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被称为“为己之学”,旨在引导人自尽其心而涵厚其德,内蕴丰厚的道德自觉思想。在先秦儒家看来,个体道德自觉源自人之本性,生成于与他人、社会、自然等相处的各种关系场域中,受“君子”“贤人”“圣人”等理想人格范型的指引,遵循从“为人由己”的道德自我觉醒、“推己及人”的道德关系圆融到“内圣外王”的道德境界升华这一逻辑展开。先秦儒家的道德自觉论在历史赓续中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坚实的民族认同基础,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强化人民的主体作用、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和增强文化自信,对当前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侯外庐先生在谈到中、西哲学的不同时说过:中国哲学家大都是“贤人”,西方哲学家大都是“智者”。这种概括无疑是精辟和中肯的。中国贤人一直都把德性之知放在首位,而不大重视见闻之知。因此,在中国哲学中,道德哲学尤其发达,而知识哲学则得不到充分发展。前者诚为我国哲学之优势,而后者则无疑是需要加以改进的。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宋明儒家和现代新儒家对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看法,从某一侧面展示“贤人”哲学的流变与得失。  相似文献   

4.
天台圣地     
中国古代信仰有灵气的山岳,有五岳之称的是北岳恒山(山西省)、东岳泰山(山东省)、中岳嵩山(河南省)、西岳华山(陕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山势雄伟,盘绕数百里,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最为著名。俯瞰群山,婉如朱雀展翅,故有“南岳如飞”之誉。湘江环绕衡山,“帆从湘转,衡望九面”。山中有许多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5.
孔子讲“仁”是立足于“己”的。在孔子看来,要想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行仁讲让”,应当先以“我”(“己”)为原点,彰显“亲亲为大”的真性情。另外,“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但凡“知人”者皆具备内省自己(“知己”)的能力;由“知人”而“知己”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对“仁”德的体察。在切“己”“知人”的前提下,通过“尽己”的方式最后顺利实现“行仁”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有些人认为,智商高就是天才。教育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智商高只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赋,天才则是指那些智商社会成功的人。科学测试也说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互不协调。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应该就是“高潜力”儿童。  相似文献   

7.
无竞争就不成为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如同无时限、无大小、无地域、无国界的比赛,只要符合市场规律和竞技法则,古今中外的奇妙招术都可以尽致用来。实力强大,称雄一方,未必时时处处都能稳操胜券;善于角逐,巧于谋划,才是商战致胜之道。力不如人,可以避其尖锐,躲其锋芒,潜心寻觅他人之“短”,有的放矢扬己之“长”,用灵活的巧力和娴熟的巧技,达到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目的,正乃为“以巧破千斤”之道也。以己之长,制人之短,出其不意巧取胜。有一次,湛江家用电器公司参加了在湖北平江县召开的用炊具订货会,从企业实力…  相似文献   

8.
谈嫉妒     
嫉妒是人的一种激烈而常有的情感。它在不同人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圣经》中把有些人的嫉妒叫作“凶眼”,西方占星术士把它称作“灾星”,是指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带给其凶光灾气所达之地。轻则害人伤己;重则纷扰社会,祸国殃民,犹如恶魔横行无忌。而嫉妒对另些人却也有使其奋起直追,干出那显  相似文献   

9.
《论语·述而》 :“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 ,门人惑。子曰 :‘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 ,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程树德《论语集释》所收古注都没有单独就“保”字作解释。郑玄说 :“往 ,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 ,当与之进 ,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皇侃《论语义疏》(下简称皇疏 )引顾欢云 :“往 ,谓前日之行也。夫人之为行 ,未必可一 ,或有始无终 ,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 ,洁则与之 ,往日行非我所保也。”朱熹说 :“言人洁己而来 ,但许其能自洁耳 ,固不能保前日所为之善恶也。”朱、顾二家训“往”为“前日” ,与郑训…  相似文献   

