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海鹏 《法音》2001,(6):35-36
朴老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在老人家周年祭的时刻,中国佛协为纪念自己的已故会长举办了一个朴素而庄重的图片展。2001年5月19日,纪念赵朴初居士图片展在北京中国佛学院新教学楼举办。  朴老您在哪里?我要在这个图片展中寻找您的踪迹。  5月19日下午,我走进了漂亮的中国佛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好眼熟的“知恩报恩”四个金色大字被放在迎门一个红木制的屏风正中,显得格外雅致。  这四个字之所以眼熟,是因为家中有一个粉红色的塑料袋,一面印着“知恩报恩”,一面印着中国佛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全家人感到朴老这四个字写得格外漂亮,并…  相似文献   

2.
右中立四子本《管子》明万历己卯刻。全书首朱东光序,序称《中都四子集》.《千顷堂书目》亦称中都。而刻本作中立,以其书为张登云守中立时所刻,故名之也。卷一第二行列“唐临菑房玄龄注释”,次行列“芦泉刘绩增注”,三行列“明临川朱东光辑(?)”,四行列“宁阳张登云参补”,五行列“休宁吴子玉繙校”.  相似文献   

3.
在《坛经》版本讨论中,德清勘校本《坛经》长期未得到关注。以数种新见《坛经》刊本为依据,文章明确了德清勘校本在明清时期有曹溪本、真朴重梓本、海幢寺本、鼎湖本等重要刊本,并经如皋刻经处最终定型为没有序跋的“曹溪原本”。根据《重刻法宝坛经凡例》,可以肯定德清勘校本原本署“门人法海编集”,节目有“品”字,经文称“惠能”而不是“能”或“慧能”,神会行迹见于“机缘品”而非“顿渐品”等。该刊本清代至今在《坛经》诸本中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陈金龙 《法音》2005,(2):23-26
《清藏》又称《乾隆版大藏经》,因其每函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故亦称《龙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雍正帝敕令雕造汉文大藏经,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刻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开雕,乾隆三年(1738)刻完,历时五年。《清藏》收书1670种,7240卷,724函,依《千字文》字序编目,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十卷,合计经版79036块[1]。《清藏》完全按照经律论、大小乘、杂藏的顺序编排,成为中国历代最权威的皇家宫廷版藏经。《清藏》经版,原存武英…  相似文献   

5.
《管子》跋十七则(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跋五(蒋生沐校本)右蒋生沐以明许光清刻《管子》校沈鼎新花斋本,载《斠补隅录》中。卷首注云“花斋本以影宋本校补元本参许光清校。影宋本每叶二十行,行二十一字”。案世传两宋本皆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注二十八字或二十九字。(一见《楹书隅录》。一光绪初常熟张氏有覆刻本。孙渊如、  相似文献   

6.
房山石经与《契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81,(3)
一、石经之肇始我国之有石经,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在辟雍里安置石碑,把儒家几种重要经典镌刻于上,作为定本,使读书人可以传抄;如文字有出入,亦以此为正。当时所刻被称为“熹平石经”,计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后至曹魏又有“正始石经”之刻。儒家刻经也影响到佛教徒。在北齐时代,山西太原风峪刻了《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刻了《金刚经》,徂徕山刻了《般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  相似文献   

7.
《黄箓科仪》十二卷,不著编辑名氏,今所见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和亲王重刻朱墨套印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五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方有《黄箓科仪》四字。卷端题《清微黄箓大斋科仪目录》一行。朱印乐谱工尺,墨印句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88,(6)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恩报恩,当行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至心听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复有四法:一者随法不随人;二者随义不随语;三者随智不随识;四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行此八法,名为知恩。复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报恩。一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二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三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四者见怨家众生,心不嗔恚,修舍因缘故。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碛砂藏》一册。经折装,版长55厘米,宽24.5厘米。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单号版的第一与第二半页间、双号版的第二与第三半页间的夹缝处上方刻“白二”字样,下方刻版次顺序号。第一版顺序号为“乙”字,其下有刻“徐刊”字样。此经卷端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其下为双行小字“一名不可思议解说”;再下为千字文编号“白二”。次行低格小字标责任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第六译”。卷末铃长方形木记。木记略显倾斜,上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龚字的考定甲骨文有“■”字,上作龙下从收,象双手奉龙形,字当隶写作“弊(今简作(龙廾))”。金文也有同形之字,除作国族人名外,一般借作恭、共字,如《秦公簋》有“严(龙廾)寅天命”,《书·无逸》作“严恭寅天命”,这里的“(龙廾)”、“恭”都是敬的意思,《趞曹鼎》有“(龙廾)王在周新宫”,“(龙廾)王”即周穆王子,《史记·周本纪》谓“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国语·鲁语下》作“周恭王”。徐中舒师在《陈侯四器考释》一文中曾正确地指出:“铜器铭共、恭字皆作(龙廾)”(见《史语所集刊》第三本4分册,482页)。  相似文献   

