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梅劳一庞蒂的用法,即用它指称一种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的主要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另一种是安德森的用法,即用它指称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等13人在内的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徐崇温同志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用法的一种毫无道理的综合,将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定义为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显然不是“西方学术界的习惯用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理性”概念来诠释先秦哲学的确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的特点,但同时也揭示不同学者对此概念运用的任意性。无论是葛瑞汉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理性论辩的宣称,还是陈汉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理性”概念的断言,都仅仅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西方对“理性”的传统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的相应经验。这一解释模式所揭示的,不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恰恰是西方概念体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刘红卫 《管子学刊》2005,(3):98-104
关于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元”的概念,先贤及时贤有不同的理解.元有本原之义,但不能理解为宇宙本原或者元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概念的开始.元具有开始、开端的意思,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开始、开端这一点上,就丧失了董仲舒元哲学的本来含义,而这一点恰恰被学者所忽略.元是存在于天地之前的一种本原性的秩序,它强调“始”、“微”、“正”,强调君主在天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道德动机.元囊括了整个天人体系,天人体系的本原是元,元同时又涵盖了一切秩序.  相似文献   

5.
"德性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德性伦理”的研究现状2 0世纪晚期以来 ,“德性伦理”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西方 ,由于以麦金太尔等为代表的社群主义和伦理学中的“反理论”等思潮的努力 ,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伦理学运动 ,它以反思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面目出现 ,对以功利论 (边沁、密尔 )、义务论 (康德 )和新契约论 (罗尔斯 )等为代表的新旧规范伦理学思想进行批评 ,力图恢复古典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德性伦理传统 ,建构现代德性伦理学。西方学者对现代德性伦理的系统研究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麦金太尔 1 981年出版的《德性之后》可以说是现…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界域。为了推进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 )编辑部、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于 2 0 0 0年 11月 13日至 15日在厦门联合举办了全国“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转型”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 3 0多人参加了会议 ,对现代性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性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 ,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它作出不同的界定。与会学者就如何界定“现代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厦门大学陈嘉明教…  相似文献   

7.
“虚概念”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概念”问题是近几年逻辑界争论意见较多的问题,现将各种不同意见概述于后。一概念有无虚、实之分?“虚概念”是不是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概念无所谓虚实之分。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者持两种理由:(1) “概念”一词在逻辑学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作为理性认识 (思维) 的一种形式,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和终结;第二,它作为语词的思想内容,是判断的组成部分——主词、谓词等。虚概念中的“概念”属第一种含义,所以虚概念实质上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称为概念的错误观念;(2) 为了确定一个概念是否是虚概念,重要的先决条件在于必须确定使用概念的论域。有的概念就客观世界的论域来讲是空类,但就另外的论域,比如人们的主观世界的论域来讲,并不都是空类。那些在确定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9.
先前的研究表明, 东西方在假设思维上不存在差异, 或者只是存在于特殊范围内(domain-specific)。本文在中国人的“值”的概念基础上界定一个存在于东西方的假设思维上的新差异。实验1显示了在假设思维概念里, 中国人的“值”是由决策理由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大小决定的, 同时“值”被证实是中国人假设思维的中介变量。实验2比较了中、法两国被试的假设思维, 结果再次证明了中国被试的假设思维是由“值”概念决定, 相比而言法国被试是由“成本-收益”概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兼论能否增进"关系"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朴雨淳 《学海》2006,(5):5-16
通常认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倚重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与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关系”通常被认为与行贿或腐败有密切关系,但中国正在经历快速而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民营化和伴随跨国公司所导入的截然不同的职业道德与运行规则已在削弱“关系”纽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是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一些学者主张,如果中国人能将“关系”作为制度或法律工具的替代物,那么“关系”所导致的诸如行贿或腐败等负面道德问题将会消除。本文坚持认为,在中国社会仅靠建立法律和正式制度结构不足以割断“关系”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保持其合法私人利益的同时,将基于“关系”的合作伙伴转入公共领域,只要他们不违反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按照“旋转门”理论,为了取得互惠的发展格局,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应致力于更为积极而有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易道辩正     
倪南 《学海》2005,(4):93-100
易道是易学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道”。作为易学结构基元的易卦卦象符号,与阴阳观念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得阴阳观念有了一个可以符号化表征的形式系统。在汉代,阴阳五行与易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两汉的象数理论试图将易道(天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礻几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魏晋以后,诸如“时”、“中”一类具有明显的个人独知默会、参悟修证意义的命题,逐渐成为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易道”最为生动的表征。道之真谛,若以易理言之,就是“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相似文献   

12.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引起人们高度兴趣。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难以化解吗?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点对此提出挑战。本文将浅析一下“全球伦理”,及其化解“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方术作为中华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又与宗教有联系的企图借助于“鬼神”等神秘力量来消灾免祸、延年益寿、添财加福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八卦术、算命术、风水术、占梦术、测字术、巫术等。 方术尽管是唯心的不可相信的东西,在历代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然而为何屡不绝迹,有时甚至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方术“灵验”。 方术“灵验”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4.
Arkowitz H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60(7):731; author reply 734-731; author reply 735
Presents a comment 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by D. H. Barlow. Barlow proposed that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erms "treatment" and "psychotherap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not only is the distinction unnecessary, but that its implications could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field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t is the proposed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hat treatments are "specifically tailored to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causing the impairment and distress" that is most problematic. Clinical psychology does not need a distinction that further exacerbates the spli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5.
16.
The paper examines two related concepts utilized by two different schools of family therapy. Any family seen to be "enmeshed" is also seen as "fused," and vice versa.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focus, on the "system containing the individuals" (structural) or the "individual in the system" (fusion),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these two schools.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9.
Children's (5 years, 8 months to 8 years, 4 months) comprehension of "because" and "so" was assessed on both enactment and sentence completion tasks. The use of a within-subject design permitted performance on each task to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The pattern of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against a componential model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ausal connectives. This model holds that the two meaning components (cause, order) are acquired separately, with the order component being acquired several years later than the causal component. The results also were in accord with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a contextual model of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erms expressing logical relationships. This model posit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al terms is initially context dependent, such that children can understand relational terms when they express familiar relationships, but experience difficulty in forming representations of novel relationships solely on the basis of linguistic input. The lexical components of because and so are understood during the context-dependent stag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ontext-dependent to context-independent understanding does not reflect further lexical development, but rather increasing facility in dealing with decontextualized linguistic input.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ypothesis that judges compare stimuli by ratio and subtractive operations when instructed to judge" "ratios" and "differences." Rule and Curtis hold that magnitude estimations are a power function of subjective values, with an exponent between 1.1 and 2.1. Accordingly, the two-operation model tested assumes magnitude estimations of "ratios" are a comparable power function of subjective ratios. In contrast, Birnbaum and Veit theorize that judges compare two stimuli by subraction for both "ratio" and "difference" instructions and that magnitude estimations of "ratios" are approximately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of subjective differences. Three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theory of one operation with the two-operation theory for the data of nin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trongly favor the theory that observers use the same operation for both i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