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主义"的批判,明确了鲍德里亚对"生产"的界定,即一种以观念来推导现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于对这种"生产"观念的批判,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误读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价值以及辩证法等诸多概念的根源:即忽视了生产辩证法对社会现实的切入,从而将马克思归入旧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2.
凌新 《学海》2002,46(4):105-110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 ,并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然而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人道主义却遭到了西方“反人本主义者”的尖锐批判 ,阿尔都塞甚至提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著名论断。而马克思本人对人本主义的批判则更为彻底 ,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的《生产之镜》一书自发表以来,据说有着很大的学术影响。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鲍德里亚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门内逆子,并没有像许多马克思的外部敌人,只是简单化地攻击马克思思想的不同历史派生形态,而是准确地直接爆破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内部最重要的支撑性结构———物质生产基始论和历史现象学批判逻辑①。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理论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生死存亡。在此,我主要来讨论一下鲍德里亚该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和反命题。一、鲍德里亚要反对什么?“一个幽灵,一个生产的幽灵在革命…  相似文献   

4.
何怀远 《哲学动态》2006,23(1):27-33
马克思给予物质生产以历史基础地位,却对生产主义予以严厉的批判。这一理论取向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显性话语,因而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有无学脉关系的根本论题之一。生产主义批判,包括“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又经过了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两个阶段。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生产主义社会”批判首先是对“生产—消费社会”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批判。在这种体制中,生产是社会的支配原则,在生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夏莹 《哲学动态》2008,(1):19-21
作为鲍德里亚的一个重要概念,符号政治经济学在其概念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通过对这一概念的阐述,鲍德里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凸现了其与马克思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这一概念处于鲍德里亚思想历程的转折点上,蕴含了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03年和2005年,俄罗斯著名学者奥伊泽尔曼教授先后推出两部姊妹篇著作<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以及<为修正主义正名>,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反思视角,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省察和自我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包含有乌托邦主义的因素",以及"还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以历史公正"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第六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6月20日至25日在秦皇岛市召开。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观,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之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等的研究远为薄弱。其原因有三:第一,1957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哲学史方法论讨论会上,对历史观的问题进行了批判,使后来对于历史观的研究表现沉寂。第二,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有的同志主张搞纯哲学,有把历史观排除在哲学史之外的倾向。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论断的理解,如“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使历史变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4,(5):11-19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相似文献   

11.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12.
姚顺良 《现代哲学》2007,23(2):5-10
鲍德里亚与历史唯物论彻底决裂,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从对“劳动”范畴的全面批判和解构入手的。但他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的批判和解构,是建立在其对这一范畴的误读和曲解基础上的。鲍德里亚对劳动范畴的误读和曲解,不仅有着直接的理论和现实原因,而且有其深层的方法论根源。正是这种错误的方法论,导致了他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解构的非法性,并在实际上从对资本主义的绝望反抗走向对资本主义反抗的绝望。  相似文献   

13.
"主体""历史"和"国家"是福柯思想中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论题。福柯的反人类学主体主义决定了其采取政治历史主义立场。此种政治历史主义不仅实施"区域批判",构建"反科学"和"反历史",以拯救"边缘知识"和"被征服的知识",还依据战争图式来探索历史-政治场域内权力关系的运作,阐发了以布兰维里耶为代表的、不同于以往哲学-法律话语的历史-政治话语,勾勒了西方生命权力形式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现代演变史,展现了福柯政治历史主义之反普遍主义、反主体主义、反柏拉图主义、反霍布斯主义、反卢梭主义和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创新。现代性批判的重点主要因福柯的思想工作而从19世纪的经济关系转移到20世纪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 《学海》2006,46(6):62-6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的生产逻辑世界观外推到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可是,他自己却用象征交换关系来重新图解全部历史。文本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相关指责,并以科学的态度重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21,(3)
保罗·伯克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价值形式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类环境危机、对自然资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热力学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的生态辩护,构成了这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伯克特重新考察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辩护,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内部来挖掘其生态基础。他的生态学思想对第二、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霍涌泉  魏萍 《心理学报》2011,43(12):1468-1475
当今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盛行着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除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之外, 还涌现出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多元主义辩证法等新取向, 其中批判心理学已成为发展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随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运动的日益高涨, 如何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理论资源, 是我们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争辩。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坚持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在批判传统精英文化和美国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本国工人阶级的大众文化;在批判斯大林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同时,提出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因素,彰显了第一代新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特性。第二代英  相似文献   

18.
平衡自然观是当下各种生态主义流派的共识,旨在恢复被人类干扰的平衡的天然自然。齐泽克却对其提出严厉批判,认为人类必须穿越平衡自然观的双重幻象:穿越"平衡"幻象意味着平衡自然只是人类运用符号对自然的理性投射,以应对人的生存性焦灼,蕴含着今日意识形态操作的核心逻辑;穿越"天然"幻象意味着在生物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天然自然早已走向了终结,技术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操纵早已潜在地发生。齐泽克强调,人必须摆脱平衡自然观的束缚,激进地斩断自身的符号根基与自然根基,成为"无根"主体。齐泽克对平衡自然观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目前流行生态话语的激进解构,值得各种生态理论与绿色运动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一)确立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20.
唐正东 《现代哲学》2007,19(2):11-15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马克思没能看到使用价值也是由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因而他满足于用以生产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模式来完成对资本的批判;二、由于他使用的是“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论,因而,他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的分析也是错误的;三、由上述两点决定了他对未来革命的路径的判断也是错误的。文章认为,鲍德里亚在理解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时,根本没有进入这些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的历史发生学视域,因而不仅导致了他对马克思生产概念之本质的误判,而且还导致了他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的误读。至于鲍德里亚在资本对生活世界的统治模式以及未来革命路径等问题上的观点,则明显地具有方法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