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Tobii1750眼动仪,记录3~9个月中国婴儿对亚洲、高加索和非洲女性动态面孔的眼动扫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步表现出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他族。3个月婴儿对鼻子的注视不存在种族差异,6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对非洲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高加索,9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而对非洲和高加索鼻子的注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面孔种族接触经验影响了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面孔的眼动扫描。  相似文献   

2.
面孔种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与他族面孔的加工存在差异,即对本族面孔的识别比他族面孔更快速、更准确,而对他族面孔的分类则优于本族面孔。经验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面孔种族效应的发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婴儿面孔种族效应进行了研究,已有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自然条件下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出现与发展,即婴儿在面孔种族偏好、识别与分类以及面孔种族加工方式上的变化;(2)训练对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影响。未来应丰富研究模式,增强实验材料的生态性,联合新的神经生理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婴儿经验对面孔种族效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the other-race effects)指人们对面孔做个体辨别任务时辨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优于辨别他族面孔的绩效, 而做种族分类任务时分类他族面孔的绩效优于分类本族面孔的绩效。本研究通过知觉适应操纵被试对种族两歧(高加索和亚洲)融合面孔的种族知觉, 进而比较被试在两种条件下对同一张融合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和知觉辨别的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 知觉适应能使被试产生将两歧融合面孔知觉为与原始面孔所属种族相反种族的知觉偏向, 并且, 伴随着这种知觉偏向, 两歧融合面孔的加工出现了他族分类优势和本族辨别优势, 提示社会认知因素对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璘璘  王哲  张智君  宋赛尉  孙宇浩 《心理学报》2016,48(10):1199-1209
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认为, 随着知觉经验的增多, 人们加工面孔的专家化能力逐渐增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 在知觉面孔时更倾向于整体加工。该理论已经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但未能解释另外一些研究的发现, 即对他族人群没有长期知觉经验的被试在加工他族面孔时也有强烈的整体加工。本研究旨在考察知觉经验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影响, 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通过组合面孔范式测量了中国被试在辨别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的组合面孔效应(即面孔整体加工强度)。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1b以灰阶图重复了实验1a。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仍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2通过操纵种族融合面孔的有或无, 测量5 s的知觉经验对融合面孔的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被试在知觉融合面孔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国被试在加工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所诱发组合面孔效应有显著的、量的差别, 且这种整体加工的差异不会受到面孔肤色信息的影响。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中国被试在加工种族融合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整体加工。该研究的发现提示, 不论是短时知觉经验还是长期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的增加是面孔整体加工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一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图片和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被试在知觉面孔与一般物体时的眼动差异。在实验二中,考察被试在知觉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的眼动差异与时间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在加工面孔时倾向于首先在双眼间平移而后向嘴巴运动,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图片时则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2)在知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时则与实验一的面孔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相似文献   

6.
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实验1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喜好判断显著高于阈下呈现中性面孔和阈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实验2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阈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实验3的结果显示,阈下呈现的情绪人物面孔引发的正负情绪效价,不管对新异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还是熟悉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态度都产生了影响.总之,在情绪的正负效价水平上,阈下情绪启动会影响被试随后的人际判断.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任务浏览范式,选取积极、中性和消极的情绪面孔作为材料,将面孔划分为3个兴趣区(眼睛、鼻子和嘴),考察中国个体在加工本族与高加索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浏览本族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在浏览高加索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其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并且对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也显著多于眼睛的注视次数和时长。结果表明,在加工本族面孔表情,中国被试将鼻子和眼睛作为主要注视区域,而加工高加索面孔表情时则是将鼻子作为最主要注视区域,即中国被试加工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的注视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乾东  胡超  傅根跃 《心理学报》2013,45(2):169-178
本研究探究国内生活的幼儿在加工面孔时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研究选取了在中国本地生活并且没有与异族个体有过直接接触的幼儿和成人, 完成一个学习和再认本族和异族(高加索白人)面孔的实验, 同时眼动仪记录了他们看面孔时的眼动数据。结果发现:国内生活的幼儿和成人在加工面孔时存在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 即幼儿和成人均更多地看本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区域而更多看异族面孔的眼睛区域。此外, 相对于成人, 幼儿在加工面孔时, 更倾向于看面孔的眼睛部分, 进行局部加工。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家—— 新手理论, 对本族面孔更多的视觉经验将我们塑造成自身物种或种族的面孔加工专家, 从而对本族面孔更多地采取以鼻子为中心的整体化视觉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9.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75%的"一致"实验试次)与非预期实验条件(50%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雷怡  夏琦  莫志凤  李红 《心理学报》2020,52(7):811-822
近年来, 研究发现, 与成人面孔和其他社会性刺激相比, 成人对婴儿面孔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利用点探测范式, 结合眼动技术, 探讨了面孔可爱度和熟悉度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 成人对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反应时注意偏向更强; 眼动结果发现, 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首注视时间偏向和总注视时间偏向更强, 表现为注意维持模式, 并且, 这一效应只出现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而在可爱度评分上, 高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的可爱度评分显著高于低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结果表明, 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可爱度才会影响成人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 在偏好行为上, 对婴儿面孔的主观评定和观看行为上可能存在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探讨面孔部件(眼睛和鼻子)在个体和群体注意方向判断中的作用。实验1使用不同数量面孔的图片,要求报告群体或个体的注意方向。结果发现,多面孔条件下对群体注意方向估计的准确性高于单面孔条件。实验2采用眼动技术,探讨眼睛和鼻子在判断其注意方向时注视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基于单张面孔判断时,对鼻子的总注视时间长于眼睛;基于多张面孔判断时,对眼睛和鼻子的总注视时间没有差异。整个研究表明,知觉个体注意主要依赖鼻子,知觉群体注意依赖眼睛和鼻子。  相似文献   

