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2.
一、元气是连续形态的物质近15年来,我国陆续有一些研究元气学说的专著出版。其中较重要的,有程宜山同志所著《中国古代元气学说》和李存山同志的《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这两本书均汇集了有关中国元气学说的大量历史文献,共整理了其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这两本书都支持了我在《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载《中国科学》1995年第5期)一文中所持元气是连续形态的物质的观点:“原子论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元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进而探讨了连续和不连续形态间的相互转化。”我国著名前辈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为…  相似文献   

3.
王充命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相似文献   

4.
王充及其《论衡》在封建时代,“攻之者众,好之者终不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衡》)。到了现代,情况又是如何呢?变成了“好之者众,攻之者终不绝”。真所谓攻好并存,毁誉交加。公认的是:王充为汉代学界之一奇人,《论衡》为汉代学界之一奇书。奇在何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汉代奇人现代,中外学术交流广泛。在这种交流中,王充受到重新审视和评论。首先,西方学者喜欢说王充像西方古代某一学者。有的说王充在“灵魂论”方面,可以“与柏拉图相提并论”;从  相似文献   

5.
杨鑫辉 《心理学报》1984,17(2):24-31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家。他比较广泛而系统地论述到心理学问题。主要是:在形神、心物关系上,坚持“神籍形气”和“在外之资”的唯物心理观;在禀赋与习染对人性的影响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习与性成”的观点;在认识过程问题上,提出“内外相须”的认知论;在发展才能方面,主张“患其无学”的才智说;在情欲方面,既承认它的合理性,又提出要“各中其节”予以节制。以上见解都是宝贵的。  相似文献   

6.
卞敏 《学海》2003,18(2):25-28
反映论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 ,反映论不仅是联结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中介 ,而且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纽带 ,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反映论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列宁的反映论思想 ,首先是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 ,反映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之上。列宁指出 :“不言而喻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 ,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从广义上说 ,…  相似文献   

7.
论坛荟萃     
刘福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等于本体论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前者以世界整体为对象,后者以局部世界为对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直接回答外部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而哲学则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反映世界.旧唯物主义把精神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把物质统一于精神;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承认第一种统一,但也不否定在实践中改造物质世界,即承认物质向精神、自然向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9.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10.
《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思想,启迪了后人。它突破孔孟天命观的束缚,接受老子“域中四大”思想,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它既承认天人相通,又承认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开了荀子、刘禹锡“天人相分”之先河。它的知天思想,既超出了孔孟,又高于老庄,是荀子“制天命”的先导。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与荀子相比,较为正确地解决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编后话     
这一期刊登的有关学术会议报导,强调坚持列宁提出的哲学党性原则,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也强调要坚持党的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认为这都是必要的。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作者积极投书本刊,参加关于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这一期我们又选用了五篇。在这一组文章中,有的作者主张用实践本体论来克服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和“物质”视为“二元本体”的矛盾;有的作者则认为,实践唯物主  相似文献   

12.
“唯物主义”一词含义模糊:它既指一种道德学说,又指一种哲学,并且确实指一种完整的世界观。道德唯物主义相当于快乐主义,或相当于那种让人们仅仅追求自身快乐的学说。哲学唯物主义认为,实在的世界完全是由物质的东西构成的。从逻  相似文献   

13.
俞吾金同志在《“蜡块说”小考》一文中,认为柏拉图最先提出“蜡块说”,并且把“蜡块说”当作“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进而又说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柏拉图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九期)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原子论唯物主义的伟大代表德谟克里特,第一个用蜡块比喻解释认识论问题。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即原子。宇宙万物是原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与当代哲学的性质相悖,与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原”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  相似文献   

