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阿祥 《学海》2005,(4):100
(87)1105-1106页:“安陆太守,……领县二。……安陆公相。”又1114页校勘记:“领县二按此云领县二而下实安陆一县,疑脱去应城县。《南齐书·州郡志》有应城县。《元和志》、《寰宇记》并云分安陆立。本书《孔季恭传》言‘大明中安陆应城县民张江陵’云云,则宋世安陆郡有应城县至确,今《宋志》无之,盖脱去。”按:杨守敬《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云:“‘领县二’当作‘领县一’,下文安陆、江夏二县平列误也。江夏立县始于隋,故《齐志》亦无江夏县。《隋志》江夏县但云‘旧置江夏郡’,不云何代置县。《寰宇记》,隋平陈后,以江夏郡为县,居旧汝南县…  相似文献   

2.
胡阿祥 《学海》2005,(5):109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而检《宋志》郢州刺史江夏太守条“又有安陆、曲陵”云云,则各本并作之“曲阳”确为“曲陵”之误。(90)1117页:“南郡太守,秦立。汉高帝元年,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复故。”又1159-1160页校勘记:“‘汉高帝’各本作‘汉文帝’,‘中二年’各本作‘中元年’,并据《汉书·…  相似文献   

3.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  相似文献   

4.
(92)1120页:“巴东公相,谯周《巴记》云,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分巴郡诸县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以涪陵县分立丹兴、汉葭二县,立巴东属国都尉,后为涪陵郡。”又1160页校勘记“初平元年”条云:“‘元年’各本并作‘六年’,据《晋书·地理志》改。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案献帝初平纪元仅四年,六年疑有误。《晋志》益州下云,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知“六”为“元”字之误,当据正。’”又1160页校勘记"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条:“《廿二史考异》云:‘据《华阳国志》,建安六年,乃改固陵为巴…  相似文献   

5.
(18 ) 10 39页7行:“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又8行:“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又10 6 5页校勘记:“毗陵令 杨守敬云:‘毗陵令下,脱“汉旧县属晋陵”六字。’”按:杨守敬《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云:“毗陵令下,脱‘汉旧县属晋陵’六字。”又成孺《宋州  相似文献   

6.
胡阿祥 《学海》2005,(4):80
(83)1104页:“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并汉旧名。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县。”又1114页校勘记:“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只九县。’”按:“晋武太康元年始立”者,指汲郡,《水经·清水注》“又东过汲县北”云:“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而《晋志》司州汲郡注“泰始二年立”,与此异。又河内郡侨治河南,即侨治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所领十县,数之只九县,当有脱漏,对照《晋志》司州河内郡,疑脱“州”一县。(84)1105页:“孝武…  相似文献   

7.
(4 8 ) 10 75页 :“睢阳令 ,……前废帝永光有义宁、宁昌二县并睢阳。”按 :南梁太守领县九 ,有义宁而无宁昌。义宁于永光年间 (46 5年 )并入睢阳县后 ,“宋末又立” ;“宁昌”则疑为“义昌”之误。盖据本志南梁太守条 ,“何、徐……又有义昌而并无宁陵县” ,宁陵县列为南梁太守所领九县之一 ,乃“徐志后所立” ,惟义昌县没有着落 ,以此 ,前废帝永光年间并入睢阳县之“宁昌” ,当为“义昌”之误 ,如此志文方合。(49) 10 76页 :“弋阳太守 ,……领县六。”又 110 8页校勘记 :“领县六 按下只五县 ,疑有讹夺。”按 :“领县六”而“下只五县”…  相似文献   

8.
(69) 1 0 90页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属长沙。”按 :《晋志》荆州安成郡领安复县 ,而长沙郡领县中无安成。又《汉志》长沙国领安成 ,《续汉志》荆州长沙郡领安城。按安成郡 ,本志云 :“孙宝鼎二年 ,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据此 ,志文有倒误 ,当作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属长沙。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70 ) 1 0 91页 :“宁都子相 ,吴立曰杨都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 :《晋志》扬州南康郡无宁都县 ,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以为《晋志》脱宁都县。又《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进封…  相似文献   

9.
(124)1142页:“河阳令。别见。”又1164页校勘记以为“河阳”当作“阿阳”。按:校勘记以为当作“阿阳”者是。《宋志》秦州刺史天水太守正作“阿阳”:“阿阳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所谓“别见”,正指此也。(125)1143页:“华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按:东晋本置华山郡,及刘宋永初中侨置,宋孝武大明元年成为实土。考华山郡,汉、西晋无;《晋书·姚兴载记》:“兴率众寇湖城,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降于兴。”则东晋时有华山郡。又《梁书·康绚传》:“华山蓝田人也。……宋永初中,(绚)祖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  相似文献   

10.
(2 2 ) 10 4 2页:“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按:翻检本志,无相应之“长乐郡”,此所谓“别见”,当指冀州刺史勃海太守长乐令条:“晋之长乐郡也。疑是江左省为县,至是又立。”(2 3) 10 4 9页:“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县三。……昌虑令,汉旧县。承令,汉  相似文献   

