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何以表现"实在",是哲学、语义学和认知科学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它充斥着悬而未决的问题、谜题和悖论。在论述语言与知识关系的《克拉底鲁》中,柏拉图着重说明语言在认识"实在"中的中介角色和基础性工具地位;作为一种用于分离"存在"的工具,语言有客观上确定的结构,从一开始就同"实在"同构,并映照"实在"的结构。但在其他地方,柏拉图却基于"思想本身在结构和内容上是语言的"的原则,对语言的价值、意义、真理的本性,及语言与思想、"实在"的一般关系做出不同论述。通过对柏拉图相关对话录及其现代阐释进路的分析可知,与当今分析哲学将语言学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应用于语言学的科学哲学来发展的主流思路不同,柏拉图并不认为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语言研究不能与对稳定"实在"的研究相提并论,尽管他深信词源学的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精神和肉体问题的一般系统方法,导源于被称作系统哲学的一般理论结构。这种概念结构将实在与功能和组织联在一起,而不与物质或实体联在一起。它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力图综合各种科学理论,形成一种揭示实在本性的内容坚实的理论,去回答那些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自然、人类和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想谈谈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中一场重要的争论,即关于真理和实在的本质的争论。这无疑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甚至在柏拉图之前就是如此。然而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这些问题有了某种新的和特别的意义和重要性。因为当这些问题与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相联系时,它们就以一种清晰的形式被提了出来。如果我们试图理解实在的本质,一种聪明的设想是,我们必须检验我们关于实在的那些  相似文献   

4.
“实在”概念辨析与关系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论与反实在伦之争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也是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论前沿。尽管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通常并不直接构成对于哲学问题的逻辑支持或否证,但是,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再次成为哲学讨论焦点的关键因素,无疑正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中对于物理实在、尤其是微观实在的种种性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从一般的“实在”概念辨析入手,探寻它的定义方式及其可能的逻辑悻难,特别是它如何在微观领域中面;贴实证困难并被引向反实在论的方向,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  相似文献   

5.
物理实体是物理经验的理论抽象,它的实在性从来是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求得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本文倡导一种寓于正常人思维习惯与科学家正常研究程序之中的进化哲学。这种哲学寓本体哲学、认识哲学与语言哲学于一体,强调思维关于经验的“形下”操作与关于实体本性把握的“形上”操作之间的交替作用,对于常识实体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物理实体的实在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冲突,可以而且只能在无穷的认知序列中解决。一、三种实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在这个词的朴素含义就是“存在着的东西”。然而,在不同境…  相似文献   

6.
张奎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上发表了《存在、实在、实体》(以下简称《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实体、物质等范畴的规定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研究这些基本的哲学范畴,对于理解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不能同意《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物质范畴所作  相似文献   

7.
虚拟实在真的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吗?--与翟振明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山大学哲学文库第9卷靶子论文推出了翟振明的<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一文(以下简称翟文).该文以思想实验的形式,试图通过论证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驳倒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得出实在论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哲学行为主义、心身同一论、功能主义、异态一元论、取消主义和解释主义一般被划归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阵营。它们在本体论的基本承诺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坚持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这就是物理实在,不存在与物理世界不同的心理世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其他的心灵哲学理论区别开来。尽管如此,细究之下,在关于心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在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建立 ,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与虚拟有关的新名词 ,比如 ,虚拟共同体、虚拟企业、虚拟银行、虚拟大学等等 ,这些新的名词所反映的对象毫无例外地都与“虚拟实在” (virtualreality)有关 ,以致于人们不得不从哲学上去思考 :究竟什么是虚拟实在 ?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本文试图对此作出探讨。一、虚拟的哲学界定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献里 ,虚拟实在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透过这些表层的定义 ,我们发现其背后都隐含着对虚拟概念的不同的哲学解释。但是不管这些定义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实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 ,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 ,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然而 ,一旦我们深入思考 ,一旦将技术的多重属性加以分析 ,“技术实在”就会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进行哲学追思的问题 ,比如 :应在何种意义上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实在 ?技术的功能是一种实在吗 ?技术实在与科学实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技术的本质 (本体论 )研究 ,还是对于技术的现实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在 ?如…  相似文献   

