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山寺古名灵岩寺,在繁峙县天岩村西隅。概况五台山跨越五台、繁峙、代县阜平四县。繁峙境内的岩山寺、吉祥寺、公主寺、宝藏寺、秘摩岩等,均属五台山佛刹之列。由台山北行必经此地。古时大同、浑源、京津、张家口及至朔漠地带佛徒居士朝山进香者,多要至岩山寺歇宿而后登台。也正由于如此,明代以前这里香火隆盛,寺院颇兴。入清以后,随着宗教的衰微,香客渐少,布施贫乏,寺院逐渐败落。处于台山脚下荒僻山村的岩山寺,几乎被人们所遗忘,殿宇拆卸,变卖财产,典当一空;  相似文献   

2.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为北地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寺中现存石碑一通,碑尾有“(?)正隆三年戊寅岁十五日建讫”。则此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式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留存至今只有南殿(文殊殿)为金代原物(惟屋顶为元重筑),难能可贵的是四壁满布壁画,熠熠生辉。据文殊殿西壁南上方题记说明,壁画是六十八岁的宫殿画家王逵等用了十年时间(从正隆三年到大定七年)。  相似文献   

3.
侯慧明 《法音》2021,(8):47-51
岩山寺,古称灵岩院,位于繁峙县天岩村。金正隆三年(1158),建正殿(即水陆殿)五楹,并在殿内绘制水陆壁画,又建文殊殿(南殿),并于金大定七年(1167)绘制完毕南壁。南殿西壁壁画南侧上部题记曰:"首□□□□发诚心益舍净财愿画西壁□诸人名姓如后:□□、赵园、□□、母段氏、霍庙、韩氏、王政、高氏、博德、冯氏、□□、母王氏……大定七年(1167)前二十八日画了灵严院,普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并小起王辉、宋琼、福喜、润喜。"  相似文献   

4.
善化寺     
<正>善化寺位于大同城区南隅,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佛教寺院。寺内的建筑和塑像吸取了宋、辽、金三代的精华,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据善化寺内金代碑记载:"寺建于唐,明皇时与道观皆赐开元之号。"由此可以看出,作为  相似文献   

5.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西蜂窝寺是甘肃境内最早的佛寺之一,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印度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诸教派均在该寺留下印迹,并交相融汇。寺内高僧辈出,其中不乏彪炳青史的爱国高僧。西蜂窝寺承载着汉藏民族友好交流佛教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树立了汉藏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1)
江西省武宁县的杨州乡弥陀寺(原名西瓜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近年经政府拨款修建,并由赵朴初居士题写寺名和佛殿匾额,是该县的有名禅林。寺内老僧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寺  相似文献   

8.
根善  果三 《法音》2002,(10):86-86
江苏宝华山隆昌寺举行建寺1500周年庆典本刊讯秋高气爽,桔绿桂香。10月18日,素有“律宗第一山”之称的句容宝华山隆昌寺隆重举行建寺1500周年庆典暨祈祷和平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大德居士和省市有关领导、各界嘉宾数千人参加了庆典。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隆昌寺方丈慈舟法师主持了这一庆典。随后还举行了隆昌寺北坡路、戒公池、观景楼、传贤堂等工程竣工典礼。宝华山原名花山。隆昌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匾,遂称为隆昌寺。据《宝华山志》载,从古至今“得戒僧徒遍于天…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尊胜寺因寺内存有两座石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而闻名于世。 尊胜寺位于五台山南面厩阳岭畔。昔日,这里佳木葱葱,景物殊胜,是善男信女朝台礼圣必经之路,被称为“五峰咽喉”。  相似文献   

10.
保定市清真北寺位于后卫街44号,全寺占地三亩多。据原碑文记载,本寺始建于清朝乾隆癸酉年(公历1753年)。寺内共有瓦房二十六间(不包括大殿)前后两层院落,步入大门,前院北侧九间房是水房子南侧有房四间为教室、“架子房”、红白事务用具储存室。里院有南北讲堂各三问,北讲堂为阿訇的诵经室、宿舍及讲学室,南讲堂三间为海里凡学习室及宿舍,周围均有游廊通往大殿。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8,(5):63-63
本刊讯4月2日上午,广东省佛教协会、广州市佛教协会、广州六榕寺联合在六榕寺内,隆重举行缅怀云峰上人圆寂五周年纪念法会暨《云峰长老诗文选》发行仪式。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绿平、副主任杨源兴,省人大常委、省人大华侨外事民族宗教委副主任褚国祥,  相似文献   

