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天道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发祥于华北张家口一带,历史上寺庙众多,壁画题材丰富多样,但迄今存世者少之又少,极为罕见。本文以新发现黄天道寺庙壁画为主题,结合方志、宝卷等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对部分壁画图像做了初步的考察和解读,并对早期黄天道历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世界宗教文化》2023,(2):88-88
梁景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0月239千字本书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的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全庙”与“孤庙”、“三普”与“五祖”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黄会”与“明会”、“明会”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3.
陕西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对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做了初步描述、分析探讨和求证解释。第一部分"引论",概述宫观壁画,介绍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同见解;第二部分"壁画的年代",从碑石文献和壁画中人物的衣纹服饰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壁画绘制的年代;第三部分"壁画内容与风格",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运用图像分析等方法确认壁画中的主要内容、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第四部分"结论",对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的创作时间、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4.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5.
创价学会是日本当代最大的宗教文化团体,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创价学会在台湾展开了布教活动并得到迅速发展.台湾当局曾对创价学会进行查禁和取缔,但创价学会的布教活动并未因此而停止.本文主要以六十年代台湾省秘密警务档案资料为依据,对创价学会在台湾的布教活动及遭查禁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戴晓云 《佛教文化》2010,(3):116-120
<正>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公主村,寺内水陆殿保留有大量明代弘治年间的水陆画壁画,是迄今艺术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水陆壁画精品。本文就公主寺水陆壁画人物造型及图像做一探究,并结合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仪文《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对其进行具体的图象分析与释读。从我国汉传佛教水陆壁画的仪轨和绘画风格来看,公主寺水陆壁画属于北水陆系统,其北水陆仪轨与水陆壁画的艺术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7.
岳鑫 《美与时代》2016,(9):52-53
对广受关注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的侍女造型进行初步的风格探讨,并以其前室壁画为代表,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尝试总结处于初唐与盛唐过渡之际的侍女像造型风格和社会审美。  相似文献   

8.
陕西定边郝滩出土壁画与此前陕西靖边、陕西西安、山东微山、内蒙古鄂托克旗、江苏徐州的七块画像存在密切联系。从绘制格套与画师意图切入,可知郝滩壁画的母题符合汉代宴乐绘法的基本格套,注重通过"围观"绘法来凸显画面主体。定边、靖边壁画中太一等神非为图像强调的主体,而属于"边缘与陪衬",其作为迎接尸解登仙的核心神祇出现于宴乐格套中"围观"的主位。汉代宴乐图与升仙图的绘法、布局均存在沿袭。以往汉代壁画中被研究者判定为"宴乐图"主题的图像应为"升仙图",借此可证两汉时期本土宗教观念到宗教形象的逐步型塑过程。  相似文献   

9.
山西寺观壁画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蕴含大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信息,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研究提供了多维角度和图像支撑。文章通过对山西寺观壁画艺术特点的梳理,追寻更加科学的方法,为其进行传承、保护、修缮等实践工作提供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文化风貌,题材丰富、数量众多的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反映了河西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基于壁画墓出土的出行题材图像资料,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探讨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出行图像的类型与演变。  相似文献   

11.
图像学批评方法随着20世纪60年代晚期"新艺术史"的崛起而出现,而后广泛影响到美术史领域。由潘诺夫斯基系统地提出图像学分析三个层面的理论,尽管最初因西方的文艺复兴艺术而发展,现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各个时期的艺术文化中。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对敦煌壁画——维摩诘像进行解读,通过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这三个层次透视着维摩诘像的气势飞动、气魄恢弘,以及壁画背后的文人理想人格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管子》中论述"天道",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行为的终极依据与价值本原、主宰人的超验存在。《管子》中也从"君之道""臣之道""君臣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人道",又从"人道"效法"天道"、"人道"尊"天道"、"人道"顺应"天道"等方面,论述了"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它告诫我们既重视"天道",顺应"天道"、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也要重视"人道",赏罚严明,"有罪必罚"。还告诫我们要注重"人道"顺应"天道",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山西盂县永清寺水陆壁画残留东壁一墙,其图像以《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为依据进行创作,按此排列的神祇图式能够证明此"北水陆"盛行于晋地。壁画由于漫漶,题记消失,但根据寿阳普光寺壁画能够推导出完整神祇图式,这种"以图证文"、"以图证图"是考古双重证法的有效运用。壁画中的天学特征代表了明代水陆绘画更加走向世俗,宇宙观想成为水陆画在悲忏与超度之后,另一延展而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聪 《美与时代》2013,(12):103-103
在此之前,有学者将瓜州东千佛洞第五窟壁画中毗沙门天王左手持物描述为宝鼠。笔者实地考察后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该持物是宝袋与宝鼠的特殊组合形式。对该壁画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相关图像作一比较,拟解释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6.
《佛说大乘通玄法华真经》是明清时期黄天道另一脉教首普静的弟子撰写的重要经卷。本文从该部经卷完成时间、撰写作者、思想内涵以及版本、流播地域与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索解,旨在揭示该部经卷对明末清初民间宗教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敦煌壁画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手法,在民族融合、社会昌盛及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是绘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突破形式,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地位。敦煌不仅是古时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也是"敦煌学"的发源地,更是现代"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章以敦煌壁画为基本依据,通过图像学研究法,从三个时间段(初唐、盛唐、中晚唐)分析敦煌壁画在线条上的造型表达及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辽代墓葬壁画中流行仙鹤图样,除云鹤题材外,还绘制精美的鹤屏风。文章对辽墓壁画中鹤图样进行了分类整理,厘清其在墓室中的布局与表现情况,并对其艺术手法进行初步分析探讨,此外,从布局入手考察辽墓中鹤样的图像内涵以及其反映出的辽代墓葬空间中生与死的互动观念。  相似文献   

19.
壁画艺术作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中几乎最早的艺术形式,其制作技术的发展变化不仅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相关,也与不同社会时期的宗教、习俗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东方的壁画体系主要以干壁画为主,其壁画艺术传统源自亚洲地区和部分非洲地区;而西方的壁画体系则主要指湿壁画,其技法源自古希腊、罗马的爱琴文明。在壁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在制作壁画时所使用的材料、制作技术对画面的艺术效果和长久保存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梳理和实验室数据、图片的比对分析,东西方干、湿壁画制作有异同。研究古代壁画的制作技术不仅可以为今人的艺术创作提供经验与借鉴,也可为当今古代壁画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佛教水陆壁画中有较多的涉医图像,壁画中的医家有不同身份,如"十代名医"图像为元代医祀三皇制度中从祀的十大名医,而服饰中有眼睛标志及持串铃者显示为走方医的特殊身份;"五瘟使者"图像揭示了道教、佛教信仰与瘟疫的流行及四时温病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堕胎产亡"除反映冤死业报外,还展现了古代妇人产蓐过程、浴儿风俗以及妇人诊病禁忌,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接生条件;温疫流行、寒暑失节、难产堕胎、虫蛇咬伤、水溺火焚、误死针医,反映不同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