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本文中卫生保健工作组的第17伦理学工作组双主席之一讨论了该组的形成、组织过程和活动,并对经验提供了分析和批评。这提示伦理学工作组的建立及其包括在过程中,是向社会声明,使伦理学合法地成为公共政策审议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提出了有关伦理学在公共政策领域所起作用的重要问题。在公共政策领域战略妥协成为惯例。也许平衡和客观只是幻想。伦理学,例如知情同意,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并且永远演变着。那些试图将伦理学考虑引入公共政策世界的人,有义务仔细思考构成合适的理论框架的应该是什么,努力确定什么是伦理学独特的,并考虑使各种伦理学科一起有效工作的机制。根据这个经验,作者个人认为应该集中于普遍覆盖全体美国人的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24-1232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吕雪梅  邓蕊 《哲学分析》2023,(1):35-49+196-197
健康理念从古至今不断嬗变,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概念以来,学界围绕“健康”有诸多争议,逐渐呈现出一元论和多元论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一元论路径旨在争论中给出一个普遍性健康概念,其中突出的争论有:自然主义与规范主义之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多元论路径旨在转变传统研究视角,放弃一元构建的普遍概念,强调在特定域境中确定健康概念。多元论路径为传统健康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是哲学转向、医学转型和时代转变的产物,融合多元论健康观当代健康呈现出多元、复杂、动态、交互的特征,纠缠着客观实在性、价值引导性和语义应用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测验作弊的实验研究,揭示了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即不同的道德唤起水平会对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后的个别访谈,我们分析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唤起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提出了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可能存在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采用两因素完全被试间设计,12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自编道德评价问卷(共四个道德事件)。结果发现,时间距离远近和社会距离不同对道德行为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间距离越远倾向于高评价,时间距离越近倾向于低评价。发生在自己身上倾向于低评价,发生在他人身上倾向于高评价。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宏伟  李晔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78-1187
道德自我调节指个体根据道德自我, 从事(不从事)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道德自我分为状态道德自我(道德自我知觉)和特质道德自我(道德认同)。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 指个体依据道德自我知觉, 保持道德行为的波动性, 它包含道德许可效应和道德清洁效应; 正反馈机制, 指个体依据道德认同, 保持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解释水平理论整合了正负反馈机制, 两种道德行为。未来研究需探讨公我、个体差异对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9.
道德矛盾心理是指面对不同的道德传统,我们感觉到这些道德传统和自己传统的相似性,而其差异性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道德传统产生怀疑或者动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解释道德矛盾心理;讨论几种消解道德矛盾心理的不成功的解决方案;呈现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矛盾心理的解释;讨论道德多元论对道德矛盾心理的解释;道德矛盾心理并不支持客观多元主义;自然的或者客观的道德并不是道德矛盾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周荣华 《学海》2001,(1):176-179
道德行为是一种交换行为.发生在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它具有一般交换的特征,遵循交换的一般规律.从交换的视角来看,道德行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遵循等质交换原则的行为,是创造公共物品并伴随道德风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商务谈判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存在利益的冲突,所以谈判中常常存在一方或双方采取撒谎、欺诈、刻意隐瞒等非道德行为,本文着重分析的是非道德行为的产生、表现及其根源,分析了谈判者的有限诚实、选择道德标准及运用潜在影响力等,认为谈判双方的谈判本身的特征、“经济人”的人性、对情境知觉等因素导致非道德行为的产生。短期的合作中非道德行为更容易出现,但在长期的合作中,诚信必将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行为形成的四要素、四阶段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行为的产生是道德反应、道德判断、道德激励和道德实践四要素、四阶段整合的完成,道德心理反应模式是这个整合的机制,道德理性是这个整合的框架和灵魂.这四要素、四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人以道德的方式体会、认识、理解、把握、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它们的和谐性决定了道德实践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制度、规则的权威受到挑战,行业潜规则大量滋生,是当代中国生活秩序和道德生活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对此国人虽有诸多不满,一些人却还是选择依照潜规则行事.原因在于,潜规则较规则制度更为有效,追逐功利较坚守道义更为实际.而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除了制度的不健全、国民道德素质存在问题之外,在国民看来,执政者的形象及其工作作风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试析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道德情感主导下产生的道德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具有特殊的外部诱因和内在动力;另一种是非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在道德认知、利弊权衡和意向实施三个阶段与非情感因素相互渗透。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同时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在发生动机上具有冲动性,在发生频率上具有波动性,在过程与效果上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5.
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 ,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 ,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 ,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市场与企业道德行为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命题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竞争理论为道德和市场的二元分裂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在经济领域形成了一个企业活动非道德性的神话。经济实践活动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彰显企业非道德神话的谬误。鲍曼认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道德的市场",企业作为道德人士比作为自利的"经济人"更能理想地实现自己的效用;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企业的道德性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当代市场活动对伦理道德的需求,宣告了企业非道德性神话的破灭。  相似文献   

17.
18.
19.
研究考察了不同女性面孔吸引力情境对男性被试诚实道德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ERP技术对社会情境中面孔吸引力的信息加工方式特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高面孔吸引力记录员情境中被试倾向更加真实地报告自己的预测结果而表现出更多诚实的道德决策;ERP结果则发现高吸引力记录员面孔较之于低吸引力记录员面孔在反应提示界面在大脑中后部诱发更大的早期N200成分。结果提示,在与面孔审美评价无关的社会情境中个体面孔的吸引力信息能够被快速识别与自动化加工,同时也会直接促进他人自身的道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公正的关怀:医疗改革和卫生保健配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公平和有效的理由,医疗改革必须包括卫生保健配给。很少有政治家愿意接受这个要求,包括克林顿行政当局。Brown和其他人曾论证说,在有正当理由采取道德上成问题的限制费用的办法,例如配给以前,必须从卫生保健系统中排除巨大的浪费和无效。然而我论证,减少浪费和无效的大多数政策和措施包括隐含的(因而道德上成问题的)配给。配给的批评者认为,一个确定的个人被拒绝可能受益的保健,这在道德上和心理上最令人烦恼。心灵上的苦恼也许不能消除,但也许不应消除。但是如果通过一个大家都能参加的自由、知情、理性、民主的审议来通过配给计划,道德上的反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只有承认或拒绝隐含的配给,这种过程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