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学国、金鑫先生认为,禅宗的“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一切现成”等观念,是在如来藏佛学与华夏自然思维的影响下,通过对般若思想的误读而形成的,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本文则认为,禅宗的上述观念皆有般若经论依据,“即事而真”源于《般若经》“一切法皆即真如、法界、法性”的原有说法;“理事圆融”是对般若经“唯有诸法,互相滋润,互相增长,互相圆满”的合理解读;“一切现成”系对《般若经》“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道”的准确阐释.禅宗尽管对般若思想进行了中国化表述,但并未背离其根本旨趣.吴、金两位先生不但误读了禅宗与般若,也误读了华夏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2.
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3.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2,(2)
《心经》是一部《大般若经》的提纲,又是这部经的总结,文约义赅,为佛家讲说、诵读最广的一部经。因此,它的译本也比较多,现在知道的就有十三种,常见的有以下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宏度 《法音》2008,(5):7-10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的〈习应品〉第三之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  相似文献   

7.
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9.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0.
智梁 《法音》2007,(7):6-7
本刊讯今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回到江西永修县,视察他曾驻锡五十年的道场——云居山真如禅寺。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真如寺座落在云居五老峰前。据南宋张大猷撰《云居开山缘起记》记载,云居山建寺始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道容禅师  相似文献   

11.
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老》、《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倍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化、玄学化,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正长治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战国时设上党郡,隋设潞州、沁州,唐宋金元之间上党地区沿革时有变化,但大部分时间仍称潞州、沁州。明初潞州升直隶州,嘉靖中升为潞安府,领屯留、长治、长子、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壶关八县,明洪武中沁州升直隶州,领沁源、武乡二县,清代仍之,今长治地区即指潞安府和沁州直隶州所辖十县。金元时期长治全真高道辈出而宫观林立,实为当时全真道教在山西乃至华北传播的重镇之一。据《终南山大重阳万寿宫真元会题名记》碑阴所载元延祐四年(1317)前后的各地全真宫观名录,当时潞州有长春观、玉皇观、全阳庵、保  相似文献   

13.
唐代龙朔三年(663)玄奘大师编译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堪为大乘般若经典之大成,其收集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根本思想。《大般若经》中广说境行果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我  相似文献   

14.
东晋名僧支遁在其《即色论·妙观章》及《逍遥义》中展示了他对于大乘般若中观双遣显中思想的高妙解悟,提出了"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的非一非异之论。但在其诗歌创作中,却显示出了色、空两边的断灭之态,其抽象说理方式树立概念名相而非荡相遣执,有偏执真如而捐弃色法之嫌。本文讨论支遁思与诗中所出现的背反,并试图敷演此种背反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般若心经》属佛教般若类经典.它言简意赅,思想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极大,是我们今天研究佛教的基本典籍之一.据我调查核实,在从三国至今的漫长岁月中,该经曾被译出达21次之多,历代的注疏则在百家以上,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它的重视及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重要.近几年我在整理敦煌遗书的过程中,发现敦煌遗书中所存《般若心经》的译本、注疏很多,这说明该经当时在敦煌也十分流行.不少敦煌《般若心经》写本的末尾附有题记,在此摘引几条,以反映敦煌流传《般  相似文献   

16.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17.
李海峰 《法音》2008,(1):16-20
般若,梵语为prajana,意为智慧。般若是诸佛之母,是佛法的核心。般若思想从小乘到大乘经历了逐步的发展过程,小乘主要讲人空法不空,大乘初期讲人、法二空,后期又讲到空有圆融。在中国佛教史的著述中,一般论述般若思想的发展,到中观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同时,人们一般认为《华严经》与《般若经》中的"一切皆空"的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华严经》在说"空"时是有所肯定的[1]。笔者认为,般若  相似文献   

18.
李光明 《法音》2022,(5):11-15
<正>一、法海寺及石塔概述法海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坐落于今河南新密市老城区西街路北(图1)。根据明正德十二年(1517)《赠密邑法海寺住持上人宝藏重修废寺落成序》和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法海寺记》碑[1]及民国时期相关踏查记录来看,法海寺原为北宋敕建的法海院,其总体建筑布局是坐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石塔、大雄宝殿、藏经阁(字藏)等,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僧房等,寺内还有经幢和碑刻等物。目前,寺院中轴线上尚存山门、石塔和大雄宝殿,两侧为后建建筑。其中的石塔因寺得名,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6)
《心经》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略称,中略为《般若心经》,为般若之心要。《心经》言简意深,汉文(玄奘译)全文只二百六十字,念起来省时间,背诵琅琅上口,对于一个终日忙碌的人,以此经为日常功课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肇论》。这不仅是遵式对僧肇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肇论》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