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怀玉 《美与时代》2004,(10):10-11
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女性写的文学还是写女性的文学?是女性写女性的文学还是包括男性写女性的文学?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惜的是,"女性文学"从西方到东方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笔者以为,它应当是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反对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2.摆脱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即作家以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女性话语看待历史、社会、人生)的文学文本.所以,并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就是女性文学,男性作家创作的就肯定不是女性文学.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作家笔下为女性文学(如张洁<·COM>等就不是),只有极少数男作家书写的是女性文学(如许地山<春桃>等就是).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另类"。由于政治对文学的裹挟,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严重异化。女性的性别意识、性别特点被刻意隐没,女性形象成为时代政治、思想道德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内容的爱情被涂抹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女性话语权逐渐丧失,进而成为男性形象的陪衬和点缀,成为被改造、被教育的"被观者"。  相似文献   

3.
《古兰经》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诸多学科的理论渊源。作为语言的《古兰经》,它是阿拉伯语第一部见诸文字的典籍,规范了阿拉伯语言,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南北方言,对于散居半岛各地的阿拉伯部落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作为文学的《古兰经》,它不但因自成一体的"古兰体"成为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经典,而且因语言精炼、文体优美、风格独特、修辞超绝等文学品质而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对推动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经中的寓言比喻和故事典故等具有文学性质的题材,始终是伊斯兰文学家创作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大灾有大难,大难有大爱,大爱出文学,面对这场空前的地震,我们的文学表现了高尚的情怀.如果说2008年的五、六、七三个月是热得发烫的地震文学的百日阶段,那么经过这一年冷寂的后半年,文坛已经进入了"后地震文学"时代.从抗震救灾的"地震文学"到痛定思痛的"后地震文学",乃至未来的岁月的"灾难文学",惟愿它成为长鸣的警钟悠长地回晌在炎黄子孙的胸腔,回荡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相似文献   

5.
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概念上的区别,其实一向模糊不定.大致而言,俗文学具有群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征,商品社会又赋予了它另一个特征:商品流通性.于是文学批评界就有人称之为"一次性消费"文学.如此称谓不免有贬低、看轻俗文学的倾向.纯文学则具有学者型、书院型的特征,主要阅读受众面向"学者"一族,当然也不排除大众中文学修养水平较高的人群.实际上,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长久以来主要靠约定俗成来进行区分的.  相似文献   

6.
徐淑玲 《美与时代》2005,(11):76-77
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先导,是文学批评的工具和标准,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亦即一时代要求一时代的文学观念与之相适应.此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1)的规律性,也是文学进步的内在原动力之一.因此,考察现代的文学状况或作家作品,不能不先研究该时期文学观念的进化状况.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8.
夏冰 《美与时代》2007,(10):124-127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外乎女人和男人,而在长期的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下,女性"象牙女郎"形象已尘埃落定,甚至内化成评价女性的权威标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芽、发展的,旨在消解菲勒斯中心地位.它在前期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的建立之基础上,逐渐从用身躯撞击男权神话大门的鲁莽中走出,以一种"超性别"的姿态与男性携手去彻底解构男权神话,摆脱"边缘"和"无言"的尴尬境地,试图开发出一条"双性和谐"的道路,成为反叛性、抗争性和包容性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玉红 《美与时代》2007,(5):103-105
基督教在历史上对美国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既是美国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是美国文学的源泉.许多美国文学作品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中许多作品都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一直都是德里达关注的对象,也是他"最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文学观念是其解构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德里达认为,文学作品比某些哲学作品是更富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更具有解构力量.他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要在文学领域探索出批判传统并创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对传统话语和机制的松动.德里达的文学观是其解构策略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女性人格意识自我觉醒的高潮,开启了女性人格意识觉醒从朦胧走向理性、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新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婚姻领域,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在教育领域,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涌现;在社会领域,争取男女社交公开,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经济领域,谋求男女职业平等,呼吁女子财产继承权;在政治领域,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发起女子参政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是空前的,虽然有局限性,但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突破,并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文学的全景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意大利的非欧洲移民作家撰写并出版的面向全国读者的小说的涌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因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感和新颖性,引起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首先关注,之后也唤醒了出版界的兴趣。在20多年后的今天,意大利对于移民现象及其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了日益强化的意识。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这种移民新文学对意大利文学有何贡献?它与意大利文学及不同作者的祖国的文学正典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何种"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学哺育着移民作家们的想象和声音?作者认为,就其所有体裁、形式和主题而言,意大利移民文学不能被视为一时的时髦。它更不能被列入副文学领域,或者被分类为意大利文学的一个不成熟的表述。意大利移民文学富有创新趋向,今天反映着对于意大利文学正典的一个文化同化过程,其中包括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13.
心与物的关系的研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以贯之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心物论是建立在感应论的基础之上,即心与物是双向建构的关系.心与物的交汇点在"情志",它是中国文学的出发点和语言策略,更是中国文学的灵魂和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承认拉丁美洲文学属于所谓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我要问,难道它不能对西班牙语之外的伟大西方文学产生影响吗?更确切地说,当我提到影响时,我不是指那些对拉丁美洲具有重大意义和改变了西方的历史文化事件,而是具体指文学,即文字、书籍、语言、内容、创作结构和符号。拉丁美洲文学象南斯拉夫文学(尽管诺贝尔奖金授与了伊沃·安德里奇)或保加利亚或冰岛文学那样,自始至今仍然是一种边缘现象。它在一种封闭的环境内产牛,除了在西班牙,没有得到真正的反响。此外,它在两种负罪感之间挣扎:一是面对时代的革新潮流感到落后了,一是觉得未能对自己的现实作出反应。由于这些良心上的负担,它往往仿效外界模式,或加强一种民族主义现实主义色彩来佯装革新,这未能产生带有任何新意的形式,只是一种平庸的宣传艺术而已。它模仿和抄袭他人,否则便要落后。它要  相似文献   