13.
疼痛的威胁警示与趋近救助冲突近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点探测范式与眼动技术,以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探讨共情在疼痛功能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收集了33名被试的有效眼动数据,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疼痛面孔图片的早期注意定向更快(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与低共情组相比,高共情组被试对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分组分析显示只有髙共情组对疼痛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比中性面孔长。结果表明,被试存在疼痛面孔注意偏向,被试的共情水平可能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疼痛威胁的知觉。  相似文献   

14.
对面貌的相互关系及同步出现的有关信息的知觉对于从识别和再认一个简单模式或客体到形成一个类型的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设计了4个实验来考察四、七、十个月的婴儿对属性的相互关系的知觉发展变化.研究结果提出了婴儿对简单相关信息的加工的发展过程:四个月婴儿对独立的面貌信息进行加工,七个月婴儿对单一模式的面貌的相互关系进行知觉,十个月的婴儿能抽象出类型的恒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冠  周霈  张凯莉  王沛 《心理学报》2018,50(3):270-282
为了考察知觉负荷理论对于面孔多重社会范畴加工机制解释的可能性, 我们采用两个反应时实验探讨了姓名判断是否会在不同的知觉负荷条件下受到面孔性别与种族信息的影响。实验1通过侧抑制范式考察姓名判断中面孔种族引发的干扰效应是否会受到知觉负荷水平的调节。结果发现, 姓名判断的反应时间会随着负荷水平的提高显著延长, 即面孔种族引发的干扰效应不会随着负荷水平的提高而消失。实验2继续通过侧抑制范式考察了姓名判断中面孔性别引发的干扰效应是否会在不同知觉负荷水平下出现差异。结果发现, 在低负荷水平下, 个体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并且被试会倾向于将中性名字的性别判断为与面孔的性别一致。在高负荷水平下, 个体的反应时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 并且被试对中性名字的性别判断属于随机猜测水平。上述结果表明, 种族加工具有自下而上的强制性加工的特点; 性别加工是受到注意资源调节的自上而下加工,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类别知觉情绪识别范式,考察高、低羞怯儿童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差和知觉敏感性。结果发现:(1)相对于低羞怯儿童,高羞怯儿童倾向于将快乐-愤怒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愤怒,将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悲伤;(2)两组儿童在快乐-愤怒、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类别界线处的斜率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高羞怯儿童具有敌意归因偏向和更高的悲伤共情反应,而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表情的类别转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类别知觉情绪识别范式,考察高、低羞怯儿童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差和知觉敏感性。结果发现:(1)相对于低羞怯儿童,高羞怯儿童倾向于将快乐-愤怒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愤怒,将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悲伤;(2)两组儿童在快乐-愤怒、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类别界线处的斜率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高羞怯儿童具有敌意归因偏向和更高的悲伤共情反应,而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表情的类别转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P200、N200与“DM”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 即对异族面孔编码不充分是本族效应产生的部分原因; “新旧”效应主要从提取角度解释本族效应, 认为提取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困难。与本族效应有关的主要脑区有梭状回、扣带回与杏仁核等。此外, 丰富的本族面孔知觉经验也会造成本族面孔的右半球优势比异族面孔大。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本族效应的某些脑电成分、关注本族效应消失的神经机制以外, 从整合观点探讨本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伏干  闫国利 《心理科学》2013,36(2):284-289
采用眼动研究中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范式探讨中学生字词阅读知觉广度。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17名初中二学生和12名初中二学生进行了汉语字、词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实验1结果表明,初中二年级学生字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单字到右侧2个单字的范围;实验2结果表明,双字词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到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本研究推论汉语阅读过程进行的是词单元加工,而不是单字。  相似文献   

20.
叶榕  余凤琼  蒋玉宝  汪凯 《心理学报》2011,43(5):483-493
情绪性刺激的加工是否受注意影响目前尚存争论。基于许多操纵空间注意焦点的研究未能在注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精确的调节, 本实验将时间维度的注意瞬脱范式与负载理论相结合, 通过调节注意瞬脱中T1刺激物知觉负载水平的高低(箭头朝向相同与否), 观察被试在四种时间延迟条件下(延迟2, 延迟3, 延迟5, 延迟8)T2目标侦测任务恐惧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正确率, 从而对情绪性刺激的加工特征进行研究。实验发现:对恐惧面孔侦测的正确率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显著降低, 而中性面孔则不受知觉负载水平影响, 并且这种高知觉负载对恐惧面孔加工的抑制作用仅发生在注意瞬脱中的短延迟条件下。说明在知觉加工资源和注意调节作用同时受限的情况下恐惧面孔的优势加工受到限制, 提示情绪性刺激的加工与中性刺激相比消耗的加工资源较少, 并依赖于注意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