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5年12月21日CCTV的一条新闻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20日作出裁决,发生在该州哈里斯伯格(Harrisburg)状告Dover学区学校当局在学校传授“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违宪的学生家长胜诉。Dover学区的校区有3500名中学生,是美国第一个让学生接触“智创论”的学校。“智创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智慧力量所创造的产物。“智创论”者说,“智能设计”是一个科学理论,一些自然现象是智能设计的结果,而非自然选择造成的。学校当局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假说和理论,而不是事实,把“智创论”提供给学生只…  相似文献   

2.
去年,关于“智慧设计论”是科学还是宗教的论争,甚至诉诸美国法庭。最近,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论,又迅速成由美国燃烧到了世界。2月21日,一份有514名科学家联合签署的声明,再次引发轩然大波,并以“500科学家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报道传遍全球。由于达尔文进化论一方面关乎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关乎无神论与有神论的论争,因此不得不引起笔者的关注。关于“500科学家联名质疑达尔文进化论”“我们质疑达尔文宣称的生物随机变异能力和自然选择论来解释复杂的生命。谨慎的检验达尔文理论证据的行动应该被鼓励”。这是《世界网络日报》在今年2月21日…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报》6月2日刊登文章《重提80年前的“猴子审判”》说,2005年5月,关于“神创论”、“智能设计论”与“进化论”的争论又达到一个高峰。5月5日,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针对该州学校应该如何教授进化论进行了听证会,会议于5月13日结束。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提出:达尔文的进化论能否作为一个真理出现在学校的科学课本中?是不是应该在课本和参考书中为“平衡”起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科学界一些著名科学家参与的、所谓的“科学与宗教运动”。其主要讨论的还是在宇宙学和生物学问题引发的有关进化论与神创论问题.进而又引发了更广泛的科学与宗教关系讨论:特别是当神创论的新变种——“智能设计论”提出后.在美国媒体推波助澜下。引发学界和公众中对此问题更加关注。该书的第二部分“‘智能设计论’亦即神创论对抗进化论”,有5位作者评论了“智能设计论”(新版神创论)对抗进化论问题。分析了“智能设计论”对进化论的疑问与挑战,其流行的现状及其在公众、社会和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影响.阐述了“科学与宗教运动”带给公众什么样的思考。本文对此进行作者主要观点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06,(2):55-55
【英国《卫报》12月23日文章】题:进化论研究获得突破奖好几项进化论方面的研究今天共同获得了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颁发的“年度突破”大奖。今年发表的很多论文讨论的是查尔斯·达尔文理论的“具体细节”——既有对流感病毒的研究,也有对黑猩猩遗传现象和棘鱼硬鳞的探索。《科学》杂志的社论说:“进化论如今是整个生物学的基础,由于太基础了,太具有普遍性了,因此科学家有时认为其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决定将进化论研究列为2005年最重要的科学里程碑提出了一个没有多少遮掩的政治问题。这个决定是在达尔文思想日益受到基督教基要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肯·宾曼在美国南部堪萨斯城附近地区的公立学校教授生活已经有42年了。过去10年中,宾曼注意到一个趋势,那就是当他在课堂上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一理论表示出不接受。“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今天更加笃信宗教,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把生命的形成)与上帝联系起来,”宾曼说。有学校管理者在生物课课堂上宣读声明:“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不是事实”宾曼自认为是个虔诚的教徒,但他并不认为有关上帝造人的内容应该出现在生物或其他自然科学课堂上。其实,美国最高法院早在1988年就作出裁决,美国是个政教分…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是近现代无神论的重要基石,特别是生物科学向宗教神学领域发起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成为科学无神论的支柱之一。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压力下,传统的宗教势力为保存生存,不断调整的战略,企图为现代宗教罩上科学的光环。当代基督教新基要主义势力提出"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向生物进化论发起挑战。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发表声明,反对将"智能设计论"列入公共学校的教育课程。在国际宗教组织大力资助下,多种版本的"智能设计论"被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而人文主义者、科学家的批判声音,仅在新闻媒体上有零星的报道。生物科学分支——神经认知学,用科学技术研究宗教神秘主观体验现象。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将会导致全世界超自然主义的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8.
智能设计论鼓吹复杂的系统必有一个设计者,实质上是一种披着科学外衣的所谓"科学神创论"。本文先介绍智能设计论及其来龙去脉,然后回顾、述评达尔文进化论在科学上和哲学上的贡献,最后深究智能设计论进入中国的内外因,认为近些年来包括智能设计论在内的反达尔文主义思潮在华传播是基督教图谋征服中国的长远战略的一部分,智能设计论相关书籍出版单位见利忘义、为虎作伥的行径必须抨击,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出版领域的混乱现象只不过是晚近若干年来意识形态领域乱象纷呈的一个缩影而已。  相似文献   

9.
通功单     
《中国天主教》2006,(1):50-50
新华社2005年10月14日消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12日在阿普雷州下令,驱逐该地区所有的美国“新部落”基督教传教组织。  相似文献   

10.
“智慧设计理论”是20世纪末创世论的最新版本。它用“智慧”取代“上帝”,目的是想绕开进入大众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障碍。本文讨论了“智慧设计理论”的起源、“楔入”策略及其在法律上与进化论的较量,认为“智慧设计理论”的出现,与当前弥漫于学术界的后现代相对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blacks' tendency to score higher on MMPI clinical scales is due to educational deprivation has been challenged by research in which, when educatation was held constant, race-related differences remained. Racial differences in type of psychopathology have seldom been controlled in part research. After establishing that a grester proportion of black psychiatric patients may receive a schizophrenic diagnosis (Study 1), MMPI protocols of black and white schizophrenic and nonschizophrenic psychiatric patients were obtained. All patients had received 12 or more years of education. Schizophrenic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MMPI F and Sc scales and nonschizophrenics tended to score higher on Pd. No race-related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on any of the 11 MMPI scale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2.
13.
14.
Insofar as Frederic W. H. Myers' conceptions of the "subliminal" were spread by the Boston-based "Emmanuel movement" for medically supervised religious psychotherapy (fl. 1906-1910), the movement probably did more to help than to hinder American acceptance of Freudian ideas. Certainly, many academic psychologists' conceptions of the "unconscious" and "subconscious" were a hindrance.  相似文献   

15.
16.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is not necessary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tis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number of psychological concepts that are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necessary. Consciousness may be defined as the very short-term memory of a just-completed perceptual act. It may thus be understood as a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The question of how brain processes result in consciousness is a misleading one and should be replaced b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rain and perception, memory, and the ot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precede consciousnes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Graphoanalysis is the most systematically developed and best researched of all methods of handwriting analysis (genetically called graphology). This is a projective expressive movement that is neither better nor more poorly validated than most projective techniques as a means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which is inadequate because their subjectivity makes statistical study difficult. With all projective techniques "sign" or trait validation has been minimal, and the best validation has come from "global" or "holistic" methods. The present study presents a paradigm for the latter type of approach to handwriting analysis, using a matching technique with probabilities of 1/5, wherein five subjects were matched by people who knew them to one of five blind Graphoanalyses of the subjects' writing. This design is herein replicated five times, with total dat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hance expectation (p less than .001),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personality through analysis of handwri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