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入手,探查了7岁、9岁、11岁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认知策略。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从7岁到9岁,从9岁到11岁都有显著性提高。7岁儿童处于能力的初步形成期,9岁儿童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期,11岁儿童已基本具有了一维空间方位单模型条件下的传递性推理能力;(2)小学儿童在图形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显著优于文字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3)前提数量的增加没有对小学儿童的推理造成显著性影响;(4)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模型建构策略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但在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下,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在图形刺激材料下,大部分7岁和9岁的儿童采用知觉策略,11岁儿童中只有少部分人使用这一策略。在文字刺激材料下,模型建构策略是儿童推理的主要策略。少部分7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大部分9岁儿童和绝大部分11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4—6岁幼儿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1,34(3):47-52
该研究旨在探查4、5、6岁幼儿空间上下和前后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实验条件(一致、模糊、冲突)下儿童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为了尽量降低记忆对推理的影响,要求幼儿在前提呈现的条件下按前提方位关系进行传递性推理操作。被试为幼儿园4、5、6岁组儿童各24人,其中男女各半。主要结果表明:4岁幼儿开始萌发空间前后和上下方位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从4岁到6岁,“上下”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优于“前后”方位;4—6岁幼儿还不能完全摆脱知觉干扰因素的影响,形成稳定的传递性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鸿燕  方格  翁旭初 《心理学报》2004,36(2):174-178
研究了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同时,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7岁、9岁、11岁儿童各24名,男女各半。单模型和双模型两种实验任务均为四前提。采用个别实验,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1)7岁儿童开始萌发了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9岁儿童和11岁儿童的推理能力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2)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绝大部分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3)即使儿童能自发生成模型建构策略,儿童在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字形式陈述前提,让儿童根据前提内容回答问题,以了解儿童在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并通过事后追问儿童作答的原因,对儿童推理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岁和7岁儿童初步发展了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8岁儿童形成了这种能力。从6岁到8岁,儿童的这种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2)否定前提和肯定前提没有给儿童的直接推理造成影响。而且,反义词的转换,也没有增加任务的推理难度。(3)从6岁到8岁儿童的有效生成能力和使用能力都在明显提高。6岁、7岁儿童在直接推理时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并存,但几乎所有的8岁儿童都使用了“重复或解释前提”这一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复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1):104-107
研究运用4种任务类型,对4个年级160名被试的五项系列问题的传递性推理进行研究,发现解决不同任务类型的传递性推理能力有随年龄而明显增强的趋势,使用的心理模型遵循空间模型、空间-语义模型、语义模型和枢纽项模型的发展顺序,儿童表现出了复合模型,复合模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6.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2,34(6):59-63
研究了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 ,同时 ,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 7岁、9岁、11岁儿童各 2 4名 ,男女各半。 4种实验任务分别为三前提单模型、三前提双模型、四前提单模型和四前提双模型。采用个别实验 ,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 :(1)从小学 7岁到 11岁 ,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明显提高 ,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一维空间方位推理能力 ,9岁和 11岁基本具有了这种能力 ;(2 )随着年龄增长 ,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 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 ,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 ,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  相似文献   

8.
设计视野阻隔任务,控制了短时记忆和直接比较的两难问题,考察3~5岁幼儿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和传递性推理这一认知过程的发展序列。以2(间隔长度)×2(摆放方式)×4(年龄)的三因素混合设计,研究了240名幼儿,结果表明:(1)3~4岁是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快速发展期,4岁以后的幼儿大部分具备了这一能力,发展速度趋于平缓;(2)任务类型影响推理成绩;(3)基于传递关系的推理依据与推理总成绩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年仅4岁幼儿具备传递性推理能力蕴含教育价值;传递性推理的认知过程经历了四个可辨别的发展序列,依次主要发生在36~42个月、43~48个月、49~54个月和55~60个月的幼儿当中。  相似文献   

