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没有经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是"早产",但决不能由此认为,在这样的国家不能搞社会主义。应辩证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批判庸俗生产力论。在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人在选择建立何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时起决定的作用。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五月风暴”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前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一场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相联结的新型抗议运动。它反映了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决策权集中到少数技术统治论精英手中以后出现的日益加剧的官僚化趋向,以及广大群众都经历着的社会反常状态和异化革新情况,同时,它又使人们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生产、高消费的繁华景象后面看到了它的局限和矛盾,因而被人们称作“适应于现代资本主义状况的第一场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除此之外,“五月风暴”还为诸如生态运动、女权运动、争取参与民主运动等等一系列新型的社会运动在70—80年代的崛起廓清了场地。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在关于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讨论中,学术界不少人认为,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超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却不可以超越。这种观点似乎比较全面:它既确认了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一事实,又强调了这些走  相似文献   

4.
韦伯伦理—经济“理想类型”的历史哲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关于“新教资本主义”的伦理—经济“理想类型” ,表现为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的二重向度和二元分离。在道德哲学方面 ,它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逻辑模型 ,然而在历史哲学方面 ,“理想类型”却潜隐着深刻的文化霸权与文明霸权的价值取向 ,它与后来的“文明冲突”理论和“全球化”思潮 ,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历史观 ,同属一种历史哲学谱系。“儒教资本主义”的命题 ,因与之在道德哲学方面不同构 ,历史哲学方面不同质 ,只是对“新教资本主义”“理想类型”的一种错位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克尔和伍德把马克思与正义链接起来,向世人展现了“拒斥正义的马克思”的形象,从起源处论证了“剥削有理”。而马克思用理性的刀子解剖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用精神的正义能量唤醒无产阶级革命的激情,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赞成正义的革命者”的形象。实际上,马克思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剥削发起冷嘲热讽的正义批判,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正当性给予肯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正义在历史的旋流中不断开显与实现,资本主义是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和剥削事实既定的非正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传播。目前,它不仅流行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它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紧紧抓住了科学技术日益成为首要生产力这一时代特征,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批判。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现将其批判性理论概述如下: 一、对“技术理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必须作具体分析,它不仅是人类控制自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编辑部:拙作《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在贵刊1987年第11期上刊登后,我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两封信较有代表性,现寄上,供你们参考。这两封信反映了两种不向的观点。一种观点期望对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谈民族民主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问题。作者大谈“不发达国家在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却避而不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国家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把民族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首要的革命斗争任务。作者完全混淆了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线,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企图用阶级调和论代替阶级斗争观点,用改良道路代替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者胡说什么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亚非民族民主国家里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着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定职能”,它“在客观上体现着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则”。按照作者的看法,亚非地区的无产阶级可以完全放弃在民族民主革命甚至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作者企图对亚非人民进行说教:他们完全可以建立没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似乎不经过革命斗争,不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亚非国家就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文章的后半部详细叙述了一些亚非国家向“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过程。作者大谈这些国家里的“社会主义因素”,似乎这些国家里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政党空喊几句“社会主义”的口号,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工作,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了。因此,作者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考察需要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而一定时代的世界格局是世界历史的横断面。当今世界的总格局,是由三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力量形成的“两个并存”的局面。这就是由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相并存,发达和不发达两种社会状态相并存。这两个并存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矛盾运动及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学界研究现状看,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隐退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文本处于分散化、隐蔽化状态;其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造成其抛弃历史哲学的假象;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科学”面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哲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需要穿越导致历史哲学隐退的屏障,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加以澄明,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明确其时代定向。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报载,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不久前兴起了广泛的学雷锋活动,校园里张贴着雷锋的画像,学员中传诵着雷锋的日记,教室里抄录着雷锋的名言…… 我军培育出来的“雷锋精神”,不仅冲出了亚洲、而且打入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这是值得引以自豪的。但是,使人不能“豪情满怀”的是,在享有“雷锋精神”专利的地方,近年来却不时传出一些鄙簿以至抵毁“雷锋精神”的消息。有人批  相似文献   

13.
陈安国 《学海》2001,4(1):83-86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企图一统天下的以同一性消解差异性的过程。因此 ,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以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深层矛盾在全球的全面展开和激化 ,最终会导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社会主义必将取而代之。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的 ,无论资产阶级如何规避 ,也无法逃脱在达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颠峰”的同时 ,坠入自己选择的“深渊”中。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过程中 ,必然会侵犯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不是”辩     
“是”是判断动词,它的后置成分是判断宾语,这已经被人们所承认。然而,对“不是”,人们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很多人认为“不是”是偏正词组(前偏后正),在句子中,“不”充当判断动词谓语“是”的状语,如: ①他[不]是教师。②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把“不是”当作词组,在句中分别充当状语和谓语,无论从语法角度分析,还  相似文献   

15.
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离不开对“世界历史”这一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目前对世界历史范畴的理解和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歧义与混乱,故本文拟对这一范畴作进一步的辨析。 辨析之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这就是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页)在这个意义上,16世纪以前的历史只不过是真正世界历史的前史。这是因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一近代市民社会,从它的整个历史来看,是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的。从1830年前后几乎同时在西欧各国兴起的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第一次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资本主义的形成原理。从那时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约一个半世纪。在这期间,这个运动在空间上也有了巨大的扩展。在世界上相当一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社会主义制度。今天,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地位,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动摇,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显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和历史潮流的倾向性,资本主义既没有力量去阻止,在思想上和道德上也不占优势了。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末叶,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施行“遏制战略”、“超遏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导致苏东剧变、前苏联解体,给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投下巨大阴影;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加剧在全球范围掠夺资源和国际剥削,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和经济泡沫,造成了资本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蕴涵。为深入学习这一重要思想 ,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的思想学说 ,是很有裨益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早在二千多年前即产生了朴素的“缘法而治”的思想 ,而“德治”思想的产生还要早得多。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周公 (?~约前 10 95)即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他…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7年11月7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当时俄国反动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疯狂地向苏维埃政权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列宁提出了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里的“建成社会主义”,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