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学研究的里程碑——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王知非八十年代末,笔者第一次拜读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的第一卷,从其《序》(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所作)、《导言》始,即被这部近40余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所震憾。这还只是一种文化学的“感受”。当几年...  相似文献   

2.
简讯     
《简明中国道教通史》出版 卿希泰教授所著《简明中国道教通史》于 2001年 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0万字。 (中言) 《中国道教简史》出版 唐大潮教授所著《中国道教简史》于2001年6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8万字。 (中言) 《弘扬正气 拒绝邪教》出版 《弘扬正气 拒绝邪教》——处理“法轮功”邪教组织基层教育读本,于2001年6月由四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所杨光文同志承担该书1—3章的撰写,并任此书副主编。 2001年8月初,我所卿希泰、李刚、潘显一教授参加“中国宗教学会第五次全国会议暨…  相似文献   

3.
逸山 《中国道教》1990,(1):14-15
1989年9月6日至8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了“道教文化研讨会”。与会成员以各地道教界学者为主,也邀请了一些教外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共三十五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李养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道协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道协的研究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文革”期间中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以来,研究室先后撰写、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史资料汇编》、《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概说》、《道教仙话》、《道教养生法》、《洞天胜境》等二、三十种书籍。  相似文献   

4.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章 2 1万字 ,图文并茂 ,有彩色插图 8幅。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  相似文献   

5.
重和元年,宋徽宗在狂热的宗教热情与“神道设教”政治目的的驱使下,诏令集古今道教事为《道史》。此后徽宗先后下诏规定了《道史》起止年代、纂修机构以及体例与内容范畴。这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道教史著作是道教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了内容与体例上的创新。同时,基于特殊的政治背景,《道史》在编纂中透露出了浓厚的官方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史》(四卷本)完成结题并出版发行澧渝《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至“八五”重点科研项目,由卿希泰教授主编,著名学者王明先生为本书顾问,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承担编写,历时十二年,于1995年11月全部完成,并由四川人民出...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修水县普济道院住持戴祥柳道长,把自己珍藏的几乎绝迹的历代天师经■,包括《三洞五雷经■》、《都功祭酒经■》、《正一盟威经■》和《上清大洞经■》等经■全部虔诚奉献给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此举表现了一个正一道士对祖庭圣地一片赤诚之心,受到中国道教协会的高度评价,并得到省民族宗教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戴祥柳道长出身于道学世家,祖辈皆为名师,历为道众所重。后师从祖父戴国宝大师学道研究经■,历经数十载,奠定了他对道教经■研究的基础。近今几次到龙虎山与嗣汉天师府道教教研室主任汪兴有、顾问张清剑等商研经■,并上…  相似文献   

8.
时值羊年早春二月,得泽洪君惠赠其新作《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此科仪新著洋洋31万言,系台湾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本,斋醮科仪为老夫兴趣所在,得此道学书籍自然仔细阅读。泽洪君在1999年出版之《道教斋醮符咒仪式》基础上,又经不断探索,于科仪内涵更有诸多发明。此书主论斋醮科仪思想历史,以见道教神仙信仰之精义,实为百年道教学著述中之上乘。泽洪君多年勤奋执着地精敏研究,终于撰成科仪课题的佳作,伏案读之欣敬咸服。此巨著探讨领域学人少及,可资借鉴颇希。资料见于《道藏》、《藏外道书》巨函,而采择史籍文集笔记小说尤多,以今人释…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1991-1995年科研成果目录一、专著:书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陈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卿希泰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道教三字经》注卿希泰郭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相似文献   

10.
简论《老子》一书对终极实在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道教的经典,但道教中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并不完全忠实于《老子》的思想。道教中充满各色各样的神仙、鬼怪观念,《老子》的作者李耳似乎也成了太上老君,恐怕这是老于本人也不愿意接受的。本文试图证明《老子》一书是老子对终极实在的回应产物,而这个回应又是以非位格的方式进行的。《老子》一书木是知识积累的产物。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回损。”(四十八章)《老子》一书也不是一部提供知识的书,更不是一部百科全书,乃是为人们从事于“道”的诗。因为它是“道学”,所以就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写的。一般的学者沉溺于具体的…  相似文献   

11.
临海位于浙江省的东部,临海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覆釜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其次是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再则是括苍山,《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王方平,名王远,乐海人。羽化后,尚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还有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  相似文献   

