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世代是否拥有权利,这一问题在代际正义理论的研究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未来世代权利论面临着众多批判,如未来世代是否拥有利益,以及其利益是否足以证成未来世代拥有权利,未来世代当下的不存在、由"非同一性问题"带来的挑战等等,未来世代权利论的支持者们回应了其中一些质疑。从共同体主义的视角出发,未来世代权利论可以获得一种更好的道德辩护。未来世代拥有的权利是作为一种群体权利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麦尔登反对自然权利说,而将权利根植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和道德社群之中,在其看来,一个人拥有权利就意味着他与他人处于某种道德关系之中,他也有义务履行或是避免某些行为,以支持他人的道德努力。所谓权利,就是从应当履行或避免某些行为的人或人们的角度来看的道德关系。麦尔登不赞成个人主义单子式的独立、自主的自我观,呼吁一种对人的具体实在的观点。麦尔登重视家庭的地位,认为人们从家庭中来学习如何实现对他人的义务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应得,并将其扩充至家庭之外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麦尔登的思想很多与儒家是相通的,为将权利观念融入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赖晓璐  刘学兰  黎莉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2):2170-2179
自我扩张理论认为, 人们通过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认同纳入自我来实现自我扩张, 增强完成目标的效能感。该理论作为动机领域的新热点, 研究多以亲密关系为背景。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 以自我扩张动机和将他人纳入自我为基点展开, 内容涉及择偶、关系质量、不忠、关系破裂和维持等方面。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亲密关系类型、关系与非关系中自我扩张的运作机制, 以及亲密关系双方自我扩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我扩张模型提出人们具有自我扩张的动机, 即通过扩张自我来提高自我效能的动机, 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动机。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他人纳入自我, 包括他人的资源、观念和认同。该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 为研究与关系相关的心理学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它不仅更新了对“相似—吸引效应”、“接触假说”、夫妻关系、群际关系的解释, 对于戒烟等实际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 自我扩张模型本身并未成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也需要结合更多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探索, 并应用到实践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自我-他人重叠概念的提出历程、测量方法、结构, 以及常用改变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辨析自我-他人重叠与关系自我、自我扩张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和社会距离之间的异同, 明晰了自我-他人重叠的本质特点。自我-他人重叠是强调自己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的关系自我, 是个体在自我扩张动机的驱使下, 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特质纳入自我的结果。未来可以借鉴关系自我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自我-他人重叠的神经机制, 还可以深入探讨过高的自我-他人重叠对亲密关系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客观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这本书只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将世界上一个人的特殊观点同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观点融合在一起,而这个人及其观点都包含在这个世界之内。每一个具有能力和冲动来超越其特殊观点并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思考的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虽然它只是一个问题,但却包含许多方面。使这两种观点相互协调一致是困难的,困难既来自生活,也来自思想。在道德、知识、自由、自我以及心灵与物理世界的关系等领域,它是最基  相似文献   

8.
人类基因工程和对未来时代的责任(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邱仁宗基因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或基因治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行动影响未来世代的一个例证。在我们讨论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以前,应该首先讨论我们为什么和怎样利用遗传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一年来,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事物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的提法,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决定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矛盾的一个方面(尽管它是主要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联系起来决定的。只有在对矛盾各方面的统一把握中,  相似文献   

