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6月17日,它的最早创办人是英敛之教友。幼年家贫,生活坎坷英敛之,姓英名华,字敛之,又号安蹇,满州正红旗人,1867生于北京。幼年家贫,出身寒微;“兼之多事待了,债负满前,每以拙于生计为忧”。因此,他少时先习武。因旗人学武后可入军籍,“得补粮饷,尚为一线之路”。但这种生活没有延续很久。他在《也是集·自序》中说:“此等伎俩,见遗于社会,无补于身家,逐弃之。弱冠后知耽文学,则又以泛滥百家,流览  相似文献   

2.
陈垣与英敛之因机缘得以相识后,相知相交近十年。1917年,陈垣在英敛之的鼓励与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史学学术论文《元也里可温考》,奠定了在学术界的地位。之后,他们开始收集整理并校勘出版了一批明清时期天主教著述。陈垣与英敛之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天主教史学术研究,而且积极投身到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建设中。对于陈垣而言,英敛之已成为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1994年11月底,我踏上了出国留学的征程。先是去英国学习了10个月的英语,后于1995年9月去了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深谢天主宠佑,经过三个学年废寝忘食般的刻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比较宗教学硕士学位,于1998年7月初回到了祖国。我高兴自己报效中华慈母...  相似文献   

4.
马相伯与英敛之是近代中国天主教著名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教会为西方传教士所掌控。针对教会中盛行的读中国书无用等论点,他们推崇学术传教路线,劝勉信徒研习中国文化,为此校勘出版了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的著述、创建了天主教辅仁大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马相伯和英敛之成为了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面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有儒学背景的英敛之选择加入了天主教.本文以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报刊《益闻录》中所载英敛之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早年护教思想和爱国爱民的情怀.对英敛之早期思想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后来的种种举措,如积极创办《大公报》、直接参与到历次抵御灾害和赈济灾民的社会活动,以及努力筹建中国公教大学、大力推动中国教会的本地化等.  相似文献   

6.
破旧必须立新。英敛之极力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同时也热心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他在创刊号《大公报序》中开宗明义就说:“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这就是说,针对当时那种国破民奴、封建专制主义乌云笼罩全国的严重局面,他们办这个报,同戊戌维新时期一样,仍然要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学术思想,对“我同胞”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内部新党和旧党的矛盾很尖锐,在文化思想方面,今与古、“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也很激烈。对于这些问题,英敛之在该报创刊后第十天,就用三天时间,连载一篇长文,《主客平议》,申述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英敛之与雷鸣远均为中国天主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前者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满洲旗人,后者为来自比利时的遣使会神父,对中国和中国天主教事业的关心与热爱使两人成为挚友。他们积极倡导宗教救国并大力推动中国教会的本地化。  相似文献   

8.
一位八十八岁高龄的香港教友卓伯先  相似文献   

9.
正唐末诗人任翻,跟其他诗人一样,在"读万巻书" 的同时,也喜欢"行万里路" ,历游名山大川。某年的一天,他来到了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中子峰。这是仙霞岭山脉的东支,群山环抱,茫茫苍苍,雄伟壮观,且寺庙众多。当晚诗人便在峰中一座禅寺住下,一连好几天都陶醉在这山中美景,尤其是这迷人的夜色之中。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勃发的诗兴,回到寺中,欣然挥毫,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岭冬风已自凉,鹤翔松露  相似文献   

10.
最近很火的《千里江山图》在布局、技法、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方面都很吸引人,在这里略谈一二。布局上咫尺之内有千里之趣,技法上在前辈的绘画基础上进行创新,还有关于作者的老师宋徽宗以及通过对比体会18岁少年和元代82岁老翁黄公望绘画中的动人之处。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11,(3):88-89
2011年3月3日,筹划了很长时间,智远和含亮法师终于在这日启程,开始他们的千里拜山。他们出发的地点,是九华山的甘露寺,终点是五台山的黛螺顶,算上途中绕行的线路,此行大概一千五百公里。路上,他们不仅要风餐露宿,还要数步一叩,用自己的身体去支量这一千五百公里的拜山之路  相似文献   

