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2.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张萌 《心理学报》2005,37(6):767-775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指标,探讨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⑴他人期望类型(内隐和外显)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探测,但不影响语言现象探测;⑵儿童在反语认知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能够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⑶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解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3.
多转几个圈     
榴莲,是一种独特的水果,产在东南亚热带。有的人称榴莲为水果皇后,有的人却不敢恭维它;有的人说这种水果非常可口,有的人却无论如何也不敢吃。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种水果有个独特之处,就是“臭不可闻,怪味熏人”,可人们一旦喜欢上它了,就不再认为臭,而认为“哪里臭?明明是香么”。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卖这种进口水果,每公斤50元左右。就是这种水果,在世界历史上唱了一段滑稽之戏。1960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团出访印度尼西亚。他受到了主人的盛情款待。有一次,在印尼的首都雅加达,主人们向贵宾们献上了榴莲。当时苏加诺总统先咬了一口,…  相似文献   

4.
美的范畴最初是从人对事物的肯定判断中产生出来的。但美既不是一种对象,也并非对象的某一特定性状。美的表示的是事物一种非实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主体作为评价者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价值的美之概念,其逻辑发展的顺序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报刊文摘     
伦理美学和历史必然 李翔德在《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伦理美学与历史必然》一文,认为美的形态可分为(1)美而不善,或者叫做形美而“内丑”形态;(2)善而不美,或者叫做形丑而内美的形态;(3)既善且美的形态。第三种既善且美、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的美,就是伦理美。伦理美的要素归纳为有益性、愉悦性和形象性。因之伦理美的定义是:以使人愉悦的形式或形象表现出来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美的心灵、愿望、行动或行为。一方面它体现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它应是一种关系美;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们的优良品德、人格和节操,因此是一种人格美。 中国古代的“物性比德”使德善美化、形象  相似文献   

6.
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在儿童言语发展领域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该对儿童在反语理解任务中的困难根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成人反语识别理论去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过程,二是从二阶心理理论角度开展的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尝试,最后在暗示假装理论和二阶心理理论的框架下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整合的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说话写文章都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有的人长于辞令,侃侃而谈;有的人善于著文,清新隽永。对于那些出色的演说家和文章家,不少人为之倾倒。要想使自己既有口才又有文才,学习逻辑和语言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学习逻辑,可以使思想缜密;学习语言,可以使言辞畅达。把逻辑和语言结合起来学习,了解两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使表达更为准确、优美。  相似文献   

8.
运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语境在反语理解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共搜集了13篇有效文献,16项实验数据,包含了806名被试。结果发现:(1)在反语理解正确率指标上反语明显比字面语更难理解,语境与目标反语不一致会产生额外推理过程,导致反语理解相对困难。(2)目标区反语和字面语在第一遍阅读时间指标上没有差异,但是在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和总阅读时间指标上反语的加工时间显著更长,这表明语境在反语加工的后期产生了作用,读者需要在加工后期对反语进行重新分析和整合,这一结果基本符合模块化理论的预测。(3)熟悉性对目标区的第一遍阅读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产生了调节作用,表明不管语境强度如何,熟悉的意义首先被加工,这一结果与分级显著性假设的预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当别人的一次失误给自己带来损失时,有的人会大发雷霆,甚至用抱怨和责罚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从而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而有的人却会对自己的损失表现得不屑一顾,用宽容和体谅消除自己内心的不满,因而赢得了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四川讨论“反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文化”是使许多人困惑莫解的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反文化”理论是重要的当代文化学理论。在学术界,对“反文化”理论研究得还很不够。四川省当代文化研究会在今年三、四月举行了两次“反文化”理论讨论会,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探讨,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论界定会上提出了三种各具特色但又互相涵盖交叉的意见。 (一) 反文化是一种临界文化 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批以“垮掉的一代”著称的“反文化”青年。进入60年代后,反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火山爆发般地喷涌出来。例如在美  相似文献   

11.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相似文献   

12.
李泽静 《美与时代》2004,(10):29-30
2003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文化素质考核给歌手出了这样一道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的基本范畴:A崇高B优美C悲剧D滑稽E……".当时的那位歌手答错了,后来,我用这道题提问我所教的艺术专业大专一年级新生,竟也没有一位同学答对.错误主要集中在:大部分同学不认为悲剧、滑稽等也属于美的范畴.事实上,美的事物与现象都有着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关于美的基本范畴,一般可归纳为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形态.但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优美"这一范畴;或刻意强调这一范畴,而忽略或削弱其他美学范畴,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片面的理解问题,影响到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与知识的迁移,因此,作为美学理论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注意拓展美术教学中美的范畴.具体如何实施,本文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所谓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写者有意创造的、为的是取得某种修辞效果,这是积极的歧义现象;另一种是说写者无意造成的,大多是由于疏忽或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这种歧义现象直接影响听读者对话语的理解,有的还会引起起误解,这是消极的歧义现象。对说写者来说,应该尽量消除这种消极的歧义现象,那样才能准确地传  相似文献   

14.
焦虑和紧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引起焦虑的常见诱因是导致冲突的情境和事件。当个体感到自己的应对能力不能适应客观现实的要求时,焦虑就相应产生了。焦虑表现在身体方面的障碍有呼吸急促、心慌、胸闷、肌肉痉挛、头痛、失眠、两手湿冷、多尿等;表现在心理方面的障碍有注意涣散、肾张不安、精神恍惚、踌躇不决、抑郁多梦等。有的人焦虑可自行缓解,即当导致内心矛盾冲突的事件过后,心理紧张与不适等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而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思维中并非人人都是遵守逻辑的,违反逻辑的现象并不少见。只不过,有的违反逻辑是无意的.有的违反逻辑是故意的罢了。故意违反逻辑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故意违反以混淆是听;一种是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出于策略的需要、故意在语言表达上违反逻辑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本文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况。试以下面数例具体说明。清代著名才子纪小岚,身高体胖,夏日著书,不堪暑热之苦,便脱掉上衣.赤膊上阵。一天,正赶上乾隆皇帝来巡视,他来不及穿衣服,急忙钻到桌子底下。乾隆皇帝早看到了,故意坐在那里不动…  相似文献   

16.
毛特纳曾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要是亚里士多德说汉语或者达科特语 ,他肯定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或者肯定会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学” (Mautner,S 4 )。这一观点常常被理解为逻辑论证意义上的语言相对主义。毛特纳本人和后来坚持语言学或逻辑 -语言学相对性论点的人也持这一立场。不过 ,这一陈述首先是不够清楚 ,而必须加以澄清的。此外 ,它在某些方面也使人误入歧途。首先 ,我们必须追问 :这一陈述是否涉及印欧语言或欧洲语言规范中的一门具体语言或一个结构族 ?逻辑形式的结构是否受特定的前提如主谓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S是P)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口。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方面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发现:(1)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2)6~10岁儿童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把反语解释为"真诚话语",理解水平越低,该倾向越明显;理解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把反语解释为"谎话(或欺骗)"。  相似文献   

19.
严育英 《天风》2005,(10):32-32
在农村里常看见一种现象,有的人病得很重,代祷的人会情真意切为他的病转好迫切祷告。出于人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祷告中一定要求神医治,这样的祷告,这样的信心是否一定出于神?  相似文献   

20.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