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年来提出,人有三种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①抽象思维是线性的,形象思维是二维的,灵感思维是三维的。灵感是形象思维从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或是三维的范围来进行形象维思。他说:“我要强调的是直感是显意识,而灵感是潜意识”。至于对灵感机制的研究,他认为,“现在我们只好耐心,突破口在形象思维,如果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右脑善于进行形象思维,左脑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固定看法,会导致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人的右脑只能进行形象思维,左脑只能进行抽象思维。作者研究结果是人的右脑除能进行形象思维外,还能进行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左脑则除能进行抽象思维外,还能进行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且,左、右脑的思维形式主要由拥有左、右脑的人,即思维主体的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实践经历、其脑内存贮的调近代思维的规则以及思维实践时左、右利手决定。  相似文献   

3.
灵感是主体结构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马长英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古往今来一直是哲学家们注意的课题。柏拉图认为是神赐的;现代西方有人认为灵感是在幻觉条件下产生的,甚至用致幻剂来诱发灵感;弗洛伊德等则用无意识理论来说明;还有顿悟说等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出灵感产生的生理机制及客观条件。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灵感是主体结构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两种思维方式的转化与灵感的产生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也是认识的过程与结果。思维有两种基本方式: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目前也有人把直觉、灵感看成是第三种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有待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灵感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正是在这两种思维的作用与转化之中,灵感得以产生。钱学森说过,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两种思维(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苦苦思索来作准备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们都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射,形象思维侧重于对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抽象思维侧重于对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都是主体对客  相似文献   

4.
灵感问题曾经是我国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禁区。粉碎“四人帮”之后,一些学术刊物发表了几篇专文,给灵感恢复名誉。1980年7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封信中明确把“灵感”看作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1981年初,他再次著文,把灵感  相似文献   

5.
加快对人右脑功能的开发实验研究讨论会简介张立平日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关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召开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人右脑功能的开发实验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出席会议的主要有来自教育和科研战线的专家学者60余人,会上介绍了钱学森同志的有关意见和基本观点。与会者认为,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1990年1月5日开始的十年定为“脑的十年”,美国前总统布什签字批准定为法律。国际脑研究组织号召它的成员国将“脑的十年”变为全球行动。日本制定了“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欧洲共同体制定了“脑计划”。对人右脑功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有力地匡正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盛行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国外学者认为,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经历了“左脑革命”和“计算机革命”两次飞跃之后,进入“右脑革命”的新阶段。这必将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大家还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忽视右脑及其主要功能形象思维的发展。普通心理学所论述的思维只是抽象思维。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方式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6.
“得意忘形”辨——形象思维偶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意忘形”辨———形象思维偶得广东省南海市中医院(528200)姜兆侯姜立得意忘形常指浅薄的人,稍有得志,就控制不住自己而忘乎所以。本文的“得意忘形”并非此种含义,而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中介得出抽象真理之后,可以不再考虑思维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形象思维方法是毛泽东的重要思维方法。●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方法奠基于中国文化和革命实践。●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方法是以具体形象表达深刻思想。●毛泽东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开展党内斗争。●毛泽东常常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启发教育党员干部。●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互补相促。  相似文献   

8.
自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发表后,引起文学界围绕“形象思维”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因为信中谈到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文学界的讨论又引起心理学界重新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的“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进行研讨。目前多数人认为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少数人认为思维可以离开语言,因为没有语言的思维是存  相似文献   

9.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实现着思维对世界的认识。目前,在形象思维的讨论中,有的观点认为,形象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运用形象进行思考的思维;还有的观点认为,形象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非逻辑思维。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探究体验在这里特指引导探究体验,是指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材料,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获得感悟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实际也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发散式思维发展到聚合时思维、常规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13.
有人从"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传统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在内容上一致,都是"认识上的飞跃".只在形式上有区别:科学灵感主要在抽象思维中爆发,艺术灵感主要在形象思维中爆发.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儿童(即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过渡阶段,但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刚入小学的儿童更显得突出,他们无论说什么内容的话,都是那么生动、具体、形象,而且又活泼、天真、可爱。因此,要教小学一年级儿童学习好数学课,就必该从他们思维发展的特征这一实际出发,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逐步引导,促使其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一位儿童扳动手指运算了2+3=5的算题,孩子的这种心理活动算不算思维呢?根据传统心理学给思维规定的定义,这位儿童确确实实的思维过程被排除在“思维”之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心理学对思维理解的贫乏性。思维理解的贫乏性,致使心理学对不同类型的思维,那怕是成年人的正常思维,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等,只要是不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统统都被排斥在思维概念之外了;同时它还引起了思维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在六十年代有过一次讨论。当时的讨论主要围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叙述的方法还是研究的方法而展开的。这一讨论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近几年来,随着对辩证逻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讨论也有了新的进展。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方法。章沛主编的《辩证逻辑基础》一书表现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象思维方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idea与“象”——论直观和超越的兼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注重直观体悟而“尚象”,西方文化注重概念分析而“非象”。但柏拉图的“线喻”(Allegory of line)表明,作为西方二分世界理论渊源的idea(“相”或“理念”),一方面是概念抽象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是理性直观的“相”;它既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对象,又是一种显现出来的存在。idea的原初含义兼有后来被人类认知理论加以严格区分的“形”与“意”两方面的含义。康德、胡塞尔的哲学也表明,“形”与“意”、“看”与“思”在认知中难以相互分离。王树人先生认为“‘概念思维’是从‘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并且一直以‘象思维’为依托。”(…  相似文献   

19.
绘画与逻辑     
人们的思维有抽象思维(或叫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曾经有人认为:文学艺术家用形象思维,理论家用抽象思维。意思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可以不用抽象思维,可以不受逻辑思维规律的制约。这样就否定了逻辑思维规律的普遍有效性。因为,文学艺术创作固然要运用形象思维,但是仍然不能脱离逻辑思维,仍然要受逻辑思维规律的约束。试以绘画举例说明。据说古代京城画院,有一次在考画师时要求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诗为题来作画。于是有的考生画深山里林木环抱一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形象思维讨论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就是认为存在一种与抽象思维相平行的、独立的形象思维。这个观点可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平行论。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