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西安城区10所小学787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方面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有18个行为项目的教师问卷(每项按五等评分)及家长问卷;对结果进行了因素分析,据所聚类的项目内容,将所得四个因素命名为人际关系、自我中心、学习动力和独立性,进行多变量的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和学习动力比非独生子女强烈;而独立性却比非独生子女差.这说明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方面既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说得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45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独生家庭的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显著优于非独生家庭;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的父母冲突没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母子亲密与母子冲突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父子亲密与父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母子亲密在父母冲突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没有差异,母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仅在独生子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母亲应尤其注意将父母冲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消化在夫妻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3.
问题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给人的行为以特色、并使一个人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自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发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以来,在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霍尔(S·Hall)、内  相似文献   

4.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广州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可能造成的独生和非独生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差别,分别在广州七所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中选择了146名和171名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用11项认知能力测验对这些儿童进行测查。一年级独生儿童在言语记忆和一般常识项目上的成绩优于非独生儿童。研究认为,一年级独生儿童在与一般认知能力有关的项目上具有优势。而五年级的独生儿童在认知作业成绩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优势。另外,独生男童在一般常识方面优于独生女童。作者用独生儿童受到较大的父母关注和投资来解释一年级独生对非独生儿童在认知方面的优势。随着儿童的自然成熟和学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从而使五年级独生儿童未能在认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成就归因上的差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林致  赵鸣九 《心理科学》2000,23(3):355-356
1 引言  独生子女是否具有特异性的问题 ,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国内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总的认为 :独生子女智力水平比较高 ,非独生子女的性格大多优于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情绪稳定性 (不稳定 )、情绪强度 (强 )、主导心境 (乐观 )、独立性 (强 )、自制性 (差 )、坚持性 (差 )、果断性 (强 )、聪慧性 (强 )、求知欲 (强 )、灵活性 (强 )、权衡性 (差 )等十一项人格特征上 ,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成就归因角度来考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可以说是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探索。2 研究方法2 1 样…  相似文献   

8.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5,18(2):32-41
本研究是通过对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的探讨,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思维这一方面有无差异,并分析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关系。 研究对象是400名3—6岁儿童,分四个年龄组,每年龄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半,或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该年龄中的比例选择一定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三种类比推理的平均成绩及发展水平,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同为独生或非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条件下,类比推理的成绩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多种相互联系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连接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滚雪球式方便取样方法对城市的100位成年独生子女和100位成年非独生子女进行了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测查。结果发现:(1)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亚维度——生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呈现异质性,表现出显著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差异;(3)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独生子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是在北京城区六个日托幼儿园所作的关于5至7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某些个性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被试有138名独生子女和127名非独生子女,其中男孩120名、女孩145名。观察了五类行为:独立性、助人行为、依赖性、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这五类行为共有16个观察项目。在所有三个年龄组,非独生子女在依赖性,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等方面的平均得分总的来说略高于独生子女,但是没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只有五岁组在独立性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5)。对被试家长问卷的分析也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大多数项目和年龄组都没有显著差别。只有独立性这一方面在五岁组差异是显著的。我们还比较了性别差异,在所观察的五类行为中除了助人行为之外,在依赖性、独立性、攻击性行为和友好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友好行为方面女孩比男孩表现好,而男孩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孝道认知量表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调查了479名青年子女的传统孝观念, 探讨在青年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群体中, 传统孝观念的保持情况, 以及传统孝观念与早期(18岁以前)父母教养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年子女的传统孝观念整体上有弱化的趋势;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孝观念并无显著差异;(2)性别对传统孝观念存在一定影响, 女性尊亲恳亲和奉养祭念的孝观念显著强于男性;(3)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子女孝观念的强弱有密切关联, 且这种关联因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及性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催眠感受性及Y—G性格测验所评定的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提示两者为彼此独立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特质方面.场依存性者比场独立性者具有更强的社会外向性、社交活动主导性和乐天性;而场独立性者则具有较强的神经质倾向;在人格类型上,场依存性者和场独立性者均普遍表现为A、A’和D型,而C型则更可能是场独立性者所具有的特征;从人格类型的研究角度证明,内、外向性格与场依存性-独立性基本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人格维度;场依存性-独立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3.
对中学生创造力的测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研究以《中学生创造性思惟练习》施测于812名中学生,并请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评定,然后将《练习》分数和评定等级与有关因素加以比较,结果表明: 1.用《练习》来评鉴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信并有效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呈正态分布。3.创造力高的学生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4.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成绩有相关,但相关不很高。5.中学生在创造思惟的变通性上表现出男优于女的倾向,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显著。6.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创造力上无差异。7.学生中干部的创造力高于非干部。  相似文献   

14.
胡蕾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93-194
择偶观是指人们在挑选配偶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倾向。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对独生子女研究生的择偶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研究生的择偶观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0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某中医院校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应对方式中,男生女生在求助、合理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在退避、合理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责上有显著差异。在人格特征中,男生女生在神经质、掩饰性上有显著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在神经质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在二者相关性中,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社交倾向性的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综合大量献的统计方法,它比传统的综合方法更有效、更客观。元分析主要包括效应值大小(effect size)和齐性检验(test of homogeneity)等问题。本研究就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交倾向性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统计。其结果显示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交倾向性上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首先揭示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以来,美国的霍尔(S·Hall)、德国的内怀特(E·Neter)和苏联的布隆斯基等人的研究,无一不强调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异性,视独生子女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18.
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蓓晔 《心理科学》1997,20(3):226-229
本研究对青少年后期的中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特征作异质分析。实验一,让198名17—18岁的独生子女被试接受内外控制中心县表的测试,结果发现,“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女”较具“外控者”的特点。实验二,教师和8位同伴用一个自我中心─—社会性量表评估实验一的每个独生子女。同伴评估表明,“非明确倾向独生女”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表现出比较强的合群愿望;而“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教师评估却未反映出性别因素和明确倾向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易人格模型与麦氏人格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介绍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本土化人格类型理论———周易人格模型;分析了该模型与麦氏人格模型在理论建构的指导思想、人格要素、人格类型的测定方法以及人格模型的演变规则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了两者在方法上同源同根,在内容上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河北省选取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邢台学院3所高校共522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问卷法考察手机成瘾倾向在无聊倾向与认知失败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倾向与认知失败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无聊倾向外部刺激因子与认知失败的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是否独生能够调节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因子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只有独生群体中内部刺激才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