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指称理论的语用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而指称论所思考的正是如何解决语词与对象的相关性问题。从摹状词理论经历史因果论直至意向性理论,指称研究获取了长足的进展。随着语用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作为“当代思维的基本平台”的语用分析方法在指称研究中得到了具体呈现:其一,日  相似文献   

2.
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指称理论的演变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起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后现代”语义学的设定为指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后现代”语言实在观的基底,由此使得指称理论能够冲破绝对确定性观念的束缚和对心理观念的禁烟,逐渐地确立具有深刻“后现代”特征的非确定性和心理意向性观念,同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也始终贯彻着整体语义分析方法的深化。因此,从宏观上揭示指称理论后现代演变的特征,对于透视整个语言哲学的后现代发展趋向,具有深远的认识论意义。一、从传统语义学的林村到“后现代”语义学的设定历史地…  相似文献   

3.
指称与语境     
克里普克与弗雷格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指称理论,而这两种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内涵语境内的共指称替换问题。替换原则(Principle of Substitutivity)说的是,用指称相同的词项替换句子中的指称词项后句子的真值不变。这个原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指称与真值之间的联系。但信念语境与模态语境内的指称似乎违背了这个原则,例如等同式“启明星=长庚星”和“启明星=启明星”在认知意义上可以不同。弗雷格关于等同式认知意义的研究导出了“涵义”(sense)这个概念。(Frege)克里普克面对的则是模态语境内的共指称替换问题。(Stanley)问题的格局现在…  相似文献   

4.
1.可以说,指称概念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中实在论的新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称概念就其表示语词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蕴涵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思想;凡被指称者必存在。塞尔十分恰当地把这个命题称为存在公理。本文将要论证的观点是,存在公理是不能证明的和不必要的,我们应该满足于一种没有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远 《现代哲学》2004,(1):75-80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范式转移的动机和方法勾勒出一个考察纲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很少著作象H.-G.加达默尔的《真理和方法》这部巨著那样,丰富了当代哲学内部的和哲学之外的讨论;也很少著作象加达默尔的这部著作那样,具有这么多具体的不明确性。人们围绕着《真理和方法》中所论述的许多主要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至于他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其他概念,则没有引起争论,其价值也没有受到损害。意义和指称就属于这类概念下面的讨论力求探讨加达默尔的“意义”的意义和“指称”的指称。这里讨论的问题,有的是我同意的,有的是我要批评的。只有当“意义”或“指称”所指的东西具有比较普遍性的时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8,(5):147-151
指称理论,因其与意义理论和真理论的密切相关性,在语言哲学乃至分析哲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众多著名学者都试图给出完整可靠的指称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派就是罗素、塞尔等人所发展起来的摹状词以及之后的簇摹状词理论;相应的另一派则是以克里普克以及普特南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本文指出两种流派各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二者都不能够达到最严格精密意义上的指称。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克里普克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是对罗素理论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在论有两个基本的论题,一是认为科学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是有指称的二是认为科学理论是近似的真的。第一个论题涉及指称理论,第二个论题涉及其理论。显然指称理论是真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当科学理论的概念先有指称即它意指一个客观世界中的对象,而后才可能导致科学理论与客观世界相符合,因而才能得出科学理论近似的真的结论。科学实在论的指称理论涉及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指称的确定性,二是指称的本体论承诺。本文想仅就指称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作一点粗浅的评述。科学实在论者认为,一个语词,它本身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具体名词,但…  相似文献   

9.
欣提卡主张,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观与新指称理论高度相似,进而暗示新指称理论存在着重要理论缺陷。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指称观和分析《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和对象之关系,本文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迥然有别,从而对欣提卡的哲学问题给出了答复。通过对《哲学研究》中关于直接指称表达式讨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指示词和专名的性质作出了区分,其指称关系主张具有消去论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批评了那种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指称的描述主义者的流行观点,并指出语境原则是贯穿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指称论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关于指称问题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但究竟如何把指称与实在统一起来,科学认识的本质究竟如何?时至今日,除了用所谓“后现代”态度否定问题本身外,并有真正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认为,人的认识具有自组织性,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的自组织性来理解指称问题与实在概念,并因此而解决一系列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或分歧。一指称问题与科学实在论指称,是分析哲学在研究命题、语言的意义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弗雷格、罗素和维持根斯坦等人都主张,在讨论意义时,必须看其指称是什么。所调指称,也就是所指(refe…  相似文献   