15.
提出建构健康人文学是引领"健康中国2030"之关键;也是弥补当今医学人文幽灵化,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消弭尖锐的医患矛盾之抓手。借助"大/小传统"理论及"N级编码论"理论,对健康人文学的学科属性特点等进行论证,认为它是健康大系统工程中的支持"软件",而且健康人文学可以上承儒道生命及养生认知精华,下接当今流行的慢性病防控之常识,从生命(生死)观、疾病观、养生观等切入,加以展开和提升。此理论成熟后,应该成为公民的通识教育,如此,又能反哺医学人文及全民健康水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巴西的种族关系,分析巴西的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是如何维持和更新"普洛斯佩罗情结"的。本文的论述基于一个假设,即主要的挑战在于对文学、儿童图书和课本中超越了单一故事同质性的叙事进行定位,单一故事的基础是:白人成为人类的"天然"代表,将"他者"视为"离经叛道者"。最终的挑战在于使白人等级霸权让位于多元话语。巴西文学中的种族等级根深蒂固,传播广泛。关于"作为文学对象的黑人"的研究指出,黑人人物寥寥无几,微不足道,往往被表现为低人一等的下里巴人。"黑人文学"具有丰富性,充满力量,但同时也是"边缘的"。在儿童文学中,情况也类似,白人占优势而黑人占劣势的等级形式仍然存在。作者还将探讨教学、文学生产及其他新的文学话语面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赵峻 《学海》2008,3(3):175-178
本文侧重分析徐志摩接受哈代影响的"先结构"(文化环境、性情、经历、心境),借此梳理他与哈代之间的文学渊源,加深对徐志摩和哈代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着重要影响。英美文学从圣经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英美文化中,众多诗人、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美文学,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念"说与老庄关于"道"的观点虽然起源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作为美学衍生的母体和审美评价标准,都是对世界本源进行叩问与探究的结果,在美学态度和文学价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取向。而魏晋文学极大地继承了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其崇尚自然的价值指向和寻求人格自由的内在精神,是中国文学实现美感自觉开拓的源动力。在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改良中,魏晋文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淡化了文学创作的功利目的性,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强化了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才是宗教最深刻的本质和秘密所在。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宗教与文学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许多活动离不开文学.需要利用文学作为表现形式。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宗教在历史上也起过阻碍文学发展的作用。文学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但文学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像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文学同宗教的对立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