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3):36-37
坐禅修定,需要聚精会神。为防止“开口神气散”,禁语是必要的。但是,不说话并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息虑凝心,将狂暴之心、扭曲之心、散乱之心,平息下来,定于一处。所谓: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的“调直定”,即是定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做到心静而又净,由此开发出无上智慧。 三个和尚的弟子,仅从形式上看待打坐,禁语、自然是要出笑话的。  相似文献   

2.
一、昔有一富翁,性急,凡事皆欲速成。其妻得子,翁盼其立时长大,乃四出求医问药。二、名医尽束手,良药无处得,富翁焦虑成疾。参幻≮三、有人劝其求助于三个和尚,富翁抱病前往。=】一四、胖、瘦二和尚好言开导,富翁终不肯信。 五、小和尚道:,山中有良药,需请人入山求索,未得药前父子不可见面,待服药后,方可相、镭詈,蕞碧,方丢戊丫∥漫画真谛.佛教文化.三个和尚新传@理诤@后素  相似文献   

3.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4.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5):36-37
一、夏日炎炎,酷暑难当,小和尚正与众居士谈祥,说了一句:“行正即是道”。便静坐无言。已掬淡水何者为多?一蓄哆 八、波利:“海水虽多,不能治渴,当是时于我等无益。”九、“掬水虽少,对饥渴之人,恰似久旱 十、瘦和尚道:“说法不在多寡,要在应机入理,小师弟此名出自《六祖坛经》,对于但舌坐而论道,不思修行者.实为良药,望施主深思!”秘┏━━━━━━━━━━━━━━━━┳━┳━┳━━┳━┳━━━━━━━━━━━━━━━━┓┃ 这个故事选自《法句譬喻经 ┃ ┃ ┃ ┃ ┃水,洞察世事的智慧,不必求多, ┃┣━━━━━━━━━━━━━━━…  相似文献   

5.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2):36-37
现在对佛学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佛经中的许多道理都使读过的人们得到受用。但是,把这些道理当作一般的文字来读是不够的。我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并非说佛法玄妙不可知,而是说不可以用思议的方法去认识佛法。佛陀所说的法不是他通过读书思考、推理议论得到的,而是行修的结果。因此。  相似文献   

6.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6):36-37
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弟一人辛劳,无法支撑,往求三个和尚。-’f’y弟答:三人求神,便可大富。.1 ,包I、 兄叱;,不下种子,无法收获,富从何来,_l 弟答:l-是啊,即请回家,共同勤奋耕作,.I 小和尚闻言,即告弟:I_如此,这般.I,弟依言而行。 ,∥吝,弟也来庙中,兄问:I-你不去播种,来此何事,三个和尚新传@理诤@后素  相似文献   

7.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2):36-37
本期中这位居士的处境,我感到似曾相识。我们生活中也有些盲目贪求奢侈的人,不认识自己的无明,反自以为“天经地义”,视正常生活者为“有病”,是“傻瓜”。为这些人生气固然有理,但也大可不必。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杂譬喻经》。故事中的国王确实多智,当他发现众臣食恶雨而发狂后,能理解他们,也能容忍他们。在群臣醒来之后,再开导他们。这看来荒诞的故事,却实在是含意深刻,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8.
理诤 《佛教文化》1997,(1):32-33
一、时逢除夕,三个和尚与几位居士小坐闲谈。居士甲说:“学佛数年,颇有心得,但不知如何能达尽善……。”二、居士乙插言:[生于婆婆世界欲求尽善万不可能,但作一好人足矣!].三、甲:“何谓好人?”乙不能答转而求教于三个和尚。四、胖和尚笑道:“还请小师弟说一故事,士。何?”小和尚说:“古有一婆罗门名叫种德,自恃出身高贵,才貌俱优,傲视众人。”五、佛陀前去拜访,问种德说:“如何方可称谓标准婆罗]刁?”种德道:“血统纯正,学识丰富,五官端正,严守戒律,智慧通达。”也不丰合田就不符标准吗?*错,只是血统并不纯正…  相似文献   

