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新文化的伟大建设者,毛泽东说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一评价精到而公允.在“西学东浙”的历史潮流中,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有的人认为西方文化什么都先进,而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因而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人则恰恰相反,据守固有的传统文化,拒斥西方文化,但多数人反对以上两个极端而赞成中西融合,吸收西方文化新营养,改造传统文化,建设适合现代化需要的新文化.蔡元培始终站在这一潮流的前头,领导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时,往往忽视二者的中介环节,这就是衔接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正在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在中国近代以来历时百年之久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本文称之为“近代文化”。在这个艰难曲折的长期实践中,发生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性审视,发生了对于东渐的西方文化的既“拿来”又“扬弃”的关系,发生了对于新文化的伟大创造运动。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新文化说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必须继承的,而近代以来实践中产生的文化则是同样具有传统的意…  相似文献   

4.
在吉林大学哲学系的邀请,日本筑波大学哲学思想学系教授、文学博士高桥进先生于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在长春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讲学活动,现根据讲座和讨论座谈情况分别概述如下: (一)日本近代以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 在日本历史上,从大化改新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一直是在接受、吸收和消化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日本人认为,经过“日本化”的中国文化成为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从时间上看,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传统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但日本的儒文化与中国的儒文化有很大不  相似文献   

5.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杨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传入欧洲后对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  相似文献   

6.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李翔海在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中,现代新儒家采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品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评析。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社会之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已经僵滞、萎缩,内在的文化生命力呈严重衰竭之势。另一方面,在发展出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代表的价值系统之后,西方文化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的形态。而随着以坚船利炮为依凭的西学东渐,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没落…  相似文献   

7.
面对后现代理论,走出评价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后现代理论,走出评价中的误区尹树广(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南丽军(东北林业大学哲学系)对于后现代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的分析和评价,是近两年我国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代以来一直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的西方社会现代化历程在本世纪7...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内核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革和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氛围里,文化问题的探讨争鸣吸引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学者的关注,一跃而成为八十年代中国的“显学”或“热门”。人们广泛而又逐渐深入地讨论着,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如何树立文化主体意识,科学地进行评价、选择、吸收、融合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的正确估价和批判继承的问题;积淀在人们的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文化的专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有两大著名文化思想。一是“文化取代论”,即,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天人合一论”,即,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点和精华,是“...  相似文献   

11.
严复论束缚中国科学发展的封建文化无“自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自由”:中国封建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积极宣传和提倡西方近代“自由”①思想,是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一项突出贡献。严复为什么要在中国积极宣传和提倡西方近代自由思想呢?这不仅与他把提倡个人自由和实行君主立宪作为“新民德”重要内容的基本主张有关,而且也与他的自由观和他对封建文化的基本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主要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英国派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穆勒和斯宾塞等的影响,严复认为,“民之自由,天之所界也”。(《辟韩》,《严复集》,第35页。以下凡引《严复集》,只注页数)个人自由,天经地义,任…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不仅由于完成了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的政治革命而革新了中国的政治结构, 而且也由于把近代哲学的革命推进到顶峰而重建了国人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领袖,而且是革新传统观念的旗手、战士和思想家。他运用近代伟大的进化观念考察了宇宙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描绘了建立近代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基本道路;他以近代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历程为背景参照,一反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所崇奉的“知易行难”的传统路数,力倡了以“知难行易”为基本特征的近代科学理性精神;他从中国文化伦理精神和…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治界、思想界、学术界的风云人物。他领导的维新变法,以传统的春秋公羊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学术思想曾经沉寂了一千多年,后由清代中叶的常州学派复兴,辗转传承至康有为。他尝试用西方的政治理论来充实并拔高,以之辅翼他所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因此,康有为的经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深厚底蕴,又附丽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体现了经学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裂变和异化。虽然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对康有为其人其学提出批评,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在挽救国家危亡方面做过的努力,也不容质疑他在经学转型方面做出的贡献。楼宇烈先生认为“康有为也许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尝试着使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孔孟学说,向近代转化、为近代社会服务的第一位探路人”①,我们认为,这种评价公允而合理,虽然他的经学近代化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尝试使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努力还是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一)人本心理学引起的争论人本心理学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引起许多争论的学说。不论在西方,在苏联,和在中国都是如此。在西方,在人本心理学的诞生地美国,不仅有人本论和近代心理学传统学派的争论,而且人本论内部也有观点的分歧,美国心理学界对人本论的评价也很不一致。五十年代,人本论者罗杰斯和行为论者斯金纳曾有一次面对面的辩论。斯金纳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南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文化转型 ,学术界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多次大讨论 :一是鸦片战争之后 ,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大撞击 ;二是“五四运动”时期 ;三是2 0世纪 80— 90年代。在历次争论中均有激进与保守、“西方”与“国粹”之争。这三次大讨论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的研究 ,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主张 ,如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彻底重建论、西体中用论等等。进入 2 1世纪以来 ,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讨论 ,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问题。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人文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特点,就是重视对“人”学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儒家更是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思想。学术界有些人对此作出很高评价,认为是提供了天下为公、道德理性的思想基础;但也有持相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从其主流看,导向的是王权主义和使人不成其为人。对儒家人文思想应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月至25日在青岛召开。会议由青岛市社科联、青岛康有为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础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会议收到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月余篇。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康有为以及维新派人士在推进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风雨激荡的近代中国,康有为等人举起改革大旗,力倡变法维新,开始了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康有为作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如火如荼,“西方中心论”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内在本质的探析,认为伦理文化发展始终以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为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19.
岭南自古就有文化,然而岭南文化长期受到北方学者的鄙视。历史上评价岭南文化标准的演变可以划分为"无同"、"无范"、"无学"和"无家"四个阶段。先秦的"无同"是岭北人在夷夏文化并立、争鸣的背景下对岭南文化特性的直观感受。秦汉的"无范"是在封建帝国的统一规范下对岭南文化所下的判断,随之而起的是在"以夏变夷"的帝国政策下对岭南文化进行强制性的改造。唐宋时期北方学者对岭南"钟物不钟人"的评价,给岭南人的文化自尊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于是自明代开始,岭南人努力摘掉"无学"的帽子,文化自信得到增强。20世纪前期不少学者以岭南古代的"无家"来反衬岭南近代的"有家",并相信岭南近代文化代表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Modern之后: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方思想语境中的modernModern一词译成中文,有“近代的”、“现代的”、“现代化的”等义。就此而言,英语对“近代的”与“现代的”这二者不作区分,故仅以modern一词指之。但是,在中文里,“近代的”与“现代的”所指历史时段并不相同,因此,考究的中文译者遇到modern一词,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有关时段说明来决定究竟是译成“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译成“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并不做特别严格的要求。讨论翻译问题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已经成为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单位的modern。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