9.
国外关于儿童传递性推理的研究及相关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简略地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儿童传递性推理能力的研究,介绍了国外有关传递性推理的6个模型,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赵雷  周治金  刘昌 《心理科学》2006,29(5):1058-1062
采用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探讨工作记忆成分在五项系列问题(five-term task)这种传递性推理中的作用。被试为80名大学生,实验材料为32个空间和时间内容的传递性推理题目。结果发现:(1)空间位置和时间关系的推理结果都支持心理模型理论,而不支持形式规则理论。(2)在推理前提的加工阶段,中央执行系统和视空间模板发挥着关键作用,语音环路没有参与;而在结论的推理阶段,工作记忆的三个成分均发挥了作用。(3)传递性推理在工作记忆系统中采用视空间编码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1.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2.
12岁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富熹  唐洪  刘彭芝 《心理学报》2000,32(3):269-275
以三类不同题目(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与生活经验相悖、与生活经验“脱离”),探查了12岁普通儿童与数学成绩优异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测查成绩的聚类分析,可将被试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从而显示出同一年龄儿童不同的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普通组儿童有关推理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但推理过程仍经常受其具体内容的束缚;数学成绩优异组儿童假设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协调发展,“形式”从“内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理思维活动能较好地符合有关逻辑规则。这两组儿童假言推理能力的差异可能跟智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该文简略地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儿童传递性推理能力的研究 ,介绍了国外有关传递性推理的6个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5~6岁儿童传递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在控制儿童记忆容量影响的前提下,考察了5~6岁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5~6岁是儿童传递推理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大概6岁左右,大多数儿童已经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传递推理。(2)此年龄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不具有显著差异。(3)条件排列的一致与不一致对于被试的推理成绩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郑持军  高雪梅 《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
采用Frye和Zelazo等(1996)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斜面滚球装置),设置了不同的推理方向、规则维度的因果推理任务,采用个别实验法,研究了60名3.5~4.5岁儿童因果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1)儿童在不同方向的因果推理任务上成绩差异显著,因→果推理成绩要好于果→因推理;(2)不同维度下儿童的推理成绩有极显著的差异性,一维的因果推理更容易,三维合取规则的因果推理任务更难;(3)3.5~4岁左右是儿童因果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相似文献   

17.
毕鸿燕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3,26(2):228-23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萌发了评议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但年龄发展效应并不明显;(2)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否定前提下的直接推理并不比肯定前提的难。但是,如果进行了反义词的转换,同样的任务,却增加了肯定前提下直接推理的任务难度,而对否定前提下的直接堆理没有影响;(3)学前儿童在直接推理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效策略的使用能力并没有与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同步发展,而是表现为落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机选取小学4~6年级被试86名,从辅助策略、比例推理策略的策略选择和策略效用三方面,通过五种类型的天平任务考察儿童比例推理策略的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最常使用手指动作辅助加工基本数量信息。辅助策略的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五年级开始使用出声思维,反映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2)在正式学习比例知识之前,各年级儿童都能使用两种以上策略,也能根据任务难度自发产生新策略,具备策略选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其中,三个年级均能使用定性比例推理策略(双维策略,IIIA策略,补偿策略),表明儿童初步认识了距离和重量两个维度的共变关系。此外,六年级儿童能使用"运货车策略"将冲突问题灵活地化解为简单问题。(3)儿童的错误策略表现为:在冲突任务中盲目使用补偿策略、简单策略或加法策略。(4)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后,儿童的一般推理能力越高,其对重量策略的依赖性越低,且可能更容易发掘距离维度的意义,其使用运货车策略的频次更多。此外,一般推理能力对解决冲突类天平任务的正确次数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抽象的内容作为实验材料,测定15名大学生在完成三种不同类型的传递性推理任务和基线任务(记忆判断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传递性推理过程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三种推理任务所诱发的波形基本一致,而推理任务与基线任务之间的ERP波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对于传递性推理,被试可能是根据视觉的空间表征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心理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20.
类推理主要涉及类别层级包含关系的理解和判断。使用修订的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任务,以162名二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利用Raseh模型分析方法,旨在揭示儿童逻辑包含能力的发展序列。此外,探讨了儿童类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1)类推理发展中儿童最先掌握类包含推理,其次是替代包含,最后是二元律推理;2)三、四、五年级儿童已能解决多数类包含任务,其成绩显著优于二年级儿童。四、五年级儿童能解决多数替代包含任务,其成绩均显著优于二年级儿童;3)二元律任务对二至五年级儿童来讲均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