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及台湾部分学者论新儒家及文化重建(续)龙佳解(湖南大学)二、中国文化重建的哲学省察傅伟勋自叙其尝试中国文化重建课题的哲学省察的直接成果是:一是获致了“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的结论,作为中国文化重建的立场;二是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李翔海在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中,现代新儒家采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品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评析。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社会之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已经僵滞、萎缩,内在的文化生命力呈严重衰竭之势。另一方面,在发展出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代表的价值系统之后,西方文化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的形态。而随着以坚船利炮为依凭的西学东渐,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没落…  相似文献   

3.
严锡禹 《天风》2018,(1):29-29
台湾学者黄一农在其研究天主教的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称这些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儒家士大夫,大多陷入到深深的矛盾之中。'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信奉天主教的人士,由于他们先前均长期浸淫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生活礼俗当中,故在接受一个外来的新宗教之后,因无前例可循,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很有可能远较后人强烈。  相似文献   

4.
台湾学者的文化省思徐远和5月14日至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大学哲学系、政治大学哲学系、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大陆11位学者首次组团赴台参加了会议,并与台大、政大17位学者共同作为主讲人,发表了28篇论文。与会学者多达250余人。此次会议备受台湾各方面的关注,普遍认为,五个举办单位在两岸研究、教学和新闻方面颇具代表性、权威性;这是两岸哲学界首度就中国文化问题联合召开的高层次的大型学术会议,将对两岸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执行长邵玉铭教授评论说:“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从哲学角度来反省文化问题,可谓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以往,大陆哲学界比较重视港台当代新儒家思想的介绍与研究,而对其他学术派别的观点一般未予注意。此次赴台,通过会内外与各大学哲学系师生的广泛接触,耳闻目睹,加深了对台湾哲学界的了解。据介绍,40余年来,台湾哲学界形成了三大哲学派别,即当代新儒家学派、士林学派(亦称天主教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台大和政大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主要反映了士林学派在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下  相似文献   

5.
1993年5月14日至16日,海峡两岸学者聚集一堂,在台北举办了“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台湾方面的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台湾大学哲学系、政治大学哲学系和大陆方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著名学者陈筠泉、朱德生、沈清松、傅佩荣等主持了会议。与会有11名大陆学者与250余名台湾学者。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邵玉铭教授致开幕词。会上,两岸学者就中国文化的传统、现状与未来走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1996年8月25日至2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湖南大学等单位主办,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在湖南长按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美国、日本、韩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学者150余人参加学术讨论,提交论文80多篇。现就会议论文及讨论问题,作一简要介绍。一、探讨儒家教育理念的意义与会学者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峰,以比较文化的宏观视野,来思考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一些学者回…  相似文献   