15.
元明之际杰出思想家刘基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事之祸福并不是由天所决定,人之善恶、福祸皆由“气”之“偏胜”造成。天、人都是由具有物质性的质料“气”所生成,至于人之善恶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善恶相混之后正、邪二气相胜的结果。基于“元气”运动不息的理论基调,刘基对风雨、雷电、晦明、寒暑等自然现象以及天灾人祸流行的原因予以解释。刘基的无神论思想体现了一种素朴的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对殷高宗的“修政改行”能否消除桑谷妖象,《论衡》呈现出彼此矛盾的叙述。王充对“政治能否影响物象”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包容不同观念体系在内的复杂阐释。他将灾异区分为常态下的“无妄之变”与非常态下的“政治之灾”,认为君主是否应“修政改行”取决于不同时局下灾异的不同性质;又将物象变化区分出“运气”、“政治”和“礼俗”三层含义,分别对应“不改其政而救备其灾”、“修政改行”和“以礼禳灾”三种应对方法;他对“变复之家”持双重态度,认可其“物类相感”之道而反对其“灾异谴告”之说。本文认为,王充提出了一套“阴阳变和”的天人感应说,注重消灾手段的伦理意涵,教导君主应秉持恻隐忧民、遵循礼义、亲近贤哲诸原则以应对灾异。  相似文献   

17.
广松涉 (HiromatsuWataru, 1933—1994年) 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生前为东京大学科学教授、名誉教授。他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独特的研究和见解。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 而是其本身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全部; 并且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既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之物,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物质存在, 而是在一般意义上讲的动态的历史存在之物, 即自然的且历史的关系存在之物, 用广松涉的话说, 也就是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函数性、功能性、文…  相似文献   

18.
悖论有时指与人们的常识相违的判断和推理,但其中可能包含着真理。至于逻辑学中所说的悖论,简单地说就是指这样一种命题:一命题A,如果承认A,那么可以推得非A;如果承认非A,那么又能推得A。人们对于语义悖论的讨论或研究渊远流长。中国古代、古希腊和印度古代都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国墨家著作中有多处谈到悖论,例如,《墨经·经下》中云:“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诽”的意思是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对所有批评的人是荒谬的。因为反对所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视外气疗法为心理暗示说,曾时髦一时。1990年12月号至1991年3月号的《医学与哲学》杂志上有人连续作了系统的发挥,认为“对许多‘外气’问题的看法,已非简单的学术之争”,而是“属于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较量”了。并进而认为:“外气”浪潮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普通人素质差,盲目相信“外气”的存在和疗效;某些领导者和知名人士的轻率表态;新闻界的胡乱捧场等等,最后归结出“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气功一词的选定是个失误。”因为“气功的本质特征是调神练意”,故而“以培育元气作为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说:“人不是单独作为灵魂和单独作为肉体而行动,而是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而行动”。“灵魂只有在跟肉体协同动作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思考、欲求和感觉的能力。灵魂的活动依赖于肉体的健康和它的一切器官的活动”。但是“灵魂是肉体生活的生命原则,肉体是活动的器官”。“因此,作为造型的原则的灵魂居临于肉体之上;灵魂是肉体的形式,是个体化、即个体的形成的原则。灵魂把人的物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存在阶段,而物质本身是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阶段的”。接着,作者根据这个论点进一步说:“在经验世界的各个存在阶层中,人居于首耍地位。唯有人是人格”。“人格是某种固有的东西,自我封闭的东西;人格的存在不依赖于分有某种别的东西,不依赖于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人格是自身完善的,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人格独自存在,而跟别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人格是人的实体、核心”。但是“一个人格与别的人格处于共同体中”,而“共同体必须尊重人格的尊严与自由”。因为人的“行动的最终根据便是自由的人格”。作者说:“唯物主义不承认人格自由”。“自由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摆脱外在自然界强制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决波有内心决断的自由”。“唯物主义的社会弊病”是:“1.无神的。它用物质这个偶象代替上帝”;“2.唯物主义使人失去自己的尊严,因而剥夺了人的自由与权利”;“3.唯物主义不仅把真理与符合经验性等同起来,而且把真理与对党派目的的有用性等同起来,并且这种党性冒充客观性、冒充纯粹的求实精神”。最后他说:“唯物主义是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一个真正产儿。这两种世界观都取消了上帝的独立王国。自由主义用个人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唯物主义则用群众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克服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世界的伟大目标,单独依靠哲学和尤其单独依靠军事,都是不可能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自由世界的强大和团结是不可或缺的”,“消除社会弊病,其重要性也不是较小的”,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掌握群众”,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