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道坚生活于宋末元初,是著名的茅山派道士.他的“皇道帝德”论意在为君献策,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关尹子阐玄》的探讨可以发现,他也有丰富的心性论思想,如心具造化、心死契道,天性纯一、性存合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回应了战乱时代人们对于身心归宿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周易程氏传>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颐在对传统易学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义理对<周易>进解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对于"节"卦,他认为体现出了"尚中"的哲学思想、"节以制度"的政治思想、"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3.
纬书是相对经书而言的,因此,纬书中有很多内容是阐发和解释经书的。《易纬》是纬书的一种,对《周易》经传阐发和解释也是《易纬》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内容阐发上,其对《周易》的起源、作者以及乾坤二卦和象数等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在经文解释上,其对《周易》的经文作了直接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易纬》与汉代其它易学学派不同的易学观。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此“时”不能简单理解为~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是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的方式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的存在。天地之“时”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究极。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寸化揶袅历铎九.千年而不寄的原闵昕存.  相似文献   

5.
魏代富 《孔子研究》2023,(6):107-117+159-160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结晶,阐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总结经验及思想创新。众多的古代画论将历代人的美学思想汇聚起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中国画理论体系。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便印证了作为绘画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聚集了郭熙对于绘画创作经验的独特见解和艺术分析,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由此可知,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也成为后人绘画创作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来源,也可以通过总结历代人的绘画理论经验来丰富绘画实践,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7.
阐释学(Hermeneutics)作为一种解释理论,将其运用到艺术与设计作品的阐释里面,能建立起一套解读的程序,让受众在接受阶段,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图和思想特征。文章运用阐释学理论解读中国古代美术史文本,为能够有效让观者能深刻地理解当下语境,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画家卫贤《高士图》作品,同时借助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方法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关于《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之“巫医”,历代注释或认为是贱业,或认为非贱业。正确阐释巫医职业性质与社会地位,不仅涉及到对此句语义以及孔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且也涉及到对上古巫医文化的正确认识。如果从巫的起源及巫医、巫史之分合,巫与宗教文化及南方区域文化之关系,巫医的身份及其道德、智慧之要求,孔子对巫医及祭祀之态度等几个方面作综合考察,即可证在孔子之前直至孔子时代,巫医地位虽有隆降,却并非是一种贱业。  相似文献   

9.
通行本<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易传·序卦>和<易纬·乾凿度>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上下篇义>,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相似文献   

10.
贯穿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的主线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亦即力图阐发本土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他对于中国佛教史的三期划分,揭示出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佛教的形式和内容的沿革,并体现出不同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规律。他对于佛教中国化规律的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机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佛教史学科的繁荣发展,对于探索外来宗教文化中国化规律、实现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也都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Many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pretational processing biases, and Aaron T. Beck's work provided a cruci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ssessing, treating, and researching them. The present commentary aims to sketch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f how this work evolved and developed, and how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oncrete assessment techniques for use in treatment and led to innovative research lines in clin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Two experiments examined the role of 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relationships in conditional reaso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ceived 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predicted variability in reasoning performance for four pragmatic relations (permission, obligation, causation, and definition), for both determinant and indeterminant syntactic forms, and for both a conditional arguments and a truth table evaluation task, as well as when 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events was reversed. These data support the general utility of perceived 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were smaller for reversed than for forward statements, which suggests that necessity/sufficiency-based interpretations may be more useful for evaluating some types of conditional relations than others. In addition, people we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valid rather than invalid arguments, regardless of necessity/sufficiency relations, a finding that suggests that abstract, content-free representations may play a functional role in conditional reasoning.  相似文献   

13.
《Erkenntnis》1999,50(2-3):155-175
  相似文献   

14.
论法家思想中的变法与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法家有变法和定法主张,它们是辩证的统一。这种辩证统一表现在以下两对概念的关系中:一是法的更改和确立;二是法的动和静。更改和确立是同一变法活动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动和静则具有更为内在的意义,它们是更改和确立的根据,更改和确立则是它们的结果或目的。变法和定法是上述两对概念辩证统一关系的现实形态,与现代法律哲学所谓的法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性质和表现是一致的,可以得到历史的印证。战国时期各国开展了确立成文法的变法运动,法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冲突也随之加剧,而这正是法家提出变法和定法主张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时代感,要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国情,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各族穆斯林中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要突出我国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突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教育,突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同时,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以国内外重大事件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各族穆斯林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增强时代感,凸显时代特色。一《古兰经》、“圣…  相似文献   

16.
17.
庄子就是典型的"无所谓"者."无所谓",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对象,可以横说竖说,正言反言,不可以在行为、活动、话语、写作、辩论之前,预先设立一个或多个公开的或潜在的标准.谓,即可以说是"无所谓",也可以说是"谓他谓".庄子所谓"吾丧我"就是"谓他谓"的别一种说法,为一种中国式的"横向逻辑"传统,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垂直性"思维传统.  相似文献   

18.
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追溯,如果说在盘点三十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之余,还应该自觉承担一个反思和总结的任务的话,那么,追溯的本意,应该是去追问三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所遵循的观念和方法的背景,去探讨推动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展开的学科动力和问题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去"如其本来"地重构中国哲学史研究展开中的时代逻辑与知识逻辑之间的互动关联.这样一种"还原重构"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使我们理智地认识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处位置的来龙去脉,历史地理解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处境.而这一点,要远比立足于某一立场之上评点过往,更具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民俗领域的嬗变具有典型意义。在民众的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娱乐消遣等民俗领域,传统伦理道德的绝对性、超越性、整体价值逐渐减弱,而相对性、现实性、个体价值渐次增加,平等、自由、主体性等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孕育、生长。嬗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极大的不平衡性、复杂的多样性、激烈的冲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