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对"合一而多样"的理想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则为教会的合一理想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理论是促进教会合一事工的恰当神学理解,中国教会在这样的神学理解下,应该作出"与人和好" 的见证、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的见证、妇女事工的见证、求同存异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教会合一运动继续发展,其中尤以宗派间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抗战爆发后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促使中国基督教界更加关心社会新秩序的建构问题,而宗派间合作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教会外民族主义对于中国基督教之于抗战救国的有用性诘问促使中国教会推动合一运动;中国基督教民族主义推动教会合一以使基督教有助于抗战建国。教会内外这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了抗战时期的教会合一运动,尤其是宗派间事工性合作。  相似文献   

3.
<正>教会合一,是自耶稣时代就不断提出的基督教愿景。然而,两千年来的基督教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处于宗派林立的分裂当中。1807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将福音带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教会分裂的副产品——宗派。自此,中国教会就始终在宗派与合一之间挣扎。基督教宗派的产生,既有教义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还有民族文化的原因。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基督  相似文献   

4.
谢生莲 《天风》2002,(10):36-37
神学思想需要建设是个普世性的话题,就我们中国教会而言,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是教会由“三自”朝“三好”发展的必然。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有助于教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国化的进度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步入新时代,中国教会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以新思维、新举措继续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已然成为中国教会的新使命、新课题。然而,正如丁光训主教所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  相似文献   

6.
<正>神学教育对于教会建设的极其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于当前中国教会而言,已经不再是需要继续论证的课题,这已经为中国教会一直以来生动的神学教育实践和业已取得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富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所明证。但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工是否已经真正实现了神学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中国基督教神学院校是否均衡实现了规范性办学,尚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完善。而且,随着中国神学教育和教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4,(12):20-21
丁光训主教说:中国基督教应向教会化、年轻化、神学化发展。 中国教会产生主教的问题,已经是进展到实质性的阶段,我也是协商一员,我很愿意中国基督教两会加强教会性。现在计划中国教会产生主教,这样可以使中国基督教更具备教会性。我希望将来中国教会产生的主教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的责任,即对教会负责,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开创中国教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会在世纪之交明确地将神学思想建设提高到教会事工的首位,表明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事实,即指导我们教会管理和信徒牧养的思想已远远地落后于福音传讲和见证的社会现实,更加坦诚地说,在不少地方教会的讲坛供应和教会行政甚至阻碍了正在进行中的上帝的创造和眷顾。从1998年秋季的“济南会议”以来,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关系到中国教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会在世纪之交明确地将神学思想建设提高到教会事工的首位,表明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事实,即指导我们教会管理和信徒牧养的思想已远远地落后于福音传讲和见证的社会现实,更加坦诚地说,在不少地方教堂的讲坛供应和教会行政甚至阻碍了正在进行中的上帝的创造和眷顾。自1998年秋季的“济南会议”以来,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关系到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基督教史上,教会合一的问题与教会自立密切相关,换言之,教会合一的前提在于教会自立。1841年,英国圣公会派往非洲的传教士亨利·樊(Henry Venn, 1796-1873)提出了本土教会自养的主张,这一主张后来逐渐发展为系统的教会自立理论,其基本内容为自养(Self-supporting)、自治(Self-governing)和自传(Self-extension)。无独有偶,几乎是同时,远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11.
徐瑞英 《天风》2001,(10):48-50
作为基督教本身来讲,在任何时期,“如何办好教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办好教会的实际意义也就是使中国教会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尤其是在新的世纪中,要办好教会应重视以下问题:1、神学的导向。2、圣经的阐释。3、自我的开放。4、观念的更新。5、同工间的关系。 一、神学的导向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的研究必须基于对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百年金陵神学教育史的简要回顾,厘清成长中的中国教会所面临的挑战在神学教育事工上的思路和任务,并以此展示教会一代代前辈牧长们对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心血。  相似文献   

13.
段琦 《天风》2018,(11):56-56
改革开放对中国基督教会神学思想建设有利。中国基督教会将1998年济南会议作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会发展的第三阶段——神学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提出了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处境化神学。尽管对此划分教会内有不同的看法,但能够提出这点还是表明中国教会已发展到了一定层次。  相似文献   

14.
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本色教会浅探——20世纪早期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着相关史料,分析了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教会在神学思想、教会实践等方面的本色化探索与尝试,指出当时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促使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强大力量,民族运动带给基督教会一次严正挑战与反省。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教士把福音传给中国时,也把他们不同的教制带到了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教会结束了过去宗派林立的格局,实行联合礼拜,但同时教制缺失的弊端也随之出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对教会体制探讨的文章便散见于《金陵神学志》等刊物,从建章立制以加强教会行政管理、要求打倒"教霸"主张民主办教的层面,上升到从理论上对问题的探本索源,从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现存的巨大的体制上的痼疾,也认识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制的迫切性和艰难性。本文认为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是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二是未来的教制的可行性必须涵盖和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教会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合一性、圣洁性、大公性和使徒性;2、圣职人员的治理权威和属灵权威;3、保留主教圣职,以继承历史教会的使徒统绪性;4、理顺教会与三自的关系;5、理顺与政府的关系;6、考虑到少数民族教会的特殊性。祈望通过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教会教制的建立,以利教会健康有序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王嘉理 《天风》1994,(7):29-30
三、当今中国教会:在世而不属世 1949年以后外国在华宣教历史旨一段落,中国教会开始了三自爱国合一运动。由于极左路线和文革的摧残,1979年前中国已无有形的教会。在此期间,中国信徒用家庭聚会的方式保存了信仰,并且坚持传福音,扩张神的国。家庭聚会的实质还是地方自治、自养、自传的一种教会型态,颇像早期教会。  相似文献   

18.
黄广尧 《天风》2001,(9):15
神学思考不是纯学术性的研究,它有很重要的实践性。今天中国教会存在不少问题,原因有多方面。要办好教会,必须坚持三自爱国原则,独立自主自办方针,要有健全的而且能实际运作的整套规章、条例,要全面理解贯彻执行有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会负责人要在灵性、信仰、思想、品德上有相当高的素质。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神学造诣,方能使教会从自治到治好,从自传到传好。  相似文献   

19.
今天,敬爱的丁光训主教来到我们中间。丁主教长期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符合中国教会实际的神学思想,并做出了卓越贡献,不仅为中国教会广大教牧同工所仰慕,也赢得了许多外国教会人士的敬重。十年前,丁主  相似文献   

20.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海外联络工作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也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外事接待中,要提高神学的含量,而不总是一般性的介绍。海外来宾越来越重视神学思想方面的分享。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基督教的海外联络事工从一般性的接待、出访,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层面逐步上升到神学领域的交流。与海外教会分享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