 这些决策所面对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 但是这些决策所体现的智慧和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发人深醒。这是陈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纪念陈云, 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和研究他的决策思想, 用以提高我们的执政…  相似文献   

20.
阿隆(Raymond Aron)生于1905年,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现任巴黎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和萨特尔是师范学校时期的同级生。他对现象哲学和社会学有很大的兴趣。著有《聪明的保守派》、《历史哲学入门》、《知识分子的鸦片》、《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等书。《萨特尔和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64年10月末的《费加罗文学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标榜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意图作了批判。作者指出,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1.坚决否认唯物主义的、客观的辩证法;2.承认马克思的经济的一历史的社会学;3.在行动方面,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者”;4,《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并没有超出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斗争概念的界限。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古代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暴力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萨特尔却主张生活资料的稀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不能共存,因而引起“异化”和阶级斗争,所以萨特尔的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毫不相干,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霍布斯的“人对人是狼”的观点去。作者分析了萨特尔的关于“群集”和“集团”的辩证法、关于“实践的一惰性的”存在和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萨特尔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个人的自由实践,这种实践异化为“实践的一惰性的”状态,分散的个人为了反抗这种异化状态而形成有统一意图的集团的实践,集团一被制度化又成为使个人异化的东西,引起个人的反抗…。作者认为,萨特尔的这种辩证法表示着异化和革命的轮流发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认为萨特尔并没有达到“革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他只是用了一些暧昧、艰涩的词句分析了仅仅与马克思思想中的那些与黑格尔有关的要素,没有对我们的时代作出独创性的解释。作者最后说,萨特尔要“革新”的如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枉费时间,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家真理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服从它们自己的规律的”,这不是萨特尔的那种“自由研究”的规律。萨特尔想“革新”的如果是西方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他只从《资本论》追溯到《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企图在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之间进行调和,那是不行的,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写出一部“二十世纪的《资本论》”才行。本文在翻译时参考了日本《自由》杂志今年第四期所发表的若规则雄的译文,并采用了它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