12.
普正 《法音》2002,(5):29-34
海印寺在新罗时期是华严宗十大道场之一,现为曹溪宗五大丛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禅教大本山之一。因寺内保存有高丽大藏经版,即所谓的“八万大藏经”,因而被尊为法宝宗刹。寺内目前有五百多位僧人,是拥有禅院、律院、讲院的海东名刹,并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海印寺的名称和创建缘起海印寺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伽耶山,亦名牛头山,是新罗时期高僧义湘大师的弟子顺应和理贞二位法师,为弘扬华严宗而于公元802年创建的道场。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是《华严经》。在《华严经》“贤首菩萨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  相似文献   

13.
座落在高原古城——西宁市东关大街的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十多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相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寺内《重建西宁大寺碑记》记载:  相似文献   

14.
正化觉巷清真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鼓楼西北隅化觉巷内,又被称为"清真大寺""礼拜寺""清修寺""东大寺""化觉寺"等。这座有着中式建筑风格的古老清真寺,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等中国最古老的几座著名清真寺齐名。一化觉巷清真寺的建寺沿革可追溯至唐代。据现存寺内的《创建清真寺碑》碑文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工部督工官罗天爵奉命"董理匠  相似文献   

15.
杭梵 《法音》2001,(2):10-10
本刊讯 佛教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1927年以来,因多种原因没有传过戒。为了续佛慧命,使正法久住,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杭州市佛教协会于2000年12月12日至2001年1月8日分别在上天竺法喜寺和三天竺法镜寺举行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参加受戒的戒子男众289名(其中越南戒子2名)、女众177名。  传戒法会礼聘杭州灵隐寺方丈木鱼法师为得戒大和尚,福建太姥山平兴寺住持界诠法师、莆田广化寺住持学诚法师分别为羯磨阿阇黎与教授阿阇黎,尊证师由定本、光泉、定康、元观、名中、觉和、净妙诸法师担任;比丘尼得戒大和尚…  相似文献   

16.
荐福寺在唐代曾为皇家寺院,名振一时。历史变迁,这里遗留下历代碑石40余通,明代《圣旨》碑是其中之一。通过运用静态的考证分析,加之实施运行动态的相关考察,对此碑文进行了探究,从中发现了一些历史信息,揭示了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证史作用,体现了它的史料价值所在,为多角度了解荐福寺小雁塔的历史面貌提供了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相关文献可证,唐五代时期,京兆府、河南府、汝州、汴州、代州、潞州、润州、安西都护府、成都府等9个州(府)境内的宝应寺、慈恩寺、千福寺、广爱寺、龙兴寺、相国寺、佛光寺、仙岩院、甘露寺、悲田寺、宝历寺、大慈寺、圣寿寺、四天王寺、中兴寺等15个非石窟性佛寺之内,存有戴逵、吴道子、韩干、尉迟乙僧等多位著名画家以及不具名作者,分别创作的千钵文殊、菩萨骑狮子、维摩示疾文殊来问、五髻文殊、五台山文殊菩萨变相等诸多文殊题材的壁画。  相似文献   

18.
大同善化寺是迄今保存相对完整的辽金佛教寺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是辽金佛教文化的宝库.善化寺内保存的朱弁碑,既是辽金碑刻及书法艺术的杰作,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就朱弁碑文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人物、史实、历史背景等进行细密考察,其中关于丁暐仁和孔固的情况、朱弁的身世经历,以及他与佛教的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或有新的发现和见解,或添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广胜寺在山西省洪洞县境东北霍山南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霍泉即发源于北。寺区古柏苍翠,溪流潺潺,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据《山西通志》等记载,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名“古阿方王塔”,唐大历四革(公元769床)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名,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寺内建筑均悉数毁于平阳大地震,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曾作补葺,形成现状,主要殿堂均为元代遗构。寺由上、下两寺和水神庙组成,上寺在山巅,下寺在山脚,水神庙在…  相似文献   

20.
在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金代绘壁遗存中,山西繁峙岩山寺以其文殊殿内精彩的金代壁画而知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的世俗化倾向。其中,无论宫廷还是市井、城市还是郊野、神仙还是平民,都以日常惯于理解的方式来描绘,将宗教性、世俗性、贵族性、平民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从理想到现实、从神话到真实的一个杰出的立体图景。从画家的个人经历与绘画风格、宋金文化融合对金代绘画的影响、佛教图像的汉化与世俗化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使其壁画世俗化转型的原因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