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样的告别     
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举世闻名,国人有4700多年的饮茶历史。记得当年“全国翻译导游资格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茶叶的填空题:  相似文献   

2.
茶叶栽种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利用茶叶治病,两千多年前已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秦汉之后饮茶之风逐渐传开,唐朝时栽培茶树已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被尊为茶祖的陆羽(733~804),出身于寺院,三岁为竞陵西挡寺智积禅师收养,专为他煮茶,练就一手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  相似文献   

3.
敖雪 《美与时代》2004,(5):60-61
"武宁采茶戏"简称"武宁茶戏",是赣北民间一个独具风格的剧种,为江西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武宁、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铜鼓、靖安、奉新发及湖北的阳新、大冶、黄梅、文济武穴等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赣北地处幕阜山西南,境内丘陵起伏,绵亘数百余里.人民勤劳,以产茶叶为主要农事之一.唐宋年间,"宁红茶"就己名驰海外,清康熙之际,种茶采茶,蔚为风尚."清明时节雨麻麻,又插秧来又摘茶",这两句民歌便是当时赣北人民劳动情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从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历史开始,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传承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茶因为其独特的清高气质而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元素之一而享誉世界。设计要以人为本,并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设计不简单只是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扩展和传承。也正因为如此,各种独特的传统元素与茶叶包装本身设计相结合,就更可以促进商品销售和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传统元素为包装设计的内容元素注入新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它在包装设计上体现的艺术及其多维价值被人们重新认知和品鉴。这里主要从茶叶包装的种类、功能,传统元素与包装如何能有机结合的方面浅析茶叶包装与传统元素。  相似文献   

5.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15日到16日之间短短的21个小时,从此改变了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太空的距离。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在全世界人民的注目下,乘着我国自己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登上了太空,然后又成功地返回了地球。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世界人民为之赞叹。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首次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具有政治、科技、军事等多重意义。具体来说,它使“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如今因“神五”  相似文献   

7.
回族油茶     
油茶,又称面茶。说它是茶,因为油茶最初是加放少许茶叶的,现在则比较灵活,有加的,有不加的。虽然不加茶叶,却仍称为油茶。这种茶是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北的人们大都品味过的一种饮汤,其中又以回族的羊油茶最为常见,也最受欢迎。回族喝油茶,古已有之,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明朝养生家黄正一《食物绀珠》两书里都介绍过回族油茶,曰:“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滚,用面粉炒黄搅之,佐以椒盐葱桂之类,以凝冷成团。每摘少许,煎汤饮之,冬日最宜,体温而适口。”这和现在制油茶的方法大同小异。现在的制法一般是先将适量羊油切碎、熬化,将面粉炒成…  相似文献   

8.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9.
梁圣心 《佛教文化》2010,(2):104-107
<正> 茶叶最早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是在中国,并逐渐升华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种茶、制茶的技术和煮茶和饮茶之方法,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再经过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由北方传入俄国、波斯等,16世纪流传到欧洲大陆并进而至美洲大陆,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0.
曾凤杰  乔洪 《美与时代》2015,(2):107-109
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丝制品中的精美品种。丝绸与茶叶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将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能使蜀绣的艺术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同时,蜀绣不仅可提高普洱茶的外观品质,天然丝制品的蜀绣也有利于普洱茶的保存。实验证明,用蜀绣做普洱茶包装宜用天然丝制品为原料,以体现传统文化的图案做纹饰,以红色为主色,选择适宜的针法。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有益的,对蜀绣技艺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柳少逸,蔡锡英“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法则”,是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解释自然、社会等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说理工具,它在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哲学等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早已得到历史的认可。但在...  相似文献   

12.
于闲晨静夜,在假日双休,凡"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机,懒懒地偎在沙发或床侧,左手茶,右手书,书韵与茶香交替成趣,任思绪穿越红尘俗世,游历千山万水,想起那一片片曾经鲜亮的茶叶……青山上,在朝晖夕岚里,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它曾沐浴灿烂阳光,遍览流云  相似文献   

13.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那醇美芳香的绿茶气味,那碧绿晶莹的绿茶汤色,历来为他们所钟爱,被视之若宝。绿茶是当地穆斯林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宁可数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他们一生以茶相伴,休闲时饮茶,繁忙时也饮茶;上坟“做好事”饮茶,结婚摆喜宴也要饮茶;若有客人到访,也必首先待之以茶。故凡上年岁的滇中穆斯林,几乎人人喜饮茶、善饮茶,个个皆品茶、鉴茶高手。一般未入水浸泡的干茶叶,他们无需品尝,只要观其颜色,再凑鼻孔一嗅,便能分辨出茶之种类及优劣等级。饮绿茶,是云南穆斯林的共同嗜好,饮茶方式在不同地区也…  相似文献   

14.
茶韵悠长     
茶,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茶香袅袅,茶韵悠悠,闲暇之余,总喜欢独坐一隅,静静体味茶的韵味。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一片片的茶叶在开水的作用下,变成一簇簇嫩芽,齐刷刷地立在杯底,甚是好看。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  相似文献   

15.
养壶·养心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文章叫《养壶》,他说:一把好壶,它的外表和内力都酝酿了时间的光泽,有着深沉的香气,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无数好茶所凝聚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教士与十九世纪福州的茶叶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州成为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与西方列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以及要急于展开对福建的茶叶贸易分不开的。在福州开埠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福州茶市的日益兴盛,传教士与茶叶贸易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触角从单纯传播福音开始延伸至与茶叶相关的经济活动,其身份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西方传教士与福州茶港开埠以及与茶叶贸易及商务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等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经济活动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正"茶事"逐渐上升为"参禅"本身,与佛教的智慧、觉悟等相连,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和精神性等内在的因素,"禅茶"成为了一种当之无愧的中国化的佛教修行方式。近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中提到"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深化茶文化的交融互鉴。"在发源于中国的茶及茶文化盛行于世界的过程中,佛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佛教的参与,尤其是佛教禅茶的形成,为原本单纯具有生物意义上生津止渴、缓解疲劳、提神益思的"物质之茶",赋予了人文情趣、礼仪规制和净心修身的意义,塑造了"精神之茶",使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历史上多谈“孝”道,现在谈“孝”,尤显必要。“孝”是一种溶入我国人民血液中的传统道德。它在历史上虽然也曾起过消极作用,但是它更收到过使家庭老少相安,兄弟和睦相处的积极效果。然而在以往一段时间内,对“孝”竟大加批判起来。“五四”时期批判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茶宴     
我国的茶宴春碧,洪金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茶宴,在我国古来有之,于今仍被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情好客,客来敬茶,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宋·杜丰)。由之,富有文明道德的茶宴便形成了久传不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僧人的生活世界中,茶果与茶药是伴茶的常用之品。茶果可是点心之属,也可是水果。茶药则比较特殊,是一种具有养生功效的丸药,且主要流行于北宋。南宋之后,僧人的茶汤生活中,逐渐增加了吃药石这一项活动。作为僧众生活中非常普通的食物,茶果与茶药也被纳入僧人的行持仪轨与饮食制度中,成为他们践行礼制的手段与工具,而这些普通的茶食在宋代寺院的制度中,也具备了更多样的意义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