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关于毛泽东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元 《学海》2006,5(4):97-103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源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晚年错误总的思想理论根源。毛泽东何时开始形成这个思想,在理论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定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确处理》)中,就开始形成或已经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认为《正确处理》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提供理论根据的,最早见之于“文化大革命”中。例如,1975年张春桥在其《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中就说,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奠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张文的…  相似文献   

2.
哲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阶级斗争属于社会存在。如关锋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则是对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阶级对立及其斗争事实的概括”(《春秋哲学史论集》,第106页)。这就是说,关锋认为阶级斗争属于社会存在。这种提法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相似文献   

3.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旗,开展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在学术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对于贯徹当前党的总路綫来说,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乃是“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学术、文化和教育战线上,要实现文化革命和教育革命在学术思想领域内的徹底胜利,就必须继续深入地开展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来看,1956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就主要地不是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而是主要地表现在经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钱商? 简单地说钱商就是金钱的智慧和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 由于种种文化上的习可贯和影响人们对于金钱怀有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另一方面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整个一个·“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原版。其实西方文化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对金钱进行无情的怒骂:’金子把恶的变成善的,把丑的变成美的···...一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剖析后这样揭开了资本的画皮:资本来到世…  相似文献   

5.
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学习《刘少 奇选集》上卷中的哲学思想 ‘””’.‘’““’“‘’‘·‘……宋士堂李德茂(1·3)试论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唯物论的贡献 ···················。·······……贾春峰(6·3、7·25)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范例—学习《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体会 ””“’‘’“”‘’“‘’、··…‘·······……王叔文(8·3)坚持求实精神—学习陈云同志 1949 至1956年的部分文稿札记…邵华泽(10·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 目标和根本任务···········……杨…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1964年第5期刊載了吉敦諭同志的《“两种革命論”是“經济宿命論”嗎?》一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进一步闡发并論证“蔡美彪同志所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本无可非議”,因此,在农民战争問题討論中,其他同志对此提出的批評,“其結果是无损于蔡文‘两种革命論’的毫末的”。吉敦諭同志对自己的观点,竟然作出如此自信的断語,把一切批評商榷的意見,都拒之于千里之外,借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关于一个历史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杨英锐、杨甘霖两位同志提出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是由所有阶级创造的”这一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至于各个阶级的为主或为从、革命或反动,社会历史的形态和基础、现象和本质等等,应作别论。  相似文献   

8.
一、对理论与实际关系的不同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吴炫、刘平撰写的《“理论联系实际”再思考札记———否定主义哲学社会透视》(《东方文化》1998年第2期)一文,开宗明义,直奔这个“原则”而来:“这个话题说起来可能会很大,甚至牵涉到某些‘原则’,但原则是否能被‘联系实际’所说明,却又肯定需要具体的学理论证,并且涉及到对中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些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理解。”然而,“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11.
词义赋值的模糊统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马谋超 《心理学报》1990,23(1):53-59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称之为区间统计的模糊统计方法,对三个维度上的量词或分类词作了经验的赋值工作。它们分别涉及差异量词、及完好性和肯定性的分类词。差别量词有‘无’,‘几乎无’,‘较小’,‘中’,‘较大’,‘很大’,‘极大’。完好性分类词有‘劣’,‘差’,‘可’,‘良’,‘优’。有关肯定性的有‘少许’,‘基本’,‘坚决’。文中列出了若干统计的指数。它们相应于每个词义的模糊集隶属函数,心理量表值和模糊度。从所得结果中可以表征,所有给定的语词,除极个别外,都属模糊概念。还可看到:在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序关系。在心理量表上,相邻的有序词义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而且各自都有不同的模糊度。  相似文献   

12.
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开篇以富有激情的笔调描述道:“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晚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嵇文甫,第1页)的确,晚明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代,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潮面临一次深刻的转型。伴随着专制政治危机的深化、商品市场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崛起,知识阶层的批判精…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首先祝贺《逻辑与语言学习》改版。今有一个问题向你们请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省略的名词用一个‘等’字来表示,《新华字典》也解释说,‘等’字表示列举未完。可是现在人们在作文时却常在列举已完的情况下用‘等’字,如一则广告说,该厂产品‘行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九个省、市、自治区’,这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书,同时又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在它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躯壳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诸如关于阴阳互“函”互“伏”;阴阳无限可分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名论即是。这些名论,对几千年来封建阶级的“圣人‘经典’不可亵渎”,“圣人之言不可持异的‘执一论’”,是个有力的批驳。这些名论,发人深省,特录札记三则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5.
第一种,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是物质的功利境界。俗话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凡此种种,讲的就是这种功利境界。第二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敞亮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精神的审美境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他如何不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和人生的幸福体验呢?作家亨·路·门肯说:“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讲:“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革命导师马克思讲,人…  相似文献   

16.
十院校合编的《逻辑学》在阐述直接证明方法时,引了荀况《劝学篇》中的一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并分析说:“在青和蓝的关系上,必先‘出’而后‘胜’;不先‘出’,就无从谈到‘胜’。在师生、青老年、前后人关系上也同样如此。青年人必须首先虚心踏实地向老师学习,  相似文献   

17.
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广义的勤劳应该是包含勤思在内的。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劳动的组成部分;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都属劳动人民。但实际上,自从人类出现‘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之后,‘勤劳’就一直和‘劳力者’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是体力劳动方面的道德规范。‘勤思’则被当作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专有物。孟子所谓‘劳心者洽人’就是说思考是‘劳心者’的事,与‘劳力者’无关。在习惯上,人们也  相似文献   

18.
百鸟选果     
很久以前,上帝将百鸟召集到面前,对它们说:“为了使你们各具特色,现在摆在你们面前有‘长生’、‘健康’、‘美丽’、‘勇敢’、‘勤劳’、‘孝顺’、‘喜庆’、‘快乐’、‘短小’等果子,你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什么,就吃什么果子,但每人只能吃一种。”  相似文献   

19.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李明欢在其文章“欧拉伯:源起、现实与反思”一文中对“欧拉伯”一词来龙去脉有较多论述。“‘欧拉伯’(EuraNa)是由英文‘欧洲’(Europe)与‘阿拉伯’(Arabia)两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人造词。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结束不久.法国新创刊的一份以欧阿合作为主题的时事评论杂志,以《欧拉伯》(EurabiaNewsletter)为刊名.由此正式‘制造’了这一新词。该杂志围绕当时‘欧一阿对话’(Euro-ArabDiaIogue)发表评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欧拉伯’一词.却逐渐被英、法、德、荷等诸多拉丁系语言所接纳,成为一个国际性词汇。”(李明欢,2010)“然而,2005年1月出版的((欧拉伯:欧洲一阿拉伯轴心》(以下简称(《欧拉伯》)一书,对‘欧拉伯’进行了重新解构,将其定义为‘欧洲正在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政治标签,并进而衍生出‘欧拉伯威胁论’,从而引发欧、美、中东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欧拉波’成为研究当代欧美政治的重要新概念。”(李明欢,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