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要读过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传记或有关的纪实文章而人,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他是位颇为幽默的人,而且他的幽默往往出语超凡,令人耳目一新,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或笔者所见,钱钟书先生的幽默按内容分,大致有三类:一、婉谢拜访。盛名之下.慕名求教、登门拜访者众多.钱先生课以为苦.极办躲避。有一次.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求见钱钟书,钱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回答风趣而委婉。二、不幕钱财,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先生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专门派人远涉生洋,叩…  相似文献   

2.
正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问钱钟书先生是否认为金钱万能,钱先生以一贯诙谐的口气回答道:“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难道还会迷信它?”钱钟书先生学问大,志行高洁,手面也不窄,所以能用“太极推手”四两拨千斤。若换了旁人,即便是侮蔑列祖列宗的那号顽主,在财神爷面前,也总要恭恭敬敬烧上一炷高香,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有“天下第一狂”之隆誉,据说当代政经文史之社科界没谁入过其法眼,有好事者一目一字核对了钱著,得出结论谓:钱钟书不曾夸过当代学人、文人、政人、商人。  相似文献   

5.
通常来说,有“直谅”美称的人,我们往往无法与之成为很要好的朋友,而有时善用谎言规劝安抚的人,也不能就此被我们定为虚伪之辈,而充作仇敌。在钱钟书先生看来,“大凡最自负心直口快的人,同时也最受不起别人的规劝”。所以爱用直谅刺他者,也并不喜欢他人拿直谅来戳己,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谎言的诞生可以适当地促成人际之和谐。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7.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朱哲“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广〈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问钱钟书先生是否认为金钱万能,钱先生以一贯诙谐的口气回答道:"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难道还会迷信它?"钱钟书先生学问大,志行高洁,手面也不窄,所以能用"太极推手"四两拨千斤。若换了旁人,即便是侮蔑列祖列宗的那号顽主,在财神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刘节先生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孔子的“唯仁论”》、《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等文。刘节先生在这些文章中发表的意见,在我看来,是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实际上是用他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唯仁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他认为,只有用他这样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才能揭示“历史真象”,才能“古为今用”,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不少同志已对刘节先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刘节先生在不久前的发言中,还坚持己见,继续争鸣。为了明辩是非,为了追求真理,争论应当继续下去。本文拟对刘  相似文献   

10.
欧阳康:跨文化的隔障、误解及其超越钱钟书先生写《围城》,描绘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即城里人想逃出城,而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城。比较文化中的“围城”现象尤为明显,其“围城”现象的实质是文化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文化误解。由此又导致两种极...  相似文献   

11.
父亲钱基博     
正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是国学大师,在文坛领域颇负盛名,却很少有人了解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其实钱基博的国学造诣不在儿子之下,他曾是20世纪30年代的四位国学大师之一。钱钟书出世后就出嗣给伯父钱基成,伯父对他采取放羊式教育。伯父每天下午授课,上午则带着钱钟书上茶馆、听说书以及品民间小吃。钱钟书玩得非常开心,逐渐染上了晚起晚睡、贪吃贪玩的坏习惯。1920年,伯父去世后,钱钟  相似文献   

12.
陈良运 《周易研究》2002,10(5):64-71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3.
最初书缘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但是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他出世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年仅10岁的邓中夏正在一座木桥上玩耍,几个同学跑过来对他说:“快去,外面来了个游学先生,口口声声要我们先生对诗,见先生不理他,他就大吹牛皮,真气死人了!”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82年,笔者就认识了中国杂技团一级演员、魔术师金业勤先生。那是在一次反对“特异功能”的会议上,金先生还特意单独为我表演了“透视”的魔术。这段难以忘怀的情景在我的《亲历特异功能》一文中有记述(见《科学与无神论》2001年第6期)。 金先生说过,他打年轻时就了解这类骗术。他怎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年仅10岁的邓中夏正在一座木桥上玩耍,几个同学跑过来对他说:“快去,外面来了个游学先生,口口声声要我们先生对诗,见先生不理他,他就大吹牛皮,真气死人了!”  相似文献   

17.
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  相似文献   

18.
鸟鸣故乡     
人就是达样奇怪,在城里住久了,反倒想起乡下的生活,这就像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一朱光潜先生在今年一日十六日人民日报上發表的“美就是美的观念嗎?”一文里,批評我的“美是观念”之说,認为美是“艺术的一种屬性”,同时力持“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說。朱光潜先生的定义和他的批評是根据他的美学理論而来的,因此,在这里除答复外,有一并进行研討他的美学及其源流的必要。首先,我們簡单地看一看“美是艺术的一种屬性”的定义。朱光潜先生的这个定义,跟一般的理解含义不同。一般的理解就是说艺术有許多屬性,美是其中之一,通常称之为艺术性.但是朱光潜先生的这个定义是美本身的定义,那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以来,馮友兰先生发表了許多文章,闡述了他的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随着討論的深入,馮先生对这个观点,不断地作了一些补充,論点更加系統,我們和馮先生的分歧所在也就越来越明白了。馮先生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概括起来讲是:一、所謂“普遍性形式”,“就是把一个阶級的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都是以超阶級的形式提出的”实质上馮先生所謂的思想的“普遍性形式”,也就是思想的超阶級性。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形式”和思想的“阶級内容”的关系,照馮先生的看法就是:“普遍性形式即寓于它的阶级性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