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学者Φ·B·拉札列夫和M·K·特里伏诺娃合著的《认识结构和科学革命》一书,是八十年代以来苏联出版的从科学史的角度研究认识论的著作中,比较有影响的一本哲学论著。这本书由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社会科学教育局推荐出版,对于我们了解苏联哲学界在有关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有一定参考价值。该书现已由笔者和陈道馥译出,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三章,译成中文约十万字。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前,曾出版《20年代关于党的伦理的争论》一书。什么是党的伦理?它是1924年8月,原苏共中央监察委员H·K·克鲁普斯卡娅和E·M·雅罗斯拉夫斯基等五人小组提出的全名为“共产党员在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中应该遵循的共产主义行  相似文献   

3.
1985年,在苏联出版了一本引人注目的美学著作《在美学的世界中》。这是苏联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艺术科学院院士M·A·里夫希茨的最后一本论文集,没有等到论文集问世,作者就于1983年与世长辞了。里夫希茨从三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他编选的、并多次再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苏联美学界,他以恪守传统观点著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践     
这是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办的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题的“圆桌会议”专栏的总结发言,本刊今后还将陆续发表其中的部分发言。在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题的“圆桌会议”专栏中,一些著名学者参加讨论了上述科学的相互联系,它们在年轻一代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编辑部邀请了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B·B·达维多夫教授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M·H·斯卡特金教授给这次讨论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J·M·鲍德温(J·M·Baidwin 1861—1934)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美国权威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中,他被推崇为对美国发展心理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理论上独树一帜、并对当代美国发展心理研究仍有影响的卓越的发展理论家.上世纪末,鲍德温作为普林西顿大学年轻的教授,先后于1895年和1897年发表了上下两册关于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著作——《儿童和种族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中社会和道德的发展》.这两本书一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并被译为数国文字.  相似文献   

6.
L·M·阿尔汉格尔斯基(1925—1982)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博士、教授。他生前曾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他一生写了很多伦理学专著和论文,特别重视对伦理学范畴的研究。在1974年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教程》中,他写了专篇《价值哲学问题和伦理学范畴》,以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伦理学范畴。本以简要介绍他的这部著作中有关伦理学范畴的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说明:由美国西北大学的埃尔塞·M·阿伯特以及美国塞罗科斯大学的西奥多·C·丹尼斯、谢尔顿·P·彼得费朗德合著的《传统伦理学》一书,用较丰富的资料介绍了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著名的二十多位道德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该书共廿章,除第一章导言外,其余各章都附有十个思考题。现把这些思考题摘译如下,也许对西方伦理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1984年2月,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在苏联古老的大学——塔尔图大学的图书馆手稿珍本室里发现了一份康德的手稿。这是康德为评议约翰·戈特利普·克劳茨费尔德(Johann Gottlieb Kreutzfeld)的学位论文《论语文一诗学上的虚构的一般原则》用拉丁语写的发言。克劳茨费  相似文献   

9.
书讯     
《当代世界伦理学新潮》该书由美国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M·福克斯编,石毓彬等翻译,198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7万字。原书在国外十分畅销,它从不同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1990年7月苏联伦理学家A·И·季塔连科教授访问我国时说过,最近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组织了以“道德是什么”为题目的讨论会。有位苏联名人评论说,研究了几十年道德的伦理学家还弄不清道德是什么,其是怪事。其实,对道德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并非易事。不同的伦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往往有不同的道德定义。道德是什么?怎样表述道德定义?这是苏联学者长期争论、不断探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唯物论研究》杂志1963年夏季号刊载了题为《苏联的康德研究现状》的文章,作者是泽村武生。摘录如下: 关于苏联研究康德的书,暂且不提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们只见过阿·德波林的《康德的辩证法》(1924年)和维·阿斯姆斯的《康德的辩证法》(1929年)两书。此外,戈·维·普列汉诺夫在与康拉德·斯密特进行争  相似文献   

12.
《简明心理学辞典》,阿·南·彼特罗夫斯基和姆·格·雅罗舍夫斯基主编,勒·阿·卡尔宾科编辑。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85年版,约30万字。这是苏联最新出版的一本内容新颖、选材精炼、文字通俗、理论性强的心理学辞典。由人民出版社组织鲁群等同志集体翻译,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什么     
60年代的苏联伦理学者们都把施士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原理》中的道德定义作为经典定义,认为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的原则或规范(规则)的总和,这些原则或规范调整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一定阶级、祖国、家庭等的关系,并且受到个人信念、传统、教育,整个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力量的支持。”到了70年代,由于苏联学者把价值哲学方法应用于伦理学,对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范围,道德的特征、功能和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深入了,道德定义的表述发生了变化。在1976年季塔连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把道德界定为…  相似文献   

14.
道德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一本力作———《市场·科技·婚姻与道德》评介徐少锦目前,道德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前两者制约下的婚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则是热点中的热点。张学增和陈善卿两位学者所著《市...  相似文献   

15.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是今天苏联哲学界一位最引人注目的人物。1978年8月,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最重要的哲学杂志《哲学问题》在题为《学者的诞辰》的编辑部文章中,称他为“苏联最大的哲学家”,说他在“研究当代许多重要问题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社会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为此也发表了专文,给予赞扬。大家知道,这种情况在苏联,是十分罕见的。从六十年代起,费多谢耶夫就犹如新星擢起,  相似文献   

16.
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者较早开始研究的课题之一。已有的资料表明,这一课题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巴恩斯(E·Barnes,1894,1902)和夏伦伯格(M·Scnal-lenberger,1894),曾分别采用问卷法和间接故事法,研究7—16岁儿童对惩罚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在年幼儿童心目中,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都来自成  相似文献   

17.
道德品质是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是一种基于自觉自愿选择的行动过程。苏联心理学者E·B·舒布鲍斯基通过实验证明,把儿童摆在直接的社会监督的情况下,由于儿童没有经历内在的道德冲突,在这种情境中的行为是一般的实用行为;而儿童道德行为的特殊性正在于,它只能在充满道德冲突的情境中(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带有否定的情绪体验)和没有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提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一定阶段,儿童形成一些道德“恒量”和内部“道德法院”,这是儿童形成初步自我认识的标志,是一种年龄新质。出现这一年龄新质在学龄末期,从此以后,儿  相似文献   

18.
A.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高国希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C·Macintyre,1929—)是英美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现象学学会《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编委,1984年任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现任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一汉克哲学讲座教授。他的哲学以其批判性、富有挑战性、多学科的文化叙述形式特别是其德性理论而享誉欧美思想界。1985年以来渐为我国学者译介和研究。麦金太尔著述颇丰,著有:《马克思主义:一种解释》(195),《无意识:一种概念的分析》(1958,《督教信仰中的难题》(1959),《伦理学简史》(1966),《世俗化与道德变迁》(1967),《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68),《无神论的宗教意义》(1967,与P.利科合著),《赫伯特·马尔库塞:解说与反驳》(1970),《反对时代的自我镜象:意识形态和哲学文集》(1971),《社会学理论和哲学分析》(编,1970),《黑格尔:批评文集》(1976,编),《德性之后:道德理论研究》(198;1984第2版),《谁之正义?哪种合理性?》(1988),《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索观点:百科全书、谱系学和传统》(1990  相似文献   

19.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并没有写出系统的伦理学专著,但作为道德思想家和实践家的托尔斯泰,在他的生活历程和不朽的文学作品中,却体现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我们通过对托尔斯泰道德生活的研究可见一斑;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显露出他的“纯洁崇高的道德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他的道德伦理思想不仅给当时的俄国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今日世界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本世纪以来的八十多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尊敬和热爱。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