7.
<正>《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是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存光先生主编的,国内首套专门就历史上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传统进行历史考察和义理阐释的丛书。该套丛书由我国知名学者方克立先生和刘泽华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的前四册已由学习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这是林先生及其研究团队近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的智慧结晶,对儒家视域中的核心政治价值理念、历史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韩愈的道统观及宋儒对他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提出的道统观,以及宋儒对此观念的消化与超越,是认识与分析宋以后中国思想演进的关键性起点。韩愈提出道统观,目的是斥佛祛邪,但手段是确立儒家之道。韩愈从整个生活方式,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对儒家之道作出结构性分析,同时,又不使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消失在结构中,力求个人与社会的贯通。由此,韩愈的道统观使原来所关注的抵制佛教的目的转到了如何解释固有的儒家之道,以及基于这种解释而自觉展开的儒家文化重建。宋儒在接受韩愈以后,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对儒学作了推进,其一是从社会经济改造入手,其一是从个体价值挺立入手,前者的代表是王安石、叶适,后者的代表即是后来的正统理学。理解宋代儒学,不能帛裂此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9.
引论通过融合西方哲学来重建儒家心性本体学说,将传统所讲的仁之本心重新诠释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与超越实体性质的道德理性而予以挺立,是现代新儒家在哲学上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由于个人经历、时代环境以及对西方哲学认识的差异,现代新儒家的各个代表人物在融合对象的选择及融合的程度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就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澳、熊十力来说,由于其当时面临的理论任务是反对唯科学主义、维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价值与地位,也由于他们所接触的西方哲学还仅仅限于经过别人转手的生命哲学,其融合的导向还多偏于用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于1986年4月26日至30日,在孔子故里曲阜召开首届春季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会长匡亚明、主编辛冠洁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编辑和新闻工作者70余人。会议讨论了《孔子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有关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基金会今后的学术活动等问题。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构成,有四种意见。一种认为就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一贯提倡的。另一种认为不仅仅是儒家学说,但研究它有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傅伟勋一直被看作现代新儒家之外的儒家批评者,文章则从三个方面证明他完全有资格归入现代新儒家阵营。首先论证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的学者,在中国现代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他必然要选择文化保守主义,从而走向现代新儒家。其次就他的四个学术思想倾向来论述他只能归属现代新儒家。最后论述他具有第三代新儒家共通的思想特征,即:①推崇儒学,但不将儒学价值绝对化;②虽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却能客观地评价马克思主义;③坚持多元价值观,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但从不拒斥西方文化,虽强调儒家精神的现代意义,但决不轻率断言认同儒学乃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惟一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儒学的发展既有义理的创制,也有制度、礼俗的建设,儒家的价值理想落实到社会生活当中,离不开儒者对民生、制度、礼俗的思考与实践。孟子在思考王道时就认识到"养生丧死"等民众切实的需求与仁政落实的关系,历史上的儒者在推行儒家教化时,也重视民生,强调制度设计、礼俗重建,尤其是文化转型期的儒者,其思考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今天面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安顿儒家伦理,创新思考儒家伦理的实践方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儒家不能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人伦生活、精神追求等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我们或许要重估儒学在当代复兴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重视社会儒学这一概念,重回孟子王道与伦理的思考,立足当下中国的社会实际,提供儒家方案,开展儒家实践,以期"重建儒家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服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梵澄先生是当代中国的学术大家和思想大家,他关于中国精神哲学的整全性理解,贯彻的方法就是经典的互诠、互证以及相互的转义,并有效地融入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的忧患意识。徐先生所持重的儒家诠释学,试图提升儒家之精神性和神圣性的维度,为重建中国儒家的"永恒生命"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徐先生以儒家的生命哲学为安身立命之所(圣门),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14.
后新儒家时代——关于传统文化研究转向的评介范桂萍(佳木斯师院)干春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相对于熊十力、牟宗三试图重建儒家道统来解决中国的意义危机的那几代新儒家而言,杜维明、林毓生、刘述先等人已经开始了自我超越。或者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等人根本上就不是...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出现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儒家天主教徒,还有其他入教或与天主教有一定联系的儒者,他们面对晚明思想转型,受到传教士“合儒、益儒、补儒和超儒”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会通的基础上以求“同”的意识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演变,批判道、佛和宋明理学,回归儒家早期传统,重建上帝信仰。他们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吸纳西方科学技术及宗教神学,试图用天主教教义和教理来会通、改造、补充甚至超越儒学,化解儒学面临的危机,以天主教精神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探索儒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信仰维度更新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16.
探考儒家历史的本真———评《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黄伟中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凭借其二千年学术源流和思想精神的深厚积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自不待言。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言:“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人有精神也。而政治、...  相似文献   

17.
杨武金 《哲学研究》2023,(3):79-86+127
中国古代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悖论,这是中国逻辑史和悖论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一直热衷讨论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典籍,《墨经》讨论了言尽誖、非诽、学无益、知知之否之足用、仁义之为内外等悖论。本文通过准确考察这五个悖论的含义和基本来源,初步认定它们多来自儒家或道家的主张。墨家对这五个悖论形成了或语义或语用角度的理解,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作了消解。通过分析悖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墨家所提炼和消解的这些悖论在本质上是逻辑矛盾,而儒家或道家所主张的论题则属于辩证矛盾,属于某种严格意义上的非逻辑悖论,即渗透了独特思想文化内涵的哲学悖论或科学文化悖论。区分两种不同悖论,或许更有助于把握墨家和先秦儒家、道家各自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西学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或一种文化思潮)。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所作的概括。“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五四”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剖析“现代新儒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许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某些重要问题。对“现代新儒家”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应如何评价?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这对于加深文化的研究和两个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马一浮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陈锐为纪念马一浮诞辰110周年,马一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3月16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京、沪、浙等地30余家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发起。杭州师范学院马一浮研究所主办。来自美国、台湾、香港、日本、南朝鲜和大陆的专家学者及马一浮亲友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40余篇。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他学贯古今中西,思想博大精深,一生以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究儒、释、道,与熊十力、梁漱溟一起被其弟子称为新儒家现代三圣,周恩来称他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梁漱溟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贺麟说他"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教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硕果"。此外,马一浮还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大家。由于他长期隐居杭州酉湖,不求闻达,以致为学术界所忽视。会议就马一浮思想的地位、归属、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现综述如下:(一)马一浮在当代新儒家运动中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尽管马一浮在思想风格上比其他新儒家更为接近中国文化传统,但他仍然是新儒家的开创者、领袖人物之一。他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所面临的问题都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和熊十力、梁漱溪等具有  相似文献   

20.
成中英论伦理与管理庞世烨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思路上,他不再明确倡言前辈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切实地讨论如何使中国哲学与文化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