1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欲求本性遭遇到实践中要求探明而当下无法探明的问题,为摆脱由此引起的焦虑不安,而在幻想中解决或超越这个问题时产生的。宗教作为一种人的社会组织,就要在现实中解决衣食住行,它是用维护自己信仰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是人们在幻想中解决人生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观点,力图通过对哲学元理论逻辑的辨析来表达对社会现实境况的批判,蕴含着潜在的生态分析与批判价值。施密特不仅阐述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中介关系,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历史辩证法,批判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似自然性和非理性特征,并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技术现代化和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将社会主义社会描述为人与自然的现实中介的理性形式。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93年德文版序言中,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反思所提出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开创了从自然唯物性或物质统一性角度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可能性。福斯特和柏克特等人对施密特思想的批评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公正之处,他们忽视了施密特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并将批判理论误解为主张工具理性和支配自然的历史决定论。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看,胡塞尔的人格现象学思考和研究是沿着“人格(Person)”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两个词义的方向展开的:其一,对与自然主义观念相对立的人格主义观点的探讨,以及对精神世界之构成的现象学描述,它涉及人格自我(das personale Ich)或精神自我(das geistige Ich)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亦即心灵与自然以及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其二,对与社会和共同体问题相对应的个体问题的探讨,以及通过同感(Einfühlung)对他人的构造问题,它涉及个人自我(das pers9nliche Ich)或个体主体性与社会主体性(die individuelle oder soziale Subjektivitt)的关系问题亦即心灵与心灵的关系问题以及交互主体性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两个含义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问题,例如彼此的奠基关系问题,而只关注它们的相互蕴含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问题解决任务──五皇后向题.在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借鉴了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八皇后问题,并对该问题做适宜性分析,最后确定以五皇后问题作为人类的问题解决任务.通过对它的问题空间、结构及内容的分析,并通过与以往问题解决任务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五皇后问题是一种结构良好的问题解决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5.
吴杰 《学海》2008,(3):155-160
旧实体法说以实体权利和法律关系为诉讼对象,既判力与诉讼对象具有一致性.旧实体法说无法解决给付目的同一,请求竞合问题,如将其视为一个诉讼标的,在既判力问题上仍坚持旧说观点(实体权利确定),又无法解决重复诉讼的现象.新诉讼标的理论从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具有的目的及机能入手,以效果或事实关系识别诉讼标的,扩大了既判力对象与诉讼对象的内容.但在给付目的同一,事实关系竞合问题上,始终无法克服事实关系的羁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群体情绪感染, 即群体内部成员间的情绪感染交互过程。群体情绪感染不仅包括个体间的直接情绪感染, 而且受到群体认同、共同行为以及集体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 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 能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 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 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 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最终增强了群体情绪感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普遍道德语法是当前在西方道德心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它将道德与语言类比,试图用类似于研究语言的概念和模式来描述道德知识的本质与起源,解答人类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问题.由于道德与语言不完全相似,普遍道德语法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但仍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研究道德能力的有效观点.  相似文献   

18.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建斌  聂衍刚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48-1857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 被定义为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和估计。在过去十余年里, 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重点从早期关注结构的验证与测量、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在工作领域中的功能, 到近期开始转向探讨与心理健康、学业行为等变量的关系。另外, 核心自我评价的预测作用和调节作用可从动机、图式、能力、应对与获益和自我验证五种机制进行解释。核心自我评价的起源、过高核心自我评价是好是坏、核心自我评价还应包括或排除哪些因素、核心自我评价是否只有高低之分、“参照框架”对核心自我评价的预测力有何影响等涉及核心自我评价性质的问题目前仍没有得到解决。未来的研究可着眼于扩大研究领域、解决与核心自我评价性质有关的问题以及对核心自我评价进行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执行功能的定义存在着多种理论观点,但由于执行功能的含义广泛,该领域仍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鉴于已有的各种理论的不足,该文着重介绍了Zelazo等人提出的研究执行功能的新思路:根据问题解决的理论框架来构建执行功能的概念,从而把执行功能的不同方面就其功能暂时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根据这个问题解决的框架,执行功能是一个由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组成的宏观概念:问题表征、计划、执行、评价。这种观点承认执行功能内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并引导我们深入地研究各亚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将该领域内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但这种理论本身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毫无批判地接受。  相似文献   

20.
朱飞 《伦理学研究》2013,(1):133-136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结构已被打破,师生关系冲突成为现代师生关系发展必须关注的一个新问题.师生关系冲突根本上是一种权利的冲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权利关系的发展更多是处在法律框架下,致使权利的伦理道德视角被遮蔽,而缺少了伦理道德关怀的权利关系更易产生诸多矛盾冲突.因此,要更深刻认识师生关系之间的冲突,伦理视域是我们透视问题的一个关键.而且要实现师生关系冲突的缓解,必须以道德权利来制衡法律权利,实现师生权利关系的真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