11.
胡阿祥 《学海》2005,(4):42
(81)1103页:“荥阳、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河南立。”按:《晋志》司州荥阳郡“泰始二年置”。考《三国志·魏书·傅嘏传》,魏正始年间,傅嘏“起家拜荥阳太守”,则荥阳郡魏时已置。又《水经·济水注》:“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杨守敬《水经注疏》云:“《晋志》、《宋志》皆言晋泰始初置荥阳郡,《寰宇记》同。盖魏建郡旋废而晋复置也。《魏志·傅嘏传》,为荥阳太守,在正始末年。又《晋书·魏舒传》,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在晋文王时。”然则荥阳郡初置于魏正始三年,魏末暂废,而晋泰始…  相似文献   

12.
胡阿祥 《学海》2006,(5):59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104)1132页:“邵陵太守,吴孙晧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按:《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按本作昭陵,晋武帝时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  相似文献   

13.
(4 ) 10 2 9页:“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按:《宋志》于某州、某郡、某县下小注“别见”者,多系侨州、侨郡、侨县。《宋志》所记侨州、侨郡、侨县,具多方面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清牛运震《读史纠谬》第六卷宋书州郡志云:“刘宋偏安半壁,顾乃侨立河北州郡于南,甚属无  相似文献   

14.
胡阿祥 《学海》2005,(3):191
(78)1100页:“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来属。”按:《晋志》序云魏武置郡十二,其中有乐陵;又《晋志》冀州乐陵国:“汉置”。如此,则乐陵郡当置于东汉建安年间。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推测乐陵郡或置于建安十八年五月魏国初建时。又《宋志》有关乐陵郡的叙述,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此既云“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又云:“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当以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为是,且魏、西晋乐陵当属冀州。(79)1100页:“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  相似文献   

15.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16.
(34) 10 5 6页 :“《永初郡国》又领临涂、晋、宋立。”按 :“晋、宋立”文义不通 ,依志例 ,当作“晋末立”。“宋”、“末”盖形近致讹。(35 ) 10 5 7页 :“怀德令 ,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历阳之乌江 ,并此为二县 ,立临江郡。”按 :《宋书·孝武帝纪》 :大明七年二月 ,“割历阳  相似文献   

17.
胡阿祥 《学海》2005,(3):65
(76)1098页:“中水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间割度。”按:此前、后汉及西晋所属,为中水旧县(治今河北献县西北)情况;大明七年云云,则东晋、刘宋中水新县(确址无考,当在今山东邹平、桓台等县一带)情况。《宋志》合旧县、新县于一处而并叙之,易致误解。《宋志》冀州述郡县沿革类此者甚多,下不一一论及。(77)1099页:“平原太守,……平昌令,汉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曰西平昌。”又1113页校勘记:“后汉无各本并脱‘无’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续汉志》无西平昌,后汉下当是脱‘无’字。’…  相似文献   

18.
(64 ) 1 0 85页 :“汝阳令 ,汉旧县 ,属汝南。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 ,何所言非也。”按 :何所言不非 ,魏时本有汝阴郡。详下第 (65)条。(65) 1 0 85页 :“汝阴太守 ,晋武帝分汝南立。”按 :《晋志》豫州汝阴郡 :“魏置郡 ,后废 ,泰始二年复置” ;又本志豫州刺史汝阳太守汝阳令 :“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 ;又《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三颍州 :“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 ,魏、晋于此置汝阴郡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汝阴县 ,本汉旧县 ,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然则魏时有汝阴郡明矣 ,后废 ,…  相似文献   

19.
51) 10 77页 :“临汝令 ,汉旧名。”按 :临汝 ,《续汉志》扬州豫章郡领县 ,“永元八年置” ,与此泰始失淮北后侨置的汝南郡所领者别。所注“汉旧名”不确 ,当是“新立”。本志司州刺史南汝南太守 :“临汝令 ,新立。”(5 2 ) 10 78页 :“陈郡太守 ,别见。《永初郡国》无苌平、谷阳而有扶沟 ,别见。何无阳夏、扶沟 ,徐无阳夏。”按 :此陈郡系宋明帝泰始年间失淮北后始置于淮南的侨郡 ,注“别见”可矣 ,而历述《永初郡国》、何、徐领县云云 ,则似宋武帝永初时已有此侨郡县 ,非是。《宋志》乃误将豫州刺史陈郡太守领县沿革情况在此重述 ,实当移…  相似文献   

20.
(5 9) 10 82页 :“谯郡太守 ,何志故属沛 ,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 :‘既入谯郡界 ,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 ,非明帝时立明矣。”按 :王粲 ,生于东汉熹平六年 (177年 ) ,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2 17年 )。又《晋志》豫州 :“魏武分沛立谯郡。”则谯郡当是东汉建安中曹操立。(6 0 ) 10 82页 :“去州陆道三百五十。”按 :依志前后例 ,“道”字衍。(6 1) 10 83页 :“襄邑令。”按 :《汉志》陈留郡、《续汉志》兖州陈留郡并领襄邑县 ;又《宋志》南豫州刺史陈留太守襄邑令条注“别见”。依志前后例 ,此“襄邑令”下当补“汉旧县 ,属陈留”六字。(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