12.
上海道学班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开学,学制三年。开学时有学员三十三人,其中五名中途退学,现有二十八名,平均年龄21岁。一九八八年七月,道学班课堂教学阶段结束,进入实习阶段。二年课堂教学,课程设有:道教史、道教教理教义、《道德经》释义、道教仪范、经韵、道教音乐和道教与中国文化等专业课;另有高中语文、历史、英语等基础文化课。学员们经过二年的学习,懂得了道教基本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并能在实践中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有的学员刚入学时常写错别字,现在已能写短篇文章,在《中国道教》上发表。学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史》第三卷介评葛瑞冬由已故著名道教学者王明先生任顾问、卿希泰教授任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又正式出版了。此卷如同该书前二卷一样,无疑也是一部力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道教宗派的进一步演化与发展。从背景上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和各代朝...  相似文献   

14.
汤慧 《中国宗教》2023,(1):66-67
<正>“宫观造像”是指道教宫观殿堂中供奉的神像。(陈耀庭:《道教礼仪》、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不同于个人以造功德为目的的造像,宫观造像的制作通常遵照官方规定的形制,因此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道教宫观造像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相对清晰、系统的发展脉络,因此成为研究道教艺术的优秀样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文集《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待出版)的前言。近现代海外道教学是海外汉学(Sin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海外汉学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的。海外道教学历经百年,早已成熟,值得赞叹,令人敬畏。海外道教学研究作为中国道教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并介绍海外道教学成果和学者,认识各国道教学的方法论特点,编写海外道教学史,进而阐述产生海外道教学成果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心灵,以揭示包含于这些成果中的外国文化。外国道教学者的生活和心灵与我们存在着共性;外国学术界普遍重视翻译;外国道教学者善谈中国周边国家的道教。朱越利,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正>“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卿希泰、詹石窗等诸学人翻开道教之花千万篇,三百余万字的巨著像雁一样在青天有序排开。《中国道教通史》是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同仁共同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检索文献,考察学派,评估人物,理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和学派之间关系。经12年研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卷本的《中国道教史》,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展开,研究的深入,新领域、新资料、新成果的面世,在此新情势下,  相似文献   

17.
《荣辱篇第四》:故君子者,信矣,…··提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杨惊注:“隐,谓人不能隐蔽。”博山《苟子评注》:“隐,忧也。”按:“穷则不隐,通则大明”,即“穷则名不隐,通则名大明”,“则”后的主语“名”,蒙下“名弥白”而省。《儒效》篇(本文几只举篇名的,均属《苟子》本书):“(大儒)穷则独立贵名”,《君道》篇:“故君子之于礼也,敬而安之,…··提故穷则必有名”,与本篇“穷则(名)不隐”意同。杨注“隐,谓人不能隐蔽”,所释欠明,傅山说:“隐,化也”,则误甚。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是指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六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敏感多变,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及其演变情况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人类宗教文化现象,在西北大地上产生发展了几千年。“地理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古今中外的史学家、思想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①对于道教学术研究工作来说,西北地区道教的发展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教尊奉的始祖黄帝长期活动于长安-终南山一带,道教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和人物,都发生和活动在西北,道教的一些主要宗派也是在西北境内形成。国际著名道教学者卿希泰先生曾指出:“开展地方道教史的研究……尚待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才能推动道教史的研究更上新台阶。”②但很久以来,学术界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西北道教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和状况的著作问世。樊光春先生新近出版的专著《西北道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版),终于填补了西北地区区域道教史的学术盲点。  相似文献   

19.
《管子》“四篇”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治心,把论说的焦点集中君主德性养成及其实现上。“四篇”君道论体现出一种由解决君道问题进而达到解决治道问题的典型政治思维。从“君道”方面研究“四篇”无疑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视“四篇”思想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嵇康与文士道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嵇康与文士道教孙明君厘清中古诗人嵇康与道教之间的深层关系,不仅对于嵇康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于揭橥道教在魏晋时期的传承流变之史实,深入体认中国古代诗人——士人心态大有裨益。前此,对于嵇康与道教之关系,世之论者或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或仅限于指陈嵇康是一位道教徒。(参看《道教》第二卷,日人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页)本文认为:二者各有所失。前者失之于片面,后者失之于笼统。从现存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