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相似文献   

2.
萧净宇 《世界哲学》2017,(4):117-122
20世纪初,世界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施佩特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该学说根植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诠释学影响,亦有着洪堡语言哲学、斯拉夫派和莫斯科形而上学学派的思想印迹。施佩特对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尼采的形而上学侧重于人的自我实现,他将这种自我实现视为真正的道德。尼采的形而上学从目的上看是道德的;从性质上看是思辨的;从方式上看则是隐喻性的。其中,道德是核心,思辨与隐喻是必要手段。然而这三者都需要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某种理论为奠基:道德的主体本身必须是主体间性的,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其奠基;思辨则隐含着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诉求;隐喻作为一种想象力活动、联想活动,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中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同质性联想、异质性联想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尼采的道德形而上学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4.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对"集体意向性"的讨论是当前现象学与分析的行动哲学之间的对话焦点。除了双方形而上学立场上的差异,分析行动哲学关于"集体意向"的若干代表观点与胡塞尔对"集体意向"的论述产生了强烈的理论共鸣,胡塞尔对意愿共同体的分析与布拉德曼对意向交融的分析基本上是一致的;胡塞尔与佩蒂特对群能动性的界定也非常类似。不仅如此,通过对"元社会性"的发掘,胡塞尔现象学的集体意向理论也深刻地批评了原子式的个体主义。胡塞尔对"多层-极"的社会构成分析及其辩护的"高阶人格"概念,组成了专属于现象学的"集体主体"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在拒绝神秘的集体心灵的同时,解释社会化各层次上的集体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经常被认为在追随或重复胡塞尔的工作。塞尔本人固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对两人的意向性分析进行详细的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塞尔的确在很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的工作。不过,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在结论上的惊人相似掩饰不了其哲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前者运用的是"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后者运用的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将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用于讨论同一个哲学问题,却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表明: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甚至是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源厚 《世界哲学》2012,(1):103-109
奥尔特加是20世纪德语世界之外,较早接触并传播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家。在其哲学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胡塞尔现象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现象学的"直观"、"意向性"等观念,奥尔特加得以形成独具风貌的"生活理性"哲学:以"人的生活"作为根本实在,着力展现生活的合理性和理性的生活性。但由于奥尔特加自身的基本思想旨趣,使得他在判定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论倾向后,注定与其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探讨技术根本问题的本体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经历了一个从先验现象学到基础本体论现象学的转变。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理解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胡塞尔不仅仅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理解为一种认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与舍勒在现象学运动的初期有过内在的精神联系和紧密合作。他们在人格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共识,即在"本质直观"与"伦常明察"的现象学方法上以及在"实事哲学"的工作方向上的共识。虽然此后胡塞尔与舍勒渐行渐远,但从总体上看,胡塞尔所批评的"自舍勒以来便成为主导的误解"与其说是针对其超越论人类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总体立场,不如说是针对其同感理论或交互人格问题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发端于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一文中所谈论的列维纳斯对"光的暴力"(violence de la lumière)的指责。早在其博士论文《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理论》中,"理论的帝国主义已经让列维纳斯感到不安",因为在他看来,"追随柏拉图,现象学比任何其他哲学都必定更对光感到惊奇。没  相似文献   

12.
萨特试图克服胡塞尔观念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缺陷,从意识的维度出发来描述人的在世生存的结构与意义。他把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改造成意识的"超越性",批判了传统认识论中的内在哲学。他认为造成哲学内在化的根源在于"先验自我"的设定,把"意向性"改造为"超越性"就是要从意识中清除"先验自我",并且最终在无需"先验自我"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纯粹意识领域的构建工作,实现先验场域的解放(自由),最终为意识的绝对自由存在奠立一种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象表象将心理学分析与对"数"概念的分析贯通了起来,试图寻找"数"概念的表象基础,阐明了数概念内涵的两个部分"和"与"一"作为纯粹形式的概念,是在内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形成的。胡塞尔早期对"数"概念的研究是他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的重大契机,对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尚待挖掘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的最终抱负是重建第一哲学。胡塞尔曾试图以超越论现象学这一经典现象学的形式实现这一抱负。但马里翁认为,经典现象学的三条原则各有其局限性,并不能保证现象学承担第一哲学的使命。他提出"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被给予"的新原则作为最终原则。这一原则确保了"被给予性"才是第一哲学所孜孜以求的首要者或开端。因此,真正能充当第一哲学的乃是被给予性现象学。  相似文献   

15.
《知觉现象学》的"前言"是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个宣言,尽管看起来梅洛-庞蒂追随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实际上他一开始就创立了他自己的现象学风格。本文通过探讨"前言"中五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哲学,进而探讨了意义与涵义、涵义与本质、意义与神秘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前言"中所预示的从现象学向存在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对世界本身而非认识本质的关注,使他并未追随胡塞尔寻求认识的彻底性。他援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进一步追问,提出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问题。因为还原使他发现的不是胡塞尔所言的"明证性",而是本源的"两间性"。这看似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否定,其实却是秉持现象学严格追问起源的精神,对胡塞尔现象学所做的改造。因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不仅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放性所允许的,也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哲学家胡塞尔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概述了现象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存在的问题。胡塞尔对20世纪乃至21世纪哲学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刻的、持续的。他详尽地论述了哲学的核心主题领域,并且行使了一个倡议者、鼓舞者和思想先驱者的职能。胡塞尔的著作乃是关于现象学的"发展文献",他的著作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完成的。胡塞尔的思想是一种崭新的思想,这意味着理解,即理解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的可能性。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不纯粹的现象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在这里我准备站在现象学之外来讨论现象学,特别是与胡塞尔有关的一些现象学问题,进而讨论某些更为一般的哲学问题。“在现象学之外”来讨论现象学是为了免受现象学话语的限制,这样也许比较容易发现现象学作为“某种”哲学努力的意义和问题。现象学要求“转向事物本身”,但是作为现象学最纯粹代表的胡塞尔哲学却并没有完全正确地执行这一现象学要求。胡塞尔试图使现象学成为一种纯粹的现象学,在我看来,一种现象学如果是纯粹的,那么很可能反而远离事物──当然,这里所谓的“事物”并不是实在而是在意识中展开的世界,即使如此,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