10.
“贤贤易色”再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刊载《<论语>析疑三则》一文,其中一则为对《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一语的析疑。该文在对朱熹的解释“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以及杨伯峻以“易色”为“不重容貌”提出异议之后,表示同意王念孙对《广雅》“易,如也”所作疏证的说法,以为“贤贤易色”是打的比方,是说“爱好贤人如同好色一样”,且以为其意与《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观点相同。朱熹和杨伯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余越 《周易研究》2022,(3):63-74
圣人的含义是魏晋以降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在玄学的影响下,圣与贤悬隔成为六朝人的普遍观念,圣人和贤人分别被赋予体无、知几、无过、生而知之与体有、庶几、不贰过、学而知之等特质,二者之间存在明确界限。这成为了《周易正义》解释圣人含义的思想背景。在结合韩注解释《系辞》中“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和“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二句时,面对《易传》原文与通行圣人观的矛盾及韩注包含的问题,《正义》援用玄学理论及当时常说,给出了表面可通的解释,却也制造出诸多矛盾,陷入了理论困境。这反映出时代观念的变迁对经典解释的影响,并提示解释臻于极限可能也是义疏学衰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继新 《天风》2006,(21):32-35
儒家所谓“为己之学”,就是做学问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造就自己,发展自己的人格,与”为人之学”的沽名钓誉相对立。本文首先引介儒家的为己之学的思想,接着简单考察历代大儒对为己之学的发扬光大,然后,把为己之学的精神应用于基督教传道人的读经研经,指明传道人读经研经必须有正确的首要目标,就是自我修养.,就自己。只有做到这一步,传道人才有能力去造就信徒。  相似文献   

13.
“敬贤”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认为人们应该把“贤”与“不贤”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选择的标准。在许多古书中也都提倡“敬贤任能”,如《墨子》提倡“尚贤”,《礼记》提倡“选贤与能”,《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至于敬贤任能的佳话,更是史不绝书。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周公就非常礼敬贤德之士,传说他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待贤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周公洗头发的时候,听有贤人求见,就赶忙握着头发,出门迎见。这位走了,那位又到,以致使他洗一次头要几次停止下来。吃饭时也是这样,为了立即接待来访的贤人,他一顿饭往往分作几次来吃。周公说:我这样做,“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何况傲慢无礼,派头十足,那怎么能招揽天下的人才呢?此外,象“刘玄德三顾茅庐”“肖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故事,更是有口皆碑,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相似文献   

15.
谦是君子之德 ,它的前提和本质是“有”,有智者之真、知、才 ,有仁者之敬、爱、德。其外在表现却是无有之“虚”,抑己之“让”,这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成功之道。谦又是文明之礼 ,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七十二寨”位于榕江县境北部,以乐里镇为轴心,侗族为主体,向瑞里、仁里、平阳、两汪、寨蒿、坍洞等乡镇扩展,共七十二个村寨(通称乐里七十二寨)。榕江县“七十二寨”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觅意中人的主要方式就是传统的爬窗对歌,这一社交活动方式,风情唯一,独具特色,已成为该民族地区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孔子和儒家的思想里,有一点极重要的精神,就是他们对“学者为己”的提倡。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里说的“为己”,不是为自己谋私利,是说为了充实和完善自己;这里说的“为人”,也不是为他人着想,是说行事为了给人家看,求得别人的赞誉。孔子是提倡“为己”,反对“为人”  相似文献   

18.
儒家内圣之学与应用伦理学[香港]罗秉祥一、儒家伦理学之核心是内圣之学所谓内圣之学,就是“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荀子·劝学》),也是“修己”之学(《论语·宪问》)。(参刘述先,1987;Tu,1979:17-34...  相似文献   

19.
从仁礼交互的论域考察早期儒家“群”“己”观的生成价值及其道德意蕴,有其独特价 值。基于区分存有论基础上的以及行为实践意义的“己”之一体两面,作为主体自 我认识之个体的“己”以及通过他者而认识的“己”,都与“仁”的应然性价值直接相 关;“群”作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经由与仁之价值的内在关联,可以激发出人与世 界的意义内涵;以“礼”作为通达己之内外的重要通道,可以表征群的共同体与个体自我 价值的统一。在上述考察基础之上,儒家群己观念的传统畛域及其价值边界可以得到阐 释。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