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忆是重现,还是重构?已有理论存在争论。本研究以商标信息为实验材料,应用任务分离范式、元记忆检测范式等方法,探讨了商标属性和用户使用经验对记忆重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商标信息的正确回忆频数及成绩显著低于错误回忆的频数和成绩。(2)简单商标的记忆成绩高于复杂商标的记忆成绩;同时,忠实用户对商标信息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非忠实用户;(3)在回忆任务之前,人们对商标信息的回忆及其信心评估存在分离;但在回忆任务后二者的变化趋于一致。这表明,复杂程度对商标信息的记忆重构存在显著影响,而且存在用户类型差异;商标信息的记忆重构过程中元认知判断及信心评估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广告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实验采用2(广告代言人:名人、普通人)×2(功能介绍方式:文字、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1)广告受众对广告中不同信息的注视具有选择性,更倾向于对广告中名人信息的注视;(2)广告受众对不同广告代言人、不同功能介绍信息的注视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在广告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名人与图片信息的认知加工负荷较高,而对普通人与文字信息的认知加工负荷较低。  相似文献   

3.
故事图式在故事理解中加工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实验利用两种不同回忆方式、两个双情节故事和小五、高一和大二共120名被试,初步研究了故事图式在故事理解中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1)故事图式的加工机制主要表现为两级剪辑,特别是二级剪辑;(2)故事图式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处理无关信息;(3)故事图式中与故事语法各类节点相对应的加工单元的力量是不同的,且因年龄而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自传体访谈技术,首次考察了老年人在对情绪性事件进行回忆和想象中生成的内部细节和外部细节数量,及其对回忆和想象内容的主观评估。结果发现:(1)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任务,老年人都比年轻人提供了更少的内部细节和略多的外部细节;(2)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产生了更多的内部细节,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加工偏好;(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想象的事件与过去发生的事件相似度高,表明该群体在想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了过去的记忆。该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对情绪性事件的回忆和想象特点,说明在回忆和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与年龄有关的缺陷同样会体现在情绪性事件中,这很好地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大脑结构和功能衰退是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老年人的大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可塑性。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发现认知训练能够对老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1)在脑结构方面,表现为大脑皮层灰质体积增加、白质神经纤维连接增强;(2)在进行认知任务时,表现为脑功能网络发生重组;(3)在静息态脑功能方面,表现为脑自发活动功能性重组以及功能连接增强。未来的认知训练研究需要考察老年人大脑可塑性存在个体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并通过纵向追踪研究来探讨大脑可塑性的保持性和迁移效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Eyelink2000眼动仪,记录27名本科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句子中插入四种空格(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标记词边界信息,并操纵目标词的词频,以考察词边界信息和词频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插入非词空格对低频词的干扰作用大于高频词,插入字间空格能促进低频词的加工;(2)被试对低频词的加工难度均大于高频词;(3)汉语阅读的基本加工单位为词而不是汉字。  相似文献   

7.
弱智儿童的记忆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A·P·鲁利亚提出的回忆实验方法,对可11名正常儿童和21名弱智儿童的记忆能力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弱智儿童虽然大脑受损,记忆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但仍然有一定的记忆能力;(2)在记忆后第1—2天内和第6天之前,应着重让弱智儿童进行复习;(3)对弱智儿童,宜多采用直观教学法;(4)给弱智儿童用的教材内容应有更多的他们所熟悉的内容;(5)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记忆能力的差异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6)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对弱智儿童进行记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4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对不同相似性言语类比推理题进行喜好度判断和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图形类比推理题代替语义类比推理题,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时间压力下,对跨领域言语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2)时间压力下,低难度图形类比推理题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类比推理的逻辑加工效应优势明显;(3)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和逻辑加工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浙皖两省38家企业与6家引进主管单位的现场调研与测评,就新技术引进决策的信息特征与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新技术引进决策的信息包含八个主要因素:(1)职工状态信息;(2)决策者特征信息;(3)决策关系信息;(4)决策参与信息;(5)组织气氛信息;(6)目标与技术信息;(7)配备条件信息;(8)经济分析信息.它们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组织心理、技术经济、决策者与关系三个信息模块.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决策信息的结构关系及其认知加工特点,并提出新技术引进任务的决策心理辅助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让40名非心理学专业的被试解决数学问题并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假反馈,诱发被试积极或消极的心境。进而考察心境与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良好的心境下,积极材料比消极材料在回忆中更有易接近性,良好的心境促进了在回忆中提取积极的材料;(2)消极的心境没有促进在回忆中提取消极的材料;(3)心境对记忆材料易接近性的影响发生在提取阶段,而不在最初的编码阶段。  相似文献   

