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企业中的道德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道德决策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如何进行道德决策,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企业中的道德决策这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介绍企业道德决策的主要理论模型;然后简要总结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最后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的企业道德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继平  王兴超 《心理科学》2012,35(3):706-710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819名员工为研究被试,探讨了德行领导在道德推脱影响道德决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德行领导对道德推脱与道德识别、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德行领导不会对道德推脱与道德意图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而会对道德意图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情绪性权衡困难下的决策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权衡是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情绪性权衡困难是指决策者在对与价值目标相关的特性进行权衡时会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在情感上难以对不同的特性进行权衡。在情绪性权衡困难条件下,认知努力最小化、准确性最大化与负性情绪最小化标准共同影响决策行为,表现出不同于低情绪性决策行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自己道德行为史来确定未来增加道德行为还是减少道德行为的过程,为分析现实中个体道德行为动态性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回顾道德自我调节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6):1429-1434
摘 要 本研究将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移情引入问题权变模型中,以探讨移情因素在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影响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情景研究法,随机选取256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测量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移情反应、主观道德强度及移情特质的问题。结果发现,1)移情反应在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2)移情关怀特质会通过影响主观道德强度和移情反应而作用于企业道德决策;3)结果大小、社会舆论和效应可能性对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影响机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6.
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73-579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 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道德韧性是成功应对道德逆境的高尚道德操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华民族的道德韧性得以彰显,有效地遏制了道德创伤的发生;但社会个体道德韧性的缺失,也使得部分道德创伤不容忽视,如果任其恣意蔓延必将消解和冲击人们抗击疫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抵御疫情中的道德创伤,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道德韧性,在应对道德逆境中塑造道德韧性,在探寻生命意义中升华道德韧性,在领导和权威人士履职尽责中激发道德韧性。  相似文献   

8.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5):1154-1158
本研究基于Hunt和Vitell(1986)所提出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随机选取129名MBA学生为被试,采用Reidenbach和Robin的多维道德量表和情景研究法,旨在考察个体在应对企业决策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道德决策(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道德意图具有高的预测效度;2)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德困境决策中的忽略偏差效应是指在道德困境中,当作为和不作为都会造成消极结果的情况下,个体认为作为导致的消极结果比不作为导致的消极结果更不道德,从而使人们在道德决策时更倾向于不作为的现象。由于传统道德决策研究范式存在义务论决策倾向性和一般性不作为反应倾向相混淆的局限,道德困境决策中的忽略偏差效应尚未做进一步探索。本文梳理了道德困境决策中忽略偏差效应的表现,通过CNI模型提出甄别和测量道德困境决策中忽略偏差效应的策略:创设研究情景; 分离不作为倾向性和忽略偏差效应; 综合探索忽略偏差效应的群体和个体特征。针对CNI模型的局限性,结合CAN算法和漂移扩散模型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唐江伟  路红  刘毅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830-1842
道德直觉决策研究是从直觉思维角度探讨决策者在道德境遇下的决策。道德直觉决策是道德情境下的直觉反应, 其理论基础包括躯体标记假说、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事件特征情感复合体系以及双系统理论; 道德直觉决策机制至少包括:无意识加工、情绪加工和直觉加工三个基本的心理加工过程, 与之对应的神经系统则至少存在三个可能的脑神经回路:无意识加工的道德脑区、情绪加工的道德脑区和直觉加工的道德脑区。研究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道德直觉决策的一般性影响因素--文化、道德境遇、经验、情绪和道德直觉; 揭示了道德直觉决策的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在加强理论建构的基础上, 通过更缜密细致的实验设计去探究决策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并明确道德脑区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11.
荀学通过“道德之合”、“天人之合”与“知行之合”对其二元认识论致思模式进行深层论证,提出与传统儒家思孟学派显著不同的个体道德认识理论.其理论特色在于不局限于从人性论的角度来探讨个体道德认识,而是将逻辑论、人性论和宇宙论有机地融入认识论中,使其具备更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谷  周晖  丁如一 《心理学报》2013,45(6):672-679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中,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词语”“负性特质词语”或“中性词语”,并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与关键词有关的事情。启动完成后,考察其捐助行为。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被试愿意捐助的数目显著高于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启动组。研究二用同样的方法改变被试的道德自我知觉,然后对被试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负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发生率和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本研究表明,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不一定遵循负反馈机制:虽然“道德净化效应”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道德许可效应”的预期。  相似文献   

13.
周森 《道德与文明》2021,(1):118-126
20世纪中叶罗德里克?弗思提出的理想观察者的理论模型,为道德增强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可以启发我们设想出一种辅助人类做道德判断的人工智能形式——人工智能道德顾问.它和理想观察者之间有着诸多相似性:二者在道德判断中都是无私的、冷静的和坚定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理想观察者是绝对完美的理论模型,但人工智能道德顾问是相对的、致力于实用的具体工具,它将考虑使用者自身具体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尊重个体的道德自由、直觉与情感,同时又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反思平衡.因此,人工智能道德顾问能够严肃地回应保守主义对人类道德增强的反对意见,并弥补高技术环境下人类道德能力的不足,帮助人们做出更为理性的行为选择,从而有效地消除技术偏见,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道德领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 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 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 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 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 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 分别计算个体对结果(Consequences)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moral Norms)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Inaction versus action), 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 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道德悖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悖论的认知范式,伦理学界考辨既有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审思道德实践领域的认知困境,试图给出消解道德悖论的一般路径.道德悼论研究至少具有三重价值和意义:可以推动道德理论实现质变性创新;增添人们的道德智慧、化解道德实践悖境;转换道德认知方式、提升人们的道德悖论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而在相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又有一定的正面价值。道德代价的正面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Jones(1991)的问题权变模型,采用情景研究法,考察主观道德强度的结构以及主观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137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关于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问题.结果表明:1)主观道德强度是1维结构;2)主观道德强度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3)结果大小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会舆论对道德识别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洪军 《伦理学研究》2015,(1):72-78,133
道德基础理论的内涵包括先天道德心灵初稿论、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道德判断直觉论和道德基础多元论四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修正"论外,其他部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或批判,海特对此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回应。道德基础理论以"初稿"论和"修正"论为立论起点,精心制作了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式,用五项标准筛选出了六组道德基础,理论体系比较完备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向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拓展了道德研究的方法和视野;理论体系阐释略显简单而随意,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发展和应用空间也值得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之道德的内容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道德教育的根本宗旨应是培养既愿做又会做"道德人"的"道德人",这就要求道德教育之道德的内容应是由道德知识、特定社会的道德现实、主体的道德能力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不作如是观,道德教育培养的"道德人"便只是"道德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能会因缺乏道德实践能力而时常陷入道德悖论的"困惑"之中,进而可能背离愿意做"道德人"的初衷,转而渐渐不愿做"道德人".构建合理的道德教育之道德的内容结构,需要厘清基本理路,作多方面的认知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