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概念。视觉的生理因素、情感的心理因素、美学的思想因素,是形成留白的原因。探讨留白带给中国绘画的形式之美与内在之美。它的恰当运用使得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具有气韵生动、虚实相生、意境悠远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模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着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心理。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是中西方艺术活动乃至呈现的艺术作品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中西方绘画形态就居于中西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中国绘画形态表现为"心物交融"与"模仿自然"的美学原则;中国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则是追求"生动完美";中国更在绘画形态中着力体现含蓄的美感,西方则是力求突显奔放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覃莉 《美与时代》2005,(11):79-8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舞台美术的虚实结合,时间、空间的随意和假定,乃至戏曲艺术融戏剧、音乐、舞蹈为一炉的民族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都可追溯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戏曲中的写意性从表面上看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实质是在传统美学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考证戏曲的写意性必须先考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写意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在造型原则、色彩构成、透视及虚实关系处理上,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究根溯源,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不在于逼真地再现自然;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则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合二为一,西为中用,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其突出中西融合、提倡创新自由、强调民族气节、强调全面修养的绘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出不同的艺术体系。中西绘画风格与技艺的结合使得中西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并在各自适合的土壤上蓬勃发展,绚丽绽放。文章以中西方文化发展为基础,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作出尝试性探究。通过本次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中西古典绘画美学研究和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之后的教学能够适应时代,不断促使绘画美学得到新的认知,使中西方艺术观念相互渗透,实现深入的融会贯通,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以来,绘画开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绘画美学思想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和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等理论在后世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奠定了观念性的基础,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气韵、诗境和虚实带入今天"写意精神""写意观念"的意象油画之中,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和广西当代意象油画相结合,通过分析广西当代黄菁、孟远烘、陈毅刚的绘画作品,试图找出艺术家对传统美学的深刻领悟和追求,并对这种结合所体现的艺术发展前景作分析,力求将传统美学精神融汇贯通于广西当代意象油画并对其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油画在中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油画在演变过程中,离不开对西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离不开对本土绘画传统的借鉴和学习。我们从西方的传统绘画中学习技法、技术及和作画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各种原则,从而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诗意是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它起源于文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都以自然风景作为描绘对象,由于我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体会,形成了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观念,油画自传入中国后,画家就自然的在作品中追寻中国绘画的精神,营造中国式的审美趣味。论文想通过对绘画中"诗意"的探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诗意"一词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切影响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以"中和"为最高境界和理论范式,乃源于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思维文化.其一,"中和"范式以审美矛盾因素的两面、两极、两端……(即"两")为基本架构,这正贯彻了中国传统以"物生有两"观念为基点的"耦两"型或以<易>为范本的"阴阳两仪"型思维模式.其二,中国传统"耦两"思维同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思维根本不同,其本质差异就在于"耦两"思维不脱离"一"的根本原则,关注的是"一两"关系.立"两"最终是为了明"一".其三,"两"所济所明的"一"实质上就是"中"."中"同"美是和谐"的古典美学理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和"这一中国特色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之一。综观《画语录》,所体现的美学观点和西方现代美学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通过对其虚静之说、笔墨浅近之说、物我相冥之说和意境之说四方面的阐释并进行大胆的畅想,可以看出中西美学理论的相契之处。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西方前卫艺术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现当代绘画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诠释和发展。在可供参考的文本中找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特性,是对于符号的诠释还是关于反叛精神的体现?西方结构主义给现代艺术提供了"语言"和"精神层面"的解读方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选择加上绘画的普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8.
林风眠是提倡"中西合璧"绘画的一代大家,他在20世纪初留学巴黎,现代艺术的浪潮促使他思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毕加索的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美学形式上都对林风眠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林风眠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表现元素,运用中国画笔墨结合色彩,同时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具有变革性却不失抒情写意的独特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已经开始摆脱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通过与国画艺术的各个内涵因素的借鉴与融合,实现了中国油画艺术写意手法的创新。意象理论通过意象与意境的辩证统一,对中国的绘画体系与审美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意象美学精神,就是利用绘画美学的传统内涵来促进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逐渐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我们提倡意象表现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