12.
宫的分别字与《周易》爻辞新解任俊华马王堆帛书《周易》中出现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帛书整理小组尚未能确定为某字,而是按原字形隶定的。 ̄①后来各种研究帛书《周易》的著作按照字在通行本《周易》中多半写为躬字,把作为躬来解释。 ̄②笔者认为,是宫的上古分别字...  相似文献   

13.
国家图书馆藏有《太清风露经》一卷,题无住真人撰。是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宋德方等刻道藏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玄都宝藏》中的一种。此书每半叶六行,行十七字。半叶框高22厘米,宽11厘米。有“长春宝藏”等藏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伪古文《尚书》之《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句,宋儒赞为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用朱熹的话说,是“上古圣神继天立极”,“传有自来”的“道统”(《中庸章句序》)。后人以为《大禹谟》晚出,“心传”、“道统”云云不过是虚浮之辞,不足为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一以贯之”就是有“统”。“道统”一词虽为韩愈受佛家佛统启发而移植过来的,但用在儒家身上也未尝不可,不可谓儒家无“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种“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便是儒家的“道统”,它的内涵即“允执厥中”,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字。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学界对《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异解至少有十种之多。要而言之,可归为四类观点:(一)教育不分种类。(二)教育不分阶级。(三)教育不分族类。(四)对于“民”实行军事训练,应按地域划分,而不分族类。迄于八十年代中期,《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作一总结;“教育没有族类、种类的区别。”笔者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解,与时贤讨论之。对于时贤所释,我同意将“类”释为“族类”的见解。综观《论语》全书,“类”字仅一见;“类”字在孔子时代尚无逻辑意义(“类”字的逻辑意义出现在《…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藤野先生》,初稿的题目曾为“我的藤野先生”六个字;后来划去“我的藤野”四个字;最后重又补上藤“野”二字。一篇文章,三易其题,可见鲁迅为文严谨之一班。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起初将“我的藤野”四字删去,显然是为了使题目更简洁一些。但最后为什么重又补上“藤野”二字呢? 这同概念的限制这种逻辑方法有关。所谓概念的限制,是指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  相似文献   

18.
《天风》1997,(3)
由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这篇《社会公德四字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倡导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这三个层面的关系,读来琅琅上口,给人启迪。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类似广东《四字歌》的做法,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开展。社会正在大力营造一种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全国基督教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提倡“一个好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置身这样形势下的基督徒,应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在人群中见证基督?这篇《四字歌》所讲的多数似属生活琐事、礼仪小节,但也有“保护环境”、“报效祖国”、“尊师重教”、“崇尚科学”等重大内容,作为一名好的基督徒公民,这些内容仍不失为必要的提醒。  相似文献   

19.
《周易》释“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本经的六个“艰”字,不管是《噬嗑》卦九四爻辞、《大畜》卦九三爻辞、《明夷》卦卦辞的“利艰贞”,还是《泰》卦九三爻辞的“艰贞,无咎”、《大壮》卦上六爻辞的“艰则吉”、《大有》卦初九爻辞的“艰则无咎”,“艰”都当读为“限”,其义为限止.而《艮》卦的诸“艮”字,与“限”字同源,当为古今字,所以其音义亦同.以《周易》本经的“艰”字为“艰难”的旧训和以其本字为“暵”、“根”的新说,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天风》1997,(3):24-24
由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这篇《社会公德四字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倡导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这三个层面的关系,读来琅琅上口,给人启迪。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类似广东《四字歌》的做法,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开展。社会正在大力营造一种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全国基督教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提倡“一个好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置身这样形势下的基督徒,应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在人群中见证基督?这篇《四字歌》所讲的多数似属生活琐事、礼仪小节,但也有“保护环境”、“报效祖国”、“尊师重教”、“崇尚科学”等重大内容,作为一名好的基督徒公民,这些内容仍不失为必要的提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