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坟是穆斯林纪念亡人、寄托哀思、参悟自省的一种形式,是关系着每个人的实际问题,属于人之常情。《古兰经》云:“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3185)死亡是真主创造的自然规律,那么,活人应对亡人负有怎样的义务?伊斯兰教法对游坟持怎样的态度?一、伊斯兰教是否禁止游坟?据艾卜·赛义德·胡德里传述,穆圣曾说:“我曾经禁止你们游坟,(现在)你们游吧。因为其中可以汲取教训”;又据伊本·麦斯欧德传述,穆圣曾说:“我曾经禁止你们游坟,(现在)你们游坟吧。因为可以淡泊今世,参悟后世”。显然,伊斯兰教前期曾经为了与多神教…  相似文献   

2.
“游”体现庄子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追求自由、诗意的理想境界,集中蕴积在“游世”、“游心”和“游境”的生存体验中。“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及审美的节律呈现,成就于人与自然、身行与心知、个体与社会的有机合一,且融入真实、全面、自由的“真人”之境。在庄子那里,身体之游是以身体之动而身临其境,精神之游则是超越世俗的思想之游,真正的、完整的“游”性体验也必须是身体之游与精神之游的共融及合成。这种身心之游且共融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 洞天游罢当详思,仙迹重重万古垂。止杀一言拯亿兆,卫生二字振边隅。七真逸行传千古,诸圣崇文耀永时。玉宇琼楼游不易,三生乏福曷来兹。  相似文献   

4.
<庄子>全文紧紧围绕"游"这个中心,描述了"游物"、"游心"、"游混沌"三种不同方式的"游".与三种"游"式相应,庄子之"游"存在着"自然之境"、"功利之境"和"天地之境"三种境界,并由此表达了"无功"、"无名"和"无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苦难人生的深重忧虑和对现实社会的极度无奈,折射了情感人世与理智出世相互纠葛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相似文献   

6.
天国游     
东边火红一轮日 ,西边雪白一轮月 ;踏上日月游太空 ,群星列队迎远客 ;主客初见如故人 ,倾诉仰慕情切切 ;天人原本是一家 ,自然造化各分别 ;宇宙茫茫呈万象 ,千姿百态难尽阅 ;不恋天国恋人间 ,归来故园浴春色天国游@赵宗诚  相似文献   

7.
瑶族游梅山书是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经书,是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科仪本。笔者通过收集的国内外九种游梅山书文本的比较,尝试解读瑶族游梅山书宗教叙事与族群记忆的文化内涵。游梅山书的宗教叙事具有表现族群迁徙、祖先崇拜、圣地崇拜的多重内涵和价值。瑶族游梅山书的梅山为祖先居住之地,作为瑶人集体记忆的梅山"神圣历史",也显示深受道教、佛教思想的浸润影响,此"小传统"的民间手抄本是瑶族先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马丽卿 《学海》2005,(4):122-126
旅游作为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其文化因子深深地根植于旅游者的心灵、凝固于旅游者的血脉,成为调适行为规范和自我塑造的理想和目标。本文以文化学功能理论的观点,研究旅游的心理潜意识,从游的超越解脱功能、游的自我转换历程、游的自我升华途径和游的“在与不在”的超然状态等文化心理现象探究旅游心理文化机制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冬枫 《福建宗教》2002,(5):41-42
九朝古都洛阳,久负“花城”盛名,尤以“牡丹甲天下”。每年花放时节,总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观花买花,车马喧喧,人流如潮,热闹非常。不巧的是,“偏我来时不遇春”,不过,那驰名中外的白马寺,也如一株珍奇罕有的古刹之花,却是四时不衰。看一看,游一游,同样是值得称道的快事。  相似文献   