11.
张盼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3,45(4):406-415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实时和事后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 以隐含物体典型颜色和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和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句子理解中静态和动态颜色信息心理表征的特点。结果表明:(1)在加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两个加工任务是否竞争相同的认知资源是造成句-图范式下匹配易化和不匹配易化的关键因素。(2)对于句子隐含的静态颜色信息, 大脑对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具有即时性和局部性, 而对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还具有非局部性的特点。(3)对于句子隐含的动态颜色信息, 大脑不能对其进行即时的心理表征, 这种动态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是在句子阅读晚期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视觉加工速度、瞬间信息整合特征与汉语学习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微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6,29(3):526-531
采用因素实验设计,通过与正常学生与听力损伤学生对比实验研究,探讨汉语学习困难学生视觉加工速度和视觉瞬间信息整合的特征。结果表明:(1)汉语学习困难学生存在基本视觉加工速度不足以及汉语语言文字视觉加工的特异性困难;(2)汉语学习困难学生需要更长时间整合瞬间视觉信息,从而影响了其加工的速度;(3)适当延长视觉刺激整合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其视觉加工的效率。这些结果对改善学生的汉语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的偏差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包括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这三者有极其重要的本质差异,导致决策偏差和非理性。本研究运用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从行为层次—信息加工层次—脑神经层次三个层面,立体地开展幸福感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研究。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部分:(1)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的本质特点和行为规律;(2)三种体验效用产生偏差的认知心理机制;(3)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偏差的脑神经机制。通过系列研究,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在人类判断与决策过程中,预期、即时和回忆三种效用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2)三种体验效用出现偏差的信息加工特点和脑神经机制究竟是什么?(3)三种效用的偏差规律及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启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对决策理论研究的发展是一个贡献;对政府管理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避免"牺牲体验追求指标",解决"幸福悖论",同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视觉搜索中多目标追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视觉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中 ,只有很少信息能够通过注意系统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加工 ,其中视觉搜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动态视觉信息注意追踪的研究 ,采用 3× 2× 2的实验设计 ,从如下三方面对注意追踪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1)分心物数量 (1,5和 9)的变化对多目标注意追踪的影响 ;(2 )目标的显著性 (特征变化和特征不变 )对多目标注意追踪的影响 ;(3)目标运动形式 (目标随机运动和目标运动形式不变 )对多目标注意追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分心物数量的增加对目标的注意识别没有抑制作用 ;(2 )特征变化目标的注意识别速度显著高于特征不变的目标 ;(3)运动形式不变的目标较运动形式变化目标的注意识别速度快。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库恩的范式;(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3)劳丹的研究传统;(4)凯德洛夫的研究纲领(历史和逻辑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恢复理性的过程。为了消除在科学发展观中库恩所带来的非理性主义因素,科学哲学家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通过构造性纲领的上浮,使构造性纲领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重构成"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包括:(1)"双重结构"是指在人类的推理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即"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2)推理者对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理性加工"还是"非理性加工";(3)判定推理结论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并由此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为逻辑规律的可靠性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明。基于对康德关于逻辑的超验分析以及弗雷格关于逻辑的现代形态的系统把握,可以整合出一套新的康德/弗雷格型的判断形式和范畴,从而为逻辑奠定基础。这样一种说明的要点包括:(1)由于人类构造所决定,使用这套形式和范畴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处理是无法避免的,人类的思考因而会受到逻辑规律的约束,而很多现代逻辑规律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理想化处理和补充假设;(2)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世界具有与这些新的形式和范畴相对应的一般性结构特征,但也有例外情况存在,在那里甚至连基础逻辑也会失去基础;(3)人们之所以会相信逻辑的基础部分,是因为它们是由人的基本概念机制所决定的,但人们之所以会得知这些规律,也只是因为其中基本的概念化处理可以被经验证明是真实不虚的。总之,只要这个世界中包含了处在关系之中的对象,以及某种形式的根据/结论型依赖关系,那么在一个非时空世界,乃至一个非因果关系的世界,逻辑规律就会成立;但在缺乏这些特征的世界中,逻辑规律不一定会成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的产生加深了人们对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认识。它们找到了复杂系统的共同判据及复杂性程度的量度——自组织,即非平衡开放系统的自我调节、更新及自身结构与功能的重组。从自组织特性看,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调节和适应;(2)自我复制;(3)不可逆转性;(4)趋目的性。 混沌理论表明,复杂性是简单性演化而来的,简单确定的运动和变换、长时间演化最终将导致复杂性。简单性对应着确定性、可逆性和对称性,当系统内部受随机性影响时,系统在演化过程中逐渐“遗忘”其初始条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测验法,以6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文章标记对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回忆成绩和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阅读水平读者回忆成绩上的文章标记效应不显著;(2)文章标记对于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问题解决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3)不同阅读水平读者的回忆和问题解决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旨在考察不同年龄的个体, 在不同回忆序列和学习材料上协作促进的发展情况。采用3(回忆序列:协作—个人—个人〔CII〕、个人—协作—个人〔ICI〕、个人—个人—个人〔III〕)× 5(年龄:9、11、14、17、20)× 2(材料:图片、文字)的被试间设计。结果发现:(1)各年龄个体在CII和ICI两种回忆序列上均出现了协作促进, 且两种序列条件下被试的最终个人回忆成绩无差异;(2)另外, 17岁个体的协作促进量显著高于9岁、11岁、14岁和20岁, 其他各年龄之间无差异;(3)图片和文字的协作促进量无差异。这说明小组协作回忆的顺序对协作促进没有太大影响, 17岁个体协作促进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