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德经》里,把“道”视为“虚无”,它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则把“道”解释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相似文献   

2.
道与言——论存在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什么是道? 《庄子》说, 道有是非; 道有封; 道有物; 道未始有物。道是无。一、道: 以为未始有物与以为有物1. 未始有物: 存在的本体是生  道存在。《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 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普遍存在。《庄子》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道自己为自己的存在的根本。道是元。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道先于…  相似文献   

3.
《老子》第一章的重心是"常道",疑难问题是"常道"为何不可说。本文在回应郭永秉与曹峰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对第一章进行全面解读,指出"常道"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四个特点可用现代哲学词汇表述为"非对象化"(non-objectification)。"常道"是主客二分之前的非对象化存在,而言说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对象化行为,所以"常道"不可说。"不可说"指无法用一般性的名言概念去说。《老子》中的对象化的道是由非对象化的"常道"派生而来,即正反相成的"规律之道"、以柔克刚的"处事之道"与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分别代表老子在认识论、人生论与政治论上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源于老子《道德经》中劝人“俭欲”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个国家,小于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的欲望。通俗讲就是劝人知足常乐,凡事顺应自然无为之道,尽心力去作为,不要妄为,即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道教认为,人不在于个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贵德、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准则,整个社会风气将大大好转,思想素…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精神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似性,认为二者在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医生主观经验的重视程度、疾病诊疗的灵活性、医患关系的人文性、研究方法的间接性五方面相似.并提出中医应考虑更多地向精神医学,而不是向传统的生物医学借鉴;应考虑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原中医的原生特点,而不为量化研究所困.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7,(10)
佛言祖语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宴安怠惰不可学道,顾是惜非不可谋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舍动求静不可养道,弃教参禅不可得道,依文解义不可会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于大不可见道,执秽为净不可知道,厌常喜新不可趋道,乐简畏繁...  相似文献   

7.
论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它内涵幽深,包容万有,指示出一种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本质的存在。它地位崇高,无以尚之;可体而不可说,可求而不可离;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中国哲学以道为宗,它贯通百家,兼用土庶,故言中国哲学不可不论道,发扬中国哲学精神不可不体道。道本不可言,然而非言无以喻意,故嘗试为之,聊寄所思,读者会其意而忘其言可也。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言必有中,妙在投机。”大凡开口便说到点子上,能使对方接受,就得靠出色的口才。我国不少古人深谙此道,进言时由于讲究批评的艺术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对今人来说,也不无益处。 一针见血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正卿赵简子外出,要他的随臣脱衣推车上坡,唯有虎会一人不予理睬,独自荷戟高歌而行。赵简子认为这是臣下侮辱君主,要问罪于他。虎会毫无惧色,坦言道:“你只知臣不能侮其君,却不知君亦不能侮其臣。”赵简子问什么是君侮其臣。虎会说:“用人不用其长,使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此便是君侮其臣。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事不通,勇者不为斗则国土被侵,此三者不行则君位难保。”赵简子听了,遂令群臣停止推车。面对赵简子的不是,虎会直言不讳地指责其举,令之明白逆理而行必将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理论主导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中医学是以唯象论为主导当今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必须承认它自身的学术价值以突出其理论特色为前提。因为中医学不但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中华智慧科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的认识论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经》所谓“候之所始 ,道之所生”已升华为纲举目张、博而返约的理性概念的具体———即以科学的抽象概念演绎证候、脉象、藏象经络的唯象认知方式是中医学更高学术层次的理论特色。它早已确立了自身价值观而区别于西医学。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于 2 0世纪 80年代即提出“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 ,而这…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学是根植于悠久的华夏文明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吸收着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反过来又影响着东方文明的发展,丰富着东方文明的内容,成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她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疾病,因此,这门学科就必然地包涵大量人文科学的内容,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近百年来,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相比她逐渐落后了,与曾有过的鼎盛辉煌相比她逐渐衰退了,中医学确实存在着生存与发展危机!剖析一下中医的现状,能给我们一些启示。1 中医学的现…  相似文献   

11.
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 ?具体应该如何画 ?其中的蕴意怎样 ?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首先 ,我们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庄子·大宗师》有 :“夫道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 ,“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 ,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16,(4):40-41
正《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对这一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作出如此解释:"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孔子指出,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其实  相似文献   

13.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相似文献   

15.
道教文化精深、玄奥、通达,具有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其生态理念具体表现在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以“顺乎自然”为特征的伦理目标,以“自然无为”为原则的生态实践之中。三者合为宁静恬淡、清静素朴、柔弱不争的和谐境界,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一、道教的生态理念(一)道法自然、生生不息道教生态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自然“。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即《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与自然暗暗相合。道教认为,宇宙间天地人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  相似文献   

16.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告别中医中药风潮,提出既然以“科学”的旗号,首先,立论就应恪守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地考察问题,讲究哲学思考,而不可不顾事实与历史背景,随意编造;也不可削足适履,以“物理科学”观,规范所有的科学学科。并就医学与物理科学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以科学的名义围剿中医学,命题本身就是错的。  相似文献   

18.
明灯 《中国道教》2002,(5):48-48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里先不说白居易在这首绝句里是从什么角度理解和思考的。《道德经》讲 ,有智慧的人 ,必是沉默寡言的人。还有“行不言之教”、“希言自然”等等都谈到“不言”的道教理论。有些好道者 ,习惯以“道不可言”来回答信仰群众 ,而多半这样的回答都带几分傲气。细纠其因是对道或一知半解 ,或知之甚少 ,以借“不言”而解脱。其实老君的“不言”、“希言”、“不可道”都是教化众人既不施政令于民 ,又要养自身真气 ,存阴柔之德 ,万事不可妄言 ,并非不言。就像白居易所说“缘何自著五千文…  相似文献   

19.
道,理之者也     
入道以来,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难回答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个原因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诉了我们"道可道非常道"以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告诉了我们"不可致诘";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道是一个"独立而不改"的整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道学1是中医学的智慧之海,中医学是道学的奇异灵苗,道家道教是中医学的根柢。这可以从“形神”两个方面得到论证:“形”即是医道经典与传承体系,“神”即是医道思维。中医学的根柢在“道”不在其它,正本清源,去芜存菁,实有必要。这不仅为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家道教文化提供一个参考系,也为道学与中医学提供一个互鉴系,更为如何落实中医药“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守道医之正,开医道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