12.
1999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两周年之际,“拥军模范”、临夏市政协委员、回族老鞋匠喇震洲带着回族人民的殷殷深情,驱车3600多公里,从大西北的甘肃临夏一路风尘赶到南国深圳,把他和家人亲手制作的40双紫红色全牛皮凉鞋和80双鞋垫,以及一面上书“威武仁义之师举世瞩目,文明和平卫士荣我中华”的锦旗(见下图)、一封充满拥军激情的慰问信,献给了驻港部队,表达出回族人民对驻港子弟兵的仰慕之心和真情厚意千里送军鞋 赤诚一颗心@赛英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中国是世界上髹漆工艺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早在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朱漆木碗漆器、漆绘陶器,在战国和汉代出现了木胎漆器,唐代发展出了平脱漆器,经历宋元两代的戗金雕漆,直到明清两代而发展到全盛时期。漆器以"生漆"(由产自中国的漆树的天然汁液加工而成,被誉为"涂料之王")作为原料。最初是用生漆涂抹髹饰木胎、陶胎表面而制成漆器,耐潮、耐高温、耐腐蚀,可以长久保存。其后发展出用生漆覆盖、堆填在漆胎(一般由黏土或者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境明,千里皆明》,是其"菩提系列精选集"的第三部。自序中有一段话,自道书名之义:"世界是如此隐晦暧昧,我们的心要像大圆镜,凡所鉴照,尽皆清明。"佛教有"大圆镜智"之说,以镜为喻,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佛教智慧强调"如实",其实并无道德判断的意味。众生为无明烦恼所扰,如同明镜蒙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这是值得纪念的。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王志远先生撰文指出:“纪念中国佛教2000年的特殊意义,在于中国的佛教是来自印度又有别于印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经历了2000年的风风雨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及中国民众已融为一...  相似文献   

16.
张艳丽 《管子学刊》2011,(3):26-29,39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古代官方祭祀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他既是官方政府树造的教化偶像,又是行业从事者的保护神,还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这体现出官府和民众对传统地方资源的一种共享和利用,其间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创新,从而使得管仲本人的形象在正史之外更加丰满和充实。  相似文献   

17.
别出心裁而见智慧,在生活中屡屡发生,经历其中,无异于一次智慧的洗礼,那耀人的智慧之光让人久久难忘.1.利用思维惯性别出心裁.我们知道,思维是有惯性的,即有了某种想法、思路,要急速改变思维方向,往往难以实现,总要朝前滑动.这种思维惯性,是由某种定势而产生.利用一般人思维皆有的特点便可以别出心裁地表现出自己的智慧.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国君跟两个臣子一起闲谈,谈到人的智慧问题时两臣子皆言自己聪明.国君说:“这好办,你俩谁能让我从这屋子里出去,谁就更聪明.”国君问其中一个,他想了一会,摇摇头,认为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正留学的第三年,林想想终于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对方是个简单有趣的男孩,跟他在一起,林想想很难不开怀大笑。男孩深邃的五官立体鲜明,笑起来的时候有两个不太搭的可爱酒窝,林想想偶尔在那里找到周彦的影子,一些日光缱绻的往事便悉数涌来。那个时候的林想想,还不是现在长发飘飘的模样。16岁的她已经有一米六七的个头,相比同龄女孩的小巧纤瘦,她的身形略显壮硕。而就在不久之前,她以为的美还是酷劲十足的中性T恤,以及夺人眼球的奇异耳钉。  相似文献   

19.
有关人格(Personality)的研究,西方心理学界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观点,而亨利、墨里(Henvy、Murvay)的人格理论在这纷繁的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心理学家把他的理论看成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翻版,因而对其不加过多的注意。其实并不尽然。与其说墨里的人格理论是前人的理论研究的产物,毋宁说他是对前人的成果的修订和总结。故有的心理学家又称其为“综合的(inclusire)”人格理论。为此,我们必须对其理论思想作一小小的例览,或许能识其庐山真  相似文献   

20.
R·B·培里的一般价值论及其伦理结论□朱文秋R·B·培里(1876-1957)提出了兴趣价值说这个系统的、完备的一般价值理论,是自然主义和认识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价值学说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也被认为是元伦理学的流派之一。但国内对培里的价值论著作只有片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