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方法检验了默认选项的助推策略是否能够促进慈善捐赠行为。结果发现:(1)相较于把被试费的“保留选项”设置为默认,把“捐献选项”设置为默认时,被试捐献的概率和金额更高;(2)在多个捐款选项情景中,默认选项的设置总体上提高了默认选项被选择的概率;将最大金额选项设置为默认选项有助于提高被试平均捐赠额。这些发现表明,应用默认选项的助推策略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的捐赠行为。本研究结果对减少募捐成本、提高募捐效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助推爱心:利用默认选项促进捐赠行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宋官东 《心理科学》2005,28(5):1174-1179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方法检验了默认选项的助推策略是否能够促进慈善捐赠行为。结果发现:(1)相较于把被试费的“保留选项”设置为默认,把“捐献选项”设置为默认时,被试捐献的概率和金额更高;(2)在多个捐款选项情景中,默认选项的设置总体上提高了默认选项被选择的概率;将最大金额选项设置为默认选项有助于提高被试平均捐赠额。这些发现表明,应用默认选项的助推策略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的捐赠行为。本研究结果对减少募捐成本、提高募捐效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赵宁  刘鑫  李纾  郑蕊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30-1241
默认选项设置指通过设置默认选项以增加人们选择该选项可能性的助推方法, 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促进公众积极行为上, 然而这种方法在有效性上却受到了来自公众和学者的质疑。据此, 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法整合了近几年有关默认选项设置的已有实证研究, 分析该助推手段的有效性, 并进一步考察可能影响其有效性的相关变量。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56篇, 含92个研究, 结果发现:(1)默认选项设置的确能有效助推人们的行为; (2)默认选项设置的助推有效性在东、西方文化下存在显著差异, 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助推效果要显著好于其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使用; (3)默认选项设置的助推有效性在不同情境应用领域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于健康和环保领域, 默认选项设置在金钱相关的情境领域下助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樊亚凤  蒋晶  崔稳权 《心理学报》2019,51(4):415-427
本文探讨了在网络公益背景下默认选项金额对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4个实验, 本文发现在网络公益平台中将默认选项设置为高金额会显著地减少个人的捐赠意愿, 而感知被操控在该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当公益机构将默认选项的金额设置为高金额(vs. 低金额)时, 人们的被操控感知增强, 进而捐赠意愿降低, 产生了默认效应的反作用。此外, 个体道德认同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当个体道德认同水平较低时, 高金额默认选项(vs. 低金额默认选项)会降低其捐赠意愿, 而对于道德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而言, 他们的捐赠意愿在高/低金额默认选项时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推进了默认效应在捐赠决策领域的理论研究, 同时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公益平台进行捐赠金额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分离言语表述的干扰,实验采用简单选择任务,通过2(图形框架)×2(跨期选择)×2(得失情境)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得失情境下图形框架对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突出时间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选项,而在突出金额条件下,被试选择小而即时和大而延时的概率没有差异;(2)收益情境中,个体更多地选择大而延时的选项,而在损失情境中,个体选择即时损失的概率更高。结果表明,跨期选择中个体的决策偏好会随着得失情境及决策选项描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了个体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中对D-E冲突的感知和习得速度,实验采用Weiss-Cohen的D-E冲突范式。结果发现:(1)在D-E冲突条件下,个体在收益情境中更倾向于选择安全选项,在损失情境中更倾向于选择风险选项。(2)在收益和D-E冲突中当DE时的条件下,个体习得D-E冲突的速度快于在D-E冲突中当DE时的损失条件下个体习得D-E冲突的速度。研究表明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个体表现出反射效应;不同条件下,个体对D-E冲突的习得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体在不同公平情境下面临不同的惩罚成本时会采取怎样的第三方惩罚行为,本研究以1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的混合实验设计,通过设置高低两种不公平情境和3种惩罚价格,对被试的第三方惩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第三方惩罚需求都有随着惩罚价格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不公平程度显著影响第三方惩罚需求。研究表明,惩罚成本显著影响个体的第三方惩罚的实施;在低不公平情境中,被试面对不同惩罚成本时其第三方惩罚行为之间无显著差异,即各种惩罚成本下出现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可能性均较小;而在高不公平情境中,被试面对不同惩罚成本时的第三方惩罚行为之间差异显著,惩罚成本越低出现第三方惩罚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描述−经验冲突范式,考察损益情境下,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对个体风险选择的影响,通过模型拟合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1a和研究1b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因变量为风险选项选择率。结果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而损失情境中,风险选项选择率受到显著影响。研究2比较决策模型参数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权重参数ξ和选择一致性参数c显著小于损失情境,而近因参数φ显著大于损失情境。这表明,当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时,相对于获益情境,损失情境下个体更大程度地采用描述信息进行决策。研究揭示了损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影响个体风险选择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何铨  江程铭 《心理科学》2020,(2):430-437
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意外风险的措施之一,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意外伤害给其和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然而该险种购买不足的现状有可能影响其持续运营。本研究试图通过四个子研究探讨默认选项的助推方式是否能够促进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在线购买额。研究1通过实际销售数据分析,研究2~4通过实验发现:把默认选项设置在最高份数上能够有效地促进保险的购买份额。研究表明应用行为科学的发现可以有效促进公共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三组实验考察了线性和循环两种时间观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1表明与循环时间观的人相比,线性时间观的人在跨期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且验证了时间感知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考察了时间标记(有标记VS.无标记)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实验结果发现,在无标记情境下,线性时间观的人们会比循环时间观的人们更偏好近期选项;而在有标记情境下,这种效应会被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时间观可以作为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一种影响因素,并丰富了主观时间感知角度的跨期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怀勇  陈翠萍 《心理科学》2021,(5):1057-1063
当前,选择超载领域研究的焦点已从验证其是否存在,转向至其何时存在,即边界条件的探讨。本研究基于调节模式理论,分别以决策后悔和延迟选择作为选择超载的指标,开展两个实验探查选择超载存在的调节模式条件及所涉及的内在机制。实验1以决策后悔作指标,运用量表测试法操纵调节模式,初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决策后悔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体验到更强的后悔情绪,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决策后悔无显著差异;实验2以延迟选择作指标,通过任务启动法操纵调节模式,进一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延迟选择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更倾向于延迟选择,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延迟选择偏好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表明选择难度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效应。总之,通过采用不同方法操纵调节模式,选取不同的选择超载指标,数据结果都一致支持:评估模式的个体比运动模式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选择超载,选择难度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1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研究范式,探究被试对模糊的厌恶倾向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决策策略。结果发现:被试对确定选项和模糊选项的选择存在差异;在肯定形式下倾向于确定选项,而在否定形式下则倾向于模糊选项,采用了利益最大化策略。实验2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变式,通过操纵概率和任务类型,发现:模糊决策具有情境依赖性,并非任何情况下个体都厌恶模糊。当风险选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获胜机率比较小时,人们会偏向模糊选项。  相似文献   

