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任丑 《世界哲学》2009,(6):71-83
没有任何一个人始终处在坚韧性状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因此,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生命伦理学以祛弱权为其人权基础,也就成了有根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没有任何一个人始终处在坚韧性状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因此,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生命伦理学以祛弱权为其人权基础,也就成了有根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东正教道德起源有四:一是源于世俗道德,如善、恶、良心、正义、义务、幸福、爱等,道德学家对这些内容加上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使之带有宗教道德的属性;二是源于宗教特有的内容,如原罪、救赎、祈祷、灵魂、爱上帝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是源于《圣经》、《圣传》和教父著作中的道德思想,爱心、和睦、弃恶扬善、做义人、勿当恶人、不可杀人等;四是源于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话语,如“人若爱我,就必须遵我的道”。东正教道德学家说:“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就好比一对孪生姊妹关系”,又说,只有在信仰三位一体、上帝创世、原…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结构总体上分为信仰对象的神灵和信徒两部分,宗教道德除调整信徒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调整信徒与神灵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宗教道德以对宗教神灵的虔诚为原则和标准;宗教道德包含于教规、戒律之中;宗教道德以宗教仪式诱导虚幻境界的宗教生活;宗教道德奉行神至高无上,人谦卑,人对神惟有顺服;宗教道德轻今世重来世,想往来世彼岸福地;宗教道德的爱与憎、善与恶以宗教利益为准绳;宗教道德随历史背景或形势的变迁而变化。宗教行为的变化体现了宗教道德的变化。宗教道德是消极因素占上风还是积极因素起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09,(1):F0004-F0004
该书批判了宗教教条、历代对上帝存在的一些论证,试图为无神论建立一个科学框架。该书认为“上帝假说”同任何假说一样,应该受到人们怀疑性分析和批判;驳斥了“没有上帝,人们就没有道德”;并肯定了美国哲学家R·Pirsig的观点:“当一个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精神失常;当许多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宗教。”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当今德性伦理对规范伦理批判的背景下,人权作为规范伦理学的重要观点也遭到了质疑。以往那种从规范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人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德性伦理视角则从人的关系性的本质以及生存境遇等方面对重新理解人权有所启发。人权既需要普遍性和规范性的道德建构,同时也需要从情景本身出发考察人的道德能力以及对人权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经有关专家推荐,本刊节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提交人权理事会第28届会议的关于"以宗教为名义的暴力"的报告,供读者参阅。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18个自然段,中文本全文18000余字。限于篇幅,本刊主要节选第二部分。这部分中的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在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活动的关系时加以思考:1."宗教或信仰自由是一项人权,因此保护的是人而不是宗教。"2."不能将暴力行为归因于宗教本身或任何特定宗教,这一点始终属实,因为执行这些行为的人一直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寻求特定目标。但同样属实的是,人类行为方动机广泛,包括宗教动机。有些情况下暴力袭击可能由煽动宗教情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战略家策划,但显然也有宗教狂热分子似乎认为,他们折磨或杀害人类同胞时实际上是在为上帝服务。"3."宗教群体,特别是其代表和精神领袖,不应将宗教名义的暴力仅仅称为‘误解'和外部侵犯。这将导致将问题不负责任地被庸常化。反之,处理这种暴力问题时,神学家和宗教领袖应面对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暴力行为——或至少部分暴力行为——的犯罪者在杀害人类同胞时可能深信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神服务。"4."除明确谴责宗教名义的暴力行为外,各群体及其领袖还应积极增进同情、宽容和对多样性的提倡。应揭露宗教极端分子的观点中对宗教传统核心的慈善要旨的无知,从而挑战他们所谓正宗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8.
经有关专家推荐,本刊节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提交人权理事会第28届会议的关于"以宗教为名义的暴力"的报告,供读者参阅。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18个自然段,中文本全文18000余字。限于篇幅,本刊主要节选第二部分。这部分中的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在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活动的关系时加以思考:1."宗教或信仰自由是一项人权,因此保护的是人而不是宗教。"2."不能将暴力行为归因于宗教本身或任何特定宗教,这一点始终属实,因为执行这些行为的人一直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寻求特定目标。但同样属实的是,人类行为方动机广泛,包括宗教动机。有些情况下暴力袭击可能由煽动宗教情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战略家策划,但显然也有宗教狂热分子似乎认为,他们折磨或杀害人类同胞时实际上是在为上帝服务。"3."宗教群体,特别是其代表和精神领袖,不应将宗教名义的暴力仅仅称为‘误解'和外部侵犯。这将导致将问题不负责任地被庸常化。反之,处理这种暴力问题时,神学家和宗教领袖应面对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暴力行为——或至少部分暴力行为——的犯罪者在杀害人类同胞时可能深信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神服务。"4."除明确谴责宗教名义的暴力行为外,各群体及其领袖还应积极增进同情、宽容和对多样性的提倡。应揭露宗教极端分子的观点中对宗教传统核心的慈善要旨的无知,从而挑战他们所谓正宗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9.
恶从哪里来?     
佚名 《天风》2014,(1):I0001-I0001
在一所著名学府的课堂上,教授向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世上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吗?一位学生勇敢地回答说:是,都是他创造的。教授又问:上帝真的创造一切吗?那位学生回答:是的,当然。教授问:如果上帝创造万物,那么恶也是上帝造的吗?既然恶存在,根据外在行为反映一个人内心的原理,我们可以假定上帝是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是“应当”(即善 )行为的引导者和鼓舞者 ,是“正当”(即非道德性 )行为的鉴定者和保护者 ,是“失当”(即恶 )行为的鞭挞者和清除者 ;就个人而言 ,人们应当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武装自己 ,保证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追求自己行为的应当性 ,避免自己行为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