11.
新阿訇,刚上任,我请阿訇去“游坟”。在通往坟地的道路上,阿訇与我,边走边谈论。他先把“游坟”的来历讲个清楚,又把“游坟”的意义说个明白—“既是为亡人作祈祷,更是让活人受教育。坚定信仰,戒恶行善,做一个两世吉庆的人!”阿訇的一番言语,象一缕晨曦,照进我的心坎里。新阿訇,刚上任,我请阿訇去“游坟”。墓草青青,坟地肃静,耳畔,回响着古兰美妙的声音。阿訇推辞了我送上的“经礼”,又谢绝到我家用餐吃席—“伊斯兰崇尚勤俭廉洁,穆斯林倡导施舍济贫。把钱财送给最穷苦的人吧,别忘了,举意把回赏归于亡人!”阿訇的一番言语,象一股春风,吹进…  相似文献   

12.
佛珠的故事     
我本喜欢旅游,游佛教圣地是我的最爱。1987年游峨眉山,我来到金顶上的大雄宝殿,平时熙熙攘攘的大殿此刻却空无一人。我发现拜垫上有三件东西:一口青龙宝剑、一串长佛珠、一串手链佛珠。在大殿庄严的众佛像前,这三样东西像是给我准备的三件礼品;我像周岁小孩抓周一样抓起长佛珠和手链佛珠拜罢佛便离去了。  相似文献   

13.
游坟之感悟     
游坟俗称走坟,它是穆斯林悼念亡人的传统习俗之一,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扫墓”同属一理。游坟起源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圣人。伊本阿巴斯的传述:穆圣经过麦地那的坟茔,他就面向坟墓说:“坟茔的人们啊!祝你们平安,祈求真主恕饶你们和我们,你们是先行者,我们将是后继者。”(《塔志圣训经》1册381页)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拜谒他母亲的陵墓,他哭了,周围的人们都哭起来。他说:“我请示真主允许我给我的母亲求恕饶,真主没有答应。我又请示真主探望她的坟墓,真主答应了我。所以你们可以游坟,因为游坟能教人警惕死亡。”(陈克礼译《圣训经》上册301…  相似文献   

14.
游与隐     
正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道家是出世的,是劝人离群索居,去做隐士。事实上,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游"不是"隐",这是需要着重强调的。事实上,道家对隐士是持批评态度的。庄子在《刻意》篇中,对隐士有一段很文学化的描述:"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不认同这种人,他认同的是"无江海而闲",这显然是一种"游"的人生态度。庄子在《外物》中说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反对隐士,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 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河东集》里讲到这样一则故事: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一带)地方江河很多,当地的人经常和水打交道,大都擅长游泳。有一天,山洪瀑发,江水骤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筏,横渡湘江。不料,刚行到江心时,木筏就被波浪打散了,大家只好跳进江里,游水过去。水流激湍,风急浪高,大家都奋力向前游着。但其中一人,虽然用尽全力也游不了几尺远。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述诸方面:一、儒家的近游思想就国民心理而言,中国人中确实有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它发轫于儒家。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孝经》上更  相似文献   

18.
正西伯利亚鼯鼠是小型的啮齿动物,体长约20厘米,尾巴长而扁平,前后腿之前有一层披绒毛的翼膜,可用于滑翔。西伯利亚鼯鼠有不少本领,能飞、能挖洞、能游泳、能爬树,但却都是"半桶水"。飞,只能从高处往低处滑翔;爬,爬不到树顶;挖,挖不深;游,游不过一条小河。既然"技艺"不精,它们就随遇而安,老老实实地生  相似文献   

19.
烟霞吟咏     
世外游 勿涉尘规绊,超然世外游. 参明生死理,忘尽古今愁. 剑洒风云路,琴操海岳楼. 心神无滞碍,何处不仙洲?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有座飞来峰,嶙峋突兀,怪石森列,树木浓郁,根生石外。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天竺国(印度)高僧慧理登山,感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以飞来?"飞来峰因而得名。峰下涧水寒澈,有亭依涧而立,白居易来游,题亭额曰"冷泉"。苏轼来游,于其后加一"亭"字。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为冷泉亭撰书一副楹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