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俊 《美与时代》2014,(8):100-101
“孤独”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之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现代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早在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就在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中就形象的表现了身处孤独的现代人,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爱伦·坡极具洞见的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而弗洛姆提出的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倾向,则是对这种孤独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十二楼》是李渔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李渔以园林家思维创作的别具一格的园林小说,其中融入了大量园林因子,在小说背景设置、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凸显了文人小说的特质,引导话本小说朝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神学是处境下对上帝思考的总结,这在《圣经》中是有它深厚的基础的。《圣经》一方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神的思考,并竭力透过历史和其中的事件来建立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圣经》也毫不掩饰在具体环境下、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较有成就的女性作家,《长恨歌》(1995)是王安忆在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该作品在2000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从此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反响并且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相似文献   

5.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美学研究是在与世界美学研究隔绝的情况下进行的,近年来当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的著作几乎都被翻译介绍进来,消除了陌生感和排斥感。这样我们再审视我们传统的美学体系,就不难发现它们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传统的美学理论,一开始就逼迫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问题,好象唯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被允许跨进美学的殿堂。而事实上,这些问题就象令人生畏的拦路虎,无情地拒人们于美学的大门之外。”(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更不用说,它还存在着理论  相似文献   

6.
郭文斌的小说《农历》以15个传统节日再现中国深厚的民间文化,集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并以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营造复调之美,以孩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和神秘的风俗习惯相融会,呈现陌生化之美。《农历》关注文化传承现状,勾勒出一个民风淳朴的理想王国,集现实性与浪漫性于一体,在多因素、多维度的交互中成就,为读者带去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处境不利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关注的新问题,在社会心理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聚焦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对象关注>一书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形成根源、损害程度、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是这一领域社会心理研究的新力作,对理解处境不利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和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汉语语境中阅读具有中国原创意义上的基督教著作,在我看来非《丁光训文集》莫属,因为《文集》凝聚了丁主教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信仰生活变迁轨迹的神学思考,尤其是对近二十年来处在社会转型特殊阶段的中国基督教如何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并尽快改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人文学研究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萎  相似文献   

9.
水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余华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中都运用了水这一意象,并在中西方文学想象的基础上赋予其独特的隐喻内涵。在他笔下,水作为二元对立模式中的无限物潜隐着母性色彩;水是非理性年代里人们与灾难抗争的锐器;水具有生机与活力,不仅维系与延长濒临绝境的生命,更赋予处于困境中的底层百姓顽强坚韧的品格,使他们以一种更坚毅的姿态与充满苦难的实际生存状态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0.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从铁凝的文本写作到陆小雅的电影改编,存在着共通策略——服饰话语的重复言说。文本和电影利用夹克衫到红衬衫、绸衬衫到碎花裙、的确良到红领巾的转换过程,塑造了安然这一性格鲜明的新一代青少年形象,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在理想与追求、矛盾与挫折、斗争与觉醒的碰撞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也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初期身份意识的复苏、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11.
现代针灸学具有开放品质、创新品质、发展品质,这些品质构成了现代针灸学的基本特点。朱兵的《系统针灸学》再次展现了现代针灸学的这些品质。正确认识现代针灸学的这些品质,对于准确把握针灸学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针灸学要转型发展为现代针灸学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这一转化过程离不开与中西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沟通和嫁接。系统针灸学的研究方法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方法与还原论方法是互补的。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本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宗教绘画形象的传承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以及创作者自身对题材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形成对同一绘画题材的不同表达,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着重分析当代艺术家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这一幅作品和刘晓东绘画艺术风格,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对比,从同一题材出发分析他们之间不同的绘画表达,并列举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例子来总结出当代画家对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变,从而赋予艺术品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变革到土改时期,面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诡谲,丁玲始终用文字书写历史洪流中无数人的跌宕命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反映土改运动的扛鼎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详尽地展现了土改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蕴含着作家对于时代与人性的思考。1955年,由董洪元绘制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连环画出版,连环画对人物的塑造和诠释与小说相互辉映,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家复杂深刻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蛇故事从诞生至今,经过历代文人的润色修改,八百多年来一直焕发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堪称民间四大传说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本文通过对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电影《青蛇》以及大陆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的解读来论述《白蛇传》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再创作。  相似文献   

15.
16.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先秦时代,我想最美妙的事情一定是在萋萋芳草里谈场恋爱。那时,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玉,有伊人在水之湄,在水一方,让君子寤寐思服。那时的北方也是江河湖泊,水草丰茂。我若是当时那个美丽的女子,一定会在江河里采莲采萍,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以平视的角度、虔敬的态度抒写广大善良无声的平凡小人物,其文学创作善于观察发掘民间中真善美的民族心灵和性灵。王淡人是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钓鱼的医生的主人公,集中体现了恬淡豁达、乐善好施、心系生民等中华传统美德。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王淡人的人物形象将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挖掘论述,这有助于探索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8.
在歌德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研究中,在歌德神话人生之中,我们时时看到花岗岩意象在闪耀。首先,花岗岩意象之于歌德来说,它是主体对世界的立场。歌德的神义论表明,人类的存在并非自然的,只有灵魂不朽是自然的。我们只有在融合水成论和火成论的层面上建立对世界的基础的信靠。其次,花岗岩作为基础的信靠性在现代市民社会里表现为"永恒的根基"被个体的非道德性侵蚀,我们应"顺乎伟大的生命"为生命不朽创造基础。最后,花岗岩蕴藏的自然奥秘以歌德所谓的"自然兴现"的方式向我们的审美知觉敞开,以此建立一种理解自我与世界的核心形象,倾心呼唤作为生命之根的自然。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并非一个新概念。在古希腊,审美教育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对审美教育不同时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正是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阐释,使审美教育概念日益显示出其深刻、丰富的维度。读《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审美教育部分,给人的感受就是如此。该书点出了审美教育的现代使命,显示了对传统美育概念的超越。传统美育概念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将美育简单化。这表现在将美育“仅仅理解为认识某些最低限量的艺术作品和多多少少能够分析一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才能”。二是将美育  相似文献   

20.
梁发在《劝世良言》中对圣经采取了"处境化"的阐释策略,主要表现在:为了建立起圣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梁发非常注重语言的转换,坚持文化调适的策略和本土化的处理方式;在宣教过程中,梁发往往针对现实处境来决定阐释的重点,将时代处境与圣经经文"融接"了起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梁发虽将一些重要观念融入其对圣经的阐释之中,但始终坚持了圣经的绝对标准和权威地位。梁发的这一"处境化"阐释策略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