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传承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将"传承与创新"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学以致用"为教学导向,学习本土文化中的艺术传承与演变,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项目实施,以提高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设计表现技法等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从而为其后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品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闻喜花馍可以分为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花糕主要用于喜事,是面塑之最;花馍使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祭祀与馈赠;吉祥物是每逢佳节用以寄托美好的期盼和祝福;盘顶只用于丧葬。闻喜花馍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它既无范本流传,也无底样可依,完全凭借巧妇信手捏制而成,实为"母亲的艺术"。探析闻喜花馍地域形成因素和历史渊源演进等,进一步从根源上寻求闻喜花馍传承与保护的新举措,从而更好地发扬山西特色面塑艺术文化,保护山西"非遗"。  相似文献   

4.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他始终倡导"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并且言传身教于他的艺术教学实践中。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结合当时艺术教育现状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时,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得到了学生的传承与发扬,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从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以及艺术教育思想的践行与传承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他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传神""写意"诞生于中华文化的背景之下,并成为中华古典艺术一突出特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它以道家哲学为根基,将艺术从对物象的摹仿中解放出来,将内心体验提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精神上、心灵上的认可与愉悦。"传神""写意"是契合中华民族特点的独特艺术审美范畴,它使得中国的古典艺术独树一帜,并且在记录物质历史的同时,也记录了精神历史,为我国悠长而璀璨的文化立下了一功。  相似文献   

6.
"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开展贸易和进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文化传播作用也十分显著。"广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发展起来的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是在"海上丝路"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世界官窑"的美誉。其色彩绚丽多姿,整体图案饱满丰富,工笔精湛细腻,花样款式"岁无定样",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形态。作为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产物,"广彩"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西方的色彩审美、装饰题材、绘画技法、生活习惯,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我们必须更理性、更科学地发掘"广彩"的艺术底蕴及内涵,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承与创新,为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界常以"音乐"、"乐曲"等概念来解释先秦文献中的"乐",这是有局限性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除去借助"乐曲"之演奏来影响受众之听觉外,"乐"更通过舞台表演对受众之视听感官产生协同作用,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德性人格,从而达至"成教"的目的。这种"以‘戏’解‘乐’"的理解方式在诠释相关文献时更具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在"以‘戏’解‘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乐’中之‘音’"、"‘戏’中之‘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对湘楚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不可忽视。曹雪芹用“潇湘妃子”同时指涉林黛玉和史湘云,用“芙蓉花神”同时象征林黛玉和晴雯,在她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湘楚文化印记,与其说这是艺术上的偶然巧合,不如说湘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曹雪芹深谙湘楚文化,其性情心灵、价值取向与湘楚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品格相通相契,他才在所钟爱的红楼女儿身上不同程度地投射了自己的湘楚文化情结,寄托他本人的屈骚情怀和对“楚狂”人格的偏爱。曹雪芹将湘楚文化如盐溶于水般地融入其艺术形象塑造中,对我们今天实践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仍不乏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调,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的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的根基。《管子》"和乃生"的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的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思想是继承,还是创新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两大美学话题。中国近代的上海是最早的艺术聚集地,当时的绘画被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海上画派成立后,吴昌硕要求主动去抉择绘画的传承和创新,将绘画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章是对吴昌硕的"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吴昌硕的这一创作思想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是画家最终的目的,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都是相互并存的。  相似文献   

11.
魏晋书法创作受玄学影响,讲究"得意"。偶然寄兴,随机生发,意到气到,一鼓作气,一挥而就,与环境形成互动,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应。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通过即兴创作诞生的书法杰作。二王作为天师道徒,其书法即兴创作既展现了自身创作才能,又反映了通过书法弘道扬德,普度众生的情怀;同时,也蕴含了畅神登仙的艺术效果。然而,这种创作是平时积累悟道功夫的结果,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美学>实际上是一部艺术史.他的艺术史观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大到艺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小到艺术史中的许多概念,处处体现了其"等级"观.这种用"等级"构建的进化论艺术史观契合其世界历史观,在为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确立了新的里程碑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用哲学体系论述艺术史,实际上消解了艺术的门类,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同时这个用精神或理念构建的艺术史尽管是进化发展的,但却是有终点的进化,显示出论证的自相矛盾与主观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自原始时期到今,发展源远流长,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儿童画教学应该去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让儿童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及其绘画方法、绘画形式。同时,儿童画本身也具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如何将国画的精深技艺融入到儿童画当中去,是儿童国画教学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儒家"修身"之"身"有两层含义:"体察本心"和"身体力行"。在此意义基础上的"修身"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培养德性;把德性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在儒家看来,圣人是拥有德性并恰当而娴熟地运用德性的典范,因此,"成圣"就成为"修身"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儒家的功夫论中,道德的主动性与道德落实的能力之间需要一个转化点,否则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就难以顺利实现。儒家特别重视的道德情感作为这一转化点,保证了"修身"到"成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接受强调体验和感悟,需要受众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进入现代,也即"机械复制"的时代,其呈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大众对作品的接受方式也随之由"凝神观照"转变为"消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看以及体验的方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被手机等信息终端彻底地撕裂成"碎片"。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状态,使大众的接受进一步简单化,节约了联想与思考的脑力,也节约了时间。所有内容都追求准确地"戳中一点",让受众产生直接、即刻而又相对具有冲击力的快感。  相似文献   

16.
高秀昌 《孔子研究》2018,(6):117-121
蒙培元先生作为冯友兰先生的弟子,他是自觉地传承"冯学"并期望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知名学者。冯先生创立了以"境界说"为"灵魂"的新理学哲学体系,蒙先生则接着冯先生的"境界说"讲出了自己的"新境界说",并创立了"情感哲学"的哲学体系。冯先生把"境界说"理性化,蒙先生则把"境界说"情感化。因此可以说,两位先生的"境界说"有着实质的不同:蒙先生将"境界"问题归结为情感问题、精神生活问题、心灵问题而不是概念问题,表明他在纠偏的同时,又偏离了冯先生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前出现的"山寨现象"给人们留下了足够多的话题。同时,山寨现象"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界也同时存在,甚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环境艺术界已经有了这种仿造式的"山寨现象"。环境艺术"山寨风"在各方面是具有深层次影晌的。但随着改革放的深入与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繁荣,中国环境艺术的春天也正悄悄来临。  相似文献   

18.
倪光道 《天风》2010,(5):30-31
<正>中国教会六十年,是"三自"走向"三好"的发展历程。1950年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实现了中国教会的独立自主;恢复礼拜后,中国教会向"自治要治好,自养要养好,自传要传好"的目标努力;1998年冬季,基督教全国两会作出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这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艺术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宝库,是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现代艺术超越的一项商业活动。把相关形象加以取舍、提练,将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加以修饰,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现代设计。油纸伞绘画设计对现代网页设计具有启发与文化传承作用,即能使现代网页设计在具有美观的视觉呈现,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化大环境中重拾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网页设计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基督教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前,拥有稳定的原生结构,其结构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下,必然无法达到完全地"还原"与"复制",从而超出原始的标准与模式,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一、"整体观"的能动性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植入性的事件。"植入"本身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机制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即因文化积淀和历史经验造成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