13.
行为决策中的默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默认选项时, 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器官捐献政策、退休金储蓄计划和消费决策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损失规避、质询理论、暗含的推荐和神经心理机制四个方面解释默认效应的形成机制。默认效应还受到努力成本、默认选项的框架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探讨默认效应的产生根源、加强其跨文化研究以及拓展其应用领域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4.
决策中的延迟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明  傅小兰 《心理科学》2006,29(1):127-129
延迟选择(choice deferral)指个体在应该作出选择的时候却决定不作选择,包括推迟选择(如选择延迟选项)或拒绝在可选项中选择一个选项。本文首先探讨了影响延迟选择行为的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随后讨论了当在决策情景中引入延迟选项时,延迟选项对决策者随后情绪体验和决策行为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化身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的自我呈现方式,化身特点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即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采纳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虚拟情境模拟",对普罗透斯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仅系统考察了虚拟社交情境中化身的效应,而且着重考察了社交情境这一情境因素与羞怯这一人格因素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最终表明:(1)普罗透斯效应受到情境因素(社交情境)和个体变量(羞怯水平)的影响。(2)社交情境调节了化身的效应,进入社交情境中化身主效应显著,而在维持社交情境中主效应不显著。(3)在维持社交情境中,普罗透斯效应受羞怯水平的调节。低羞怯个体的社交表现水平比高羞怯个体更易受化身影响。(4)高低羞怯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于认知层面。  相似文献   

17.
消费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是消费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消费者模仿他人进行消费决策的行为.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逐步揭示了消费决策中羊群行为的产生根源.实验1研究表明,消费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是消费者利用一致性启发式或能力启发式加工信息的结果.实验2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进一步研究表明,个体使用两种启发式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大众和专家的刻板印象:他们总是认为大众和专家的决策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测词再认范式的变式,考察了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与自发情境推理。实验1发现,当给个体呈现既隐含特质又隐含情境的行为句子时,个体既进行自发特质推理又进行自发情境推理。实验2表明,内、外归因的个体均能够进行自发特质推理和自发情境推理,但内归因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与自发情境推理无显著差异,而外归因个体的自发情境推理强于自发特质推理。  相似文献   

19.
李晓明  谢佳 《心理学报》2012,44(12):1641-1650
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在被试进行决策前, 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 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 与正性情绪相比,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工策略, 增加了决策难度, 进而提高了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长期收益的跨期决策风格如何影响当下不诚信行为是决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研究着意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不诚信行为的规约作用及其条件。结果发现,(1)未来自我连续性高的人,更不能容忍不诚信行为,不诚信行为的意向更弱;(2)考虑未来后果在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未来自我连续性越高的人,越多考虑行为的未来结果,不诚信行为的概率越低;(3)熟人/陌生人情境对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考虑未来后果间关系发挥调节作用,熟人情境下,未来自我连续性高的人也会更多考虑行为的未来后果。这些发现对于理解自我连续性的行为规约功能和基于个体跨期选择助推诚信环境营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