11.
一、指称实在论及其基本原则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realism)与反实在论(antirealism)的争论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此课题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与实在的关系。简要地说,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理论依据其所陈述的事实必定有真假可言,而正确的理论词项必定指称真实存在的实体。反实在论则主张,科学理论是解释和预测经验现象的有用工具,但未必有真假可言,而理论词项未必指称真实存在的实体。按牛顿一史密斯(W.H.Newton-Smith)的分析,科学实在论实际上涉及科学理性中的三种成分:()本体成分(ontologicalingred…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崛起于本世纪中叶并在当代西方愈益走俏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成为我国知识界的热门话题。从哲学上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现代“哲学革命”与辩证法理论的关系,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所关注。诸如:“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思维条件是什么?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是否可以归结为多元化?在思想的传播、接受与构建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语言(语词、指称、指谓)、隐喻、符号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看待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伴随着所谓“意义统一性的失落”、“上帝之…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把语句的涵义看作思想,把语句的指称看作真值。本文接受弗雷格关于语句的涵义-指称的意义结构,但把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改为语法意义和事态。语句的真或假是语句和它所指称的事态之间的一种关系,类似于名称同它的指称对象之间的实-空关系。弗雷格关于思想的客观性转换为语法意义的客观性,体现为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体间性。本文区分了指称对象和指称意向,把指称意向定义为涵义和语境的结合,相当于弗雷格所说的判断。本文还对语句的语法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作了区分。  相似文献   

14.
指称问题是当代语言哲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它规定了语言哲学家对真理问题、意义问题、必然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所作出的回答。张盾同志在《无须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一文中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然而,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结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张盾同志。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引入在近些年里,塞恩斯伯里(R.M.Sainsbury)越来越细致地为我们描画了一种理解指称的新思路,最后,他在其新书《没有指称物的指称》中提出了关于指称理论的一种系统的新框架。(Sainsbury,2005)塞恩斯伯里相信,意义真值条件理论在考虑意义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对小于语句的指称性表达(referring expressions)是适用的。对于语句,真值条件而不是真值构成了意义。无论一个语句的实际真值是真还是假,其意义都是不变的。类比于这个思路,对于一般的指称性表达,它的意义应是指称条件。无论世界上是否有东西实际上满足指称条件,指称性表达的…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简要介绍评价<语言·意义·指称>一书中的哲学观点,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语义理论完全相反的语义理论,从区别语义学指称和形而上学指称开始,作者定义了语义学标记,对否定存在陈述、空名陈述、分析性等语言哲学的重要难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但这一解释是否完全、一致、系统而且直观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畑 《哲学研究》2022,(4):54-64
“道统”一词出现于唐代,武周盖畅著《道统》十卷,中唐李翰则以“道统”指称道人统领、佛教领袖。北宋张庭坚《念哉圣谟洋洋》一文是宋人使用“道统”一词的滥觞,但其“道统”是指王道之统、王统。李侗《罗从彦墓志铭》则以“道统”指称儒家道统观念,这种用法最终取代了以“道统”指称王统的用法。“道统”一词的本意是“道之统”,所以“道统”有时也会被用以指称佛、道二教之统。“道统”之“统”,既有共时性正统之意,也有历时性传统之意,两者的交汇点则是那些承递道统的贤哲,而这些贤哲又组成了断断续续的道统系谱。朱熹《中庸章句序》第一次围绕“道统”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发挥,由此开辟了新的哲学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19.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天下无指”和“天下无物”以推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具体又包含八个推论,最终得出了“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这一在“离”物的层面上谈论“指”的抽象普遍性结论。“指非指”的命题是对《白马论》“白马非马”的引申和提炼,其中两个“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指非指”强调的是语言表达中物类指称和性状指称结合的“指”(“指与物”)不同于单纯的物类指称。公孙龙严格区分指称之间的差异性,乃出于“正名实”的需要,与《庄子·齐物论》对“指”的批判和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