11.
最近拜读了张华夏先生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大作:《“五个月亮爬上来”——谈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实在”概念》,有些不同想法,因为确实涉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希望提出来讨论,以求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6,(1):151-159
与希腊哲学的主题始于存在问题一样,印度哲学亦源于对于存在(梵、我、有)问题的讨论。两者几乎同时探讨作为超越终极实在的存在,为各自传统的精神生活的开端奠定了基础。在领会存在问题方面,两者有相似处,但在表征存在之内容与结构方面,却发生了分流。存在的"神显"在希腊哲学中平衡于智性层面,这导致了古典哲学的成立。在印度,神显进入灵性深度,令奥义书的"大梵明"(或"有明")及其后继(含佛教、耆那教等出世教派)均成为救赎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13.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黑格尔哲学的评价时提出过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整体比部分是否更实在?是否更有价值?他认为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撇开黑格尔哲学是否如此不论,就罗素提出的问题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可惜这个观点并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现代科学发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当代哲学的分析主义与系统论之争似乎在暗示着罗素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4.
刘杰 《哲学动态》2007,(11):36-42
玛丽.兰(Mary Leng)是英国当代数学哲学界的青年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学中的虚构主义、数学反实在论以及数学应用中的哲学问题等,其即将出版的著作为《数学与实在》。2006年5月她专程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讲学访问,在此期间,笔者对她就当代数学哲学中的各种代数式观点进行了专访。问:传统的数学哲学最关注数学基础问题,哲学家与数学家们都试图为数学找到一个坚实而明确的公理基础。逻辑主义、形式主义以及直觉主义者三大基础纲领已经被发展起来,但学界就这一问题始终未达到共识。请问,数学基础问题的研究在当代西…  相似文献   

15.
我从一个顿号开始。这个逗号位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里一个关键的命题中。对由这个顿号分开的词之间关系的解释,是最初的问题,后面的篇章把这个问题作为目标,加以阐明、研究并试图解决之。被这个顿号联系起来并隔开的词,指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可以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他思想发展变化中找到,并且可以在总的哲学传统中找到。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些概念看作关于语言、思想和实在三者关系的哲学问题的隐喻和线索。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学术院与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学术交流协议,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高级讲师格雷林博士(A. C. Grayling)偕夫人于1987年3月27日至4月25日来华进行学术访问。3月27日至4月17日在京期间,格雷林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就分析哲学动态、语言哲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关系问题上的新进展以及真理与形而上学问题做了多次学术讲演;就撰写  相似文献   

17.
一、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和分化 J.威兹德姆(Wisdom)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天才独特地表现在他能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没有‘王后’,人们还能下国际象棋吗?它还叫象棋吗?”R.罗蒂的著作提出的主要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提出:“没有‘与实在相符’这种真理观念,人们还能研究哲学吗?它还叫哲学吗?”维特根斯坦和罗蒂的这两对问题是典型地反本质主义的。罗蒂的这种“没有镜子的哲学”的视界和独创性,要求哲学家重新面对哲学探究的本质和目的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齐物论》最后一章的哲学阐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明庄子的哲学旨趣。一般以为,梦蝶章讨论的是生死问题。本文通过对文本内在脉络的梳理,指出此章的关切所在在于自、他之别以及自境与他境之间的转化。由此揭示出庄子对外境之实在的理解和证明。  相似文献   

19.
由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而产生的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的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的形上学和"虚拟实在"的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 Rad-ical Choice and Moral 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 Real: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in Virtual 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的伦理的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中的前沿性问题后的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的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数学实在     
数学实在是每一个数学研究者或教学者都会碰到的问题。一个典型的“正在工作的数学家”,在他研究数学时,他确信自己正在研究一种客观的实在,但是,当被问及这些实在的哲学含义时,他用来防身的最简单的遁词却是他根本不相信数学的实在性。大约在最近半个世纪里,数学哲学中形式主义的观点扶摇直上,而同一时期,数学杂志,甚至教科书或专题论文中占统治地位的表述方式就是坚持定义和证明的详尽精密、确凿可靠。由此可见,徘徊于实在论和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