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佩蒂特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按照自己持有的各种态度构成自己的心灵。心灵通过各种能力进行言说,人们通过言说的心灵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人们的心灵言说不可或缺地包含这样一个过程:决定如何判断以及思考什么;通过基于规则的推理控制他们的思考;享受一个特别的认知意识;达成承诺和形成共同体;构建人格和自我;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承担责任。我们只有在人类社会学的基础上,回溯人类心理,才能理解这一过程。这也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是一个语言交往的社会"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使得研究者从一个较为统一的神经机制层面了解人类多个层次的社会认知活动。在猕猴大脑F5区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可以在抽象的层面上帮助猕猴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能够匹配外界的知觉表征和内在的动作表征从而通过“居身模仿”这一过程来进行模仿、语言理解、理解他人的意图及情绪这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活动。另外,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了解自我-他人问题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关系、动机、经验等因素对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的调控等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伦理诉求是对道德动机和行为价值目标的综合判断,是理解公益慈善活动的内涵及意义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实践内容,公益慈善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其伦理诉求是其文化内在伦理精神的体现.相较于西方旨在“公共领域之善”的社会改造诉求,传统中国公益慈善的价值目标更倾向于维护既有的伦理秩序,构筑“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曾红 《心理科学》2001,24(4):507-507,506
生物本体论是关于心理活动的生物本体的探索,即从生物本体去认识心理的实践,或者说是探索人性的生物学基础。西方心理学中自古希腊开始,就对人的生物基础进行探讨,及至发展到现代的社会生物学,对理解人的心理本质,探索人类心灵的源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他主义: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科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利他行为,社会生物学在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种假说,并把它推进到人类行为领域,由此引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众多解释模式之间的争论.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利他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主要的是不同学科范式之间,以及这些范式所秉承的研究传统和学科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利他行为合理的科学解释必须放弃由于学科分割而造成的门户之见,把客现现象的人为分裂重新整合起来.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研究方法的交叉与互补,而是要在"生物--社会"层面建立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全新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8.
人格: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道群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2,25(5):628-629
“本质论”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可以界定和被发现的,它们内在于事物之中,并且可用来解释事物如何反应(行动)。本质论的观点反映在人格研究中,便是认为要从纷繁复杂、稍逊即逝的表面行为背后寻找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的深层人格“实体”或“本质”。这个人格“本质”内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9.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6,29(3):520-525
从基因的角度认识人的社会行为,以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看待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生物还原论的观点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中有着很大的市场。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对行为遗传学研究成果的错误理解和解释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实际上,基因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决定个体的行为选择。个体发展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心理与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文化决定了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是未完成的”,他必须建造“观念的世界”或“世界的观念”,据以解释和引导自己的活动。与此相应 ,人类历史并非“预成”,而是在人们世世代代的创造性活动中生成。作为社会生活现状由来的解释性理论和历史创造活动组织机制的历史过程理论 ,也因此有史以来一直成为每个社会最  相似文献   

11.
舞蹈演员的气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认为,气质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是每个人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把气质理解为风格、气度、风度。风格,是某一事物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气度,是人的气魄和表现出来的度量;风度,是美好的举止姿态。不论是何种说法,其核心就是一个“美”字,是感觉上的美。通常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美感的往往是相貌、形体、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看来,“礼”在本质上将“教育”作为其前提,“礼教”就是包括“执礼”、“知礼”和“行礼”的一种“礼”的内化过程。首先,“执礼”是指通过礼节遵守而培养欲望抑制能力和追求行为的精炼化的习惯养成活动,本质上需要对“礼”的原理的有合理性的理解。“知礼”就是指通过理解“礼”所蕴含着的内在原理而图谋人们的理解成长的智育活动,人们从此才能获得道德的判断能力,并且使自己的行为能超出被动的习惯行动。最后,“行礼”是“执礼”和“知礼”融为一体的“礼教”的理想境界,是指人的思考与行为都符合于“礼”的真正的人格化。实际上,如荀子的很多言论所如实地反映着,这种“礼教”的三个层次都成为先秦儒家礼教传统的不可缺少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说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社会发展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决定的。这样一来,由于全部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最终都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决定论还是一种目的论?本文认为应是一种决定论,它清楚地体现在“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表述中。但唯物史观昀决定论又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关键在于怎样全面、科学地理解和解说人的意识、自由意志和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本质规定性,尤其它与自然规律的相互联系。本文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既是人的活动之自由或不自由的现实的限制,同时也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和呈现形式;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被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规律性,被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结构和实现形式。这里,人的社会性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对人与自然作辩证的统一的理解的重要中介环节。与其相关,本文还讨论了唯物史观决定论的人学与宇宙论前提,并结合近年来的有关讨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自然规律”概念。  相似文献   

15.
理解的最为典型的对象是与心灵活动有关的行为,包括言语和行动。这一理解过程表现为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对意向性的把握来理解行动的意义的。理解者力求达到的是与被理解者在心灵上的会通。与此相应,"理解"也就具有不同于"认识"的性质(透明性、内在性等)与方法("最佳解释的推论")。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本文并不赞同当今知识论中有关理解的一些观点,诸如它是把握事物的结构、整体性关系等。这些观点并没能把握"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17.
理论是人们观察现实、解释现实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框架不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和对现实的要求就迥然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包括哲学在内的任何理论都是作为观念形态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模式而存在的。 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总是使作为观念形态的理论模式同人类的现实存在处于矛盾之中,现实总是要求并迫使理论更新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和引导人类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便决定了包括哲学在内的各种理论模式的历史演化和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于人类感觉器官所决定的认识域.以人类的有限认识能力,不可能发明具有无限性质的纯粹的客观知识.论者所强调的各种“客观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类的身体为皈依的,并不是所谓的“客观存在”.人类不可能完整地认识宇宙万物,也没有必要.人类的认识和科学以服务人类的生存为根本目标,因此人类的认识活动只要完成“认识-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条,就足以实现其价值意义了.可见,人类任何“价值”的根本都在于“人”本身.科学主义将科学和真理合二为一,进而将“科学”等同于“价值”——这就扭曲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导致了人的严重异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  相似文献   

20.
人类行为的进化论解释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依赖于对进化论结构的理解,而不能通过直接肯定或否定人类行为有无某种生物学的结构基础来回答.如果进化论是对现象系统的描述,那它在原则上就不能用于对人类行为进化的研究.进化论应被看作是对一类物理系统的定义,理论定义系统与现象系统也只能在现象层面上同构.人类行为进化解释的恰当性,就在于人类行为系统与进化论定义系统在经验上的适合达到了期望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