9.
首先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在上一期的漫画中有两个字印错了。一是第九幅小和尚说的“於一切法不悭吝”,误印为“放一切法……”这大约是现在这个於字已不太用的原故,二是第十幅胖和尚说:“……也不应向大根说小令退堕。”“误印为“说小令近堕。”这很可能是我写得太潦草之故,总的来说都是因为未最终仔细校阅,务请读者原谅。本期漫画真谛的内容,是小和尚以一个印度民间故事来启发胖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很有智慧的,希望他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们在哪里发现有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提供给我,谢谢!  相似文献   

10.
小和尚谈的故事出自《敬信鬘》,我觉得寓意极深。人生无论荣辱皆从缘生。荣誉是宿因造就,今日得之,缘尽即无。遭谤受辱,亦复如是。烦恼辩解均属无益,所谓:“随缘销旧业,不必造新殃。”即此意也。得失从缘,心无增减,自然可得平静,愿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11.
12.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1):36-37
《佛教文化》期刊社的社长吴立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常有人来向他求教。在众多的求教者中有一些人老是盘根究底,总觉得吴先生有什么修行妙法不肯开示,而对他指出的扎扎实实、勤修苦练的要求则摆出一付“这个我早知道”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15.
1.一、三个和尚分头云游已逾一年,今日回来,互道外出见闻。2.二、小和尚:一日我到一城镇,当地居民虔诚信佛,分别拜二位高僧为师。3.三、二位法师关系原也融洽,因听信传言,嗔心陡起,相互斗气。众弟子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与同道反目,有的产生退道之心。4.四、我前往拜望二僧,与之共席,我道:昔日在天竺有那赖、题耆罗二位修行人,经历多年修炼,得“五通智”,能无处不见,无微不闻,行走无碍,洞观他心,遥测未来,可谓神通广大。5.五、某日,题耆罗诵经疲倦仰卧于地,那赖一时不慎,误踩其头,题怒:“踩我者,明晨日出…  相似文献   

16.
主持寄语小和尚的故事出自《生经》。附佛外道往往利用众生不明佛法,假借佛教片言只语装点自己、迷惑群众,众生一旦接触佛法真谛,佛法光辉自然使附佛外道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象乌鸦一样逃离开去。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17.
《鹦鹉救火》的故事出自《旧杂譬喻经》,这个故事生动而感人,很有教育意义。初读时容易使人联想到《精卫填海》,但细细一想,就会发现它远远超过《精卫填海》。尽管两个故事都表达了一种毅力与决心,可是《精卫填海》的出发点是“恨”,而《鹦鹉救火》出发点是“爱”。  相似文献   

18.
主持寄语佛教的经典充满着智慧,起着启迪人心的作用。为此,千百年来吸引着广大众生。佛在世时并没有著作,佛经是在佛涅后众弟子集结回忆,忠实记录下来的。佛弟子们没有把个人的观点参杂进去,只是“如是我闻”。在编本期漫画真谛故事时,我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一段:“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陀的教育完全是为度众生出苦难,所有经典都出自这一慈悲的根本。我想当我们读经典、细参详时,都能记住这一根本,或许才能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排除杂…  相似文献   

19.
佛说:“万法因缘生”,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是因缘合和而成,因缘不具足,强求也无用。尽管不可强求,缘是可以结的。是结善缘,还是结恶缘,离不开起心动念。发心正,存善念,此乃一点善因,有善因,结善缘,日久必结善果。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杂譬喻经》。愿读者在新的一年中发善心,结善缘,心想事成三个和尚新传  相似文献   

20.
主持寄语漫画真谛今年是兔年,又是本世纪最末一年,流言传说纷纷扬扬,由此也殃及了兔儿。从“尾巴短办事无结果”到“有三窟实属狡猾”乃至“骄傲自满招致失败”等等,对洁白可爱的小动物多有不敬。其实无论什么年头,不分何种有情,善缘、恶缘、顺缘、逆缘都有的。本期选一篇《大唐西域记》中的传说故事,想说的就是这一点。可能牵强、可能